庆竹难书 作品

第84章 云南志

朱元璋下达了这道命令,太子朱标立刻准备拟旨,两人都没有半分想要饶恕道衍和袁珙的想法,对于他们父子俩来说,这两个狗东西完全就是乱臣贼子。?零-点`墈.书+ ?毋_错~内~容?

他们不仅有着谋反的想法,还鼓动老四朱棣,准备以藩王乱了大明,这不妥妥的挑拨父子和兄弟之间的感情?

两人,就是这世间最大的邪恶!

朱标下笔的速度都快了很多,嗖嗖嗖的,他恨不得立刻就把道衍给处死,若是未来父皇走了,而自己也百年之后,这老四朱棣和道衍还活着的话,那他们真的弄出来什么谋逆造反事件。

那大明朝,岂不是会像晋朝那般?

好的结局,是朝廷镇压了朱棣的谋反。

但这样的话,老四必然绝嗣。

坏的结局,老四这个家伙真的以藩王之位造反成功了,但他的雄英恐怕也不会落得什么好下场,甚至他这个大哥就要绝嗣了。

当然了,还有更坏的结果,那就是犹如晋朝那般,诸多藩王也和燕王朱棣那般,产生谋反的心思,甚至造反,这是不是会变成另外一种八王之乱,这个时候周围的异族在趁着机会攻打入大明朝呢?

别看元朝已经覆灭了,但人家可并不是实质性的毁灭,只是退出了中原而已,那漠北的草原和远处,依旧有着大量的元人,同时还有诸多异族,这是一股堪称可怕的力量,中原内部团结,自然不惧怕他们。

可一旦出现任何内乱。

这些人,足以彻底覆灭中原王朝。

“一个和尚,胆子这么大,竟然还敢造反,真的是不想活了...”

就算是太子朱标脾气很好,此时心中也不由的暗骂,也就是父皇看在老四的面子上,只是选择赐死,不然的话非得扒了这两个人的皮。

他正在唰唰写着的时候,外面又有侍卫的声音传来。

“启禀陛下,东宫右春坊叶煊求见。”

叶煊来了?

父子俩这个时候全部愣住了,叶煊这个时候来,所谓何事?难道是把方才和袁珙交谈的话语说一遍?

“先不急着写,让叶煊进来,咱听听他的看法。”

朱元璋若有所思,冲着朱标挥了挥手,朱标也只好停笔。

乾清宫外不远处,叶煊和蒋瓛大眼瞪小眼,叶煊现在自然能看出来,蒋瓛这个时候在这里,很明显已经把他和袁珙交谈的话语,全部告诉陛下了。^优·品\暁-税?蛧^ ′蕞!芯*漳_节^耕-歆^快`

蒋瓛只是微微低首,不太敢看叶煊。

时间不久。

有侍卫前来传话,让叶煊进入,叶煊没有犹豫,缓步进入到乾清宫内。

“臣,见过陛下,太子殿下。”

朱元璋微微点头,随即看了看叶煊,言道:“翰林院那边正在编撰《华夷译语》和《云南志》,你可知晓?”

叶煊心中微顿,他本以为朱元璋直接会提起燕王朱棣那边的事情,没想到对方说了翰林院正在编撰的两本卷宗,其目的他也清楚。

可能是目前这两本卷宗,迟迟没能编撰成功,想要问问他的意见。

也可能是帝王的另外一种手段。

也就是,吊着你。

故意不谈其他事情,让你原本准备的很多话语突然失去了作用,等你的思维全部放在这新的一件事情后,才重新提起刚才的那件事情,这也是一种手段。

想了想,叶煊言道:“根据臣的了解,翰林院现在正在负责编撰《华夷译语》以及《云南志》,若陛下需要臣负责这两本卷宗的编撰,臣三日之内就可把其结构、文纲整理完成。”

这话。

倒是让朱元璋感到意外了。

自从他下令翰林院编撰这两本书,到现在为止也应该有半年了吧,可翰林院这么多人,这么多士子官员,到现在依旧没有什么头绪,迟迟没能编撰成功。

而现在叶煊言称,只需要三天?

开玩笑呢吧?

“这可不是小事,你确定?”朱元璋问道。

“臣确定,臣知晓陛下编撰这两本书,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编撰这两本书的结构和内容。”

叶煊信誓旦旦道。

可朱元璋,并没有立刻做出决定。

原因也很简单,这种书并非是什么人都可以编撰的,不是说你拥有不俗的智慧,以及强大的政治能力和头脑,就能编撰完成的。

通常来说,这种事情都需要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学士,他们对于各个方面都很了解,更是博览群书,才能编撰而成,而现在翰林院负责编撰这两本书的学者,嗯...一个黑头发的都没有!

从这就能看出来,编撰这种书所需要的阅历和海量知识了。-芯·完,夲!鉮*占. ,首!发.

不咀嚼几十年的书,可不是能编撰明白的,叶煊这小小年纪,就算打娘胎里面开始读书,又能读多少年的书?

见朱元璋有些不

肯相信,叶煊心中思索,既然已经决定,在大明朝的方方面面添加自己的影响力,使得自己彻底牢牢的焊死在大明朝的历史上,让全天下的所有人都知晓自己的贡献,那么这两本书,他还非要参与一些了。

思索至此,叶煊不禁言道:“陛下,臣的想法是这样的,《华夷译语》中,语言涵盖蒙古、女真、吐蕃、安南、暹罗等数十种语言,按‘天文、地理、人事、器物’分类编纂,然后采用汉字音译与意译对照,如蒙古语中的[可汗]注音‘哈罕’,释义‘皇帝’。”

“其中,附录礼仪规范,如《蒙古译语》详述蒙古贵族觐见礼仪,避免外交失仪。”

“还有......”

叶煊所说的很详细,历史上明朝洪武时期制定了《华夷译语》,别看其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很低,实际上这本书对于后期明朝对外战争,起着很大的帮助。

永乐时期,朱棣五征漠北,明军凭《华夷译语》破译蒙古密信,获取北元兵力部署,若不然的话北元不是那么好打的。

同时又有着贸易管控的作用,在辽东马市、甘肃茶马司中,译员依此书核对商品名称、价格,防止边民欺诈,而羁縻统治方面,大明朝对女真酋长颁发诰命时,以女真语译文宣示权威,譬如永乐九年册封建州女真首领阿哈出。

中原王朝,虽然说很多人都自认为自己是‘汉人’,而讨厌蛮夷,但实际上经过这几千年来的历史变迁,所谓的异族最终也会并入到汉族当中,比如南北朝时期,很多所谓的异族最终都彻底的汉化,留在了中原。

而自从那一次后,随着时代变迁,草原上新的异族诞生了,但却很缺少民族融合的机会,可就是因为这本书,宣誓了大明王朝中原地区的文化主权,将‘夷语’纳入汉字注音体系,暗含‘夷语从汉’的意识形态,使得越来越多的异族人,加入了中原。

“另外,《云南志》的编撰臣也有一些想法,臣觉得目前《云南志》最重要的就是地理勘测,合该详载云南山川形势,譬如那点苍山“十九峰十八溪”地貌,需要标注军事要冲,同时云南地区民族众多,既已经为我大明王朝之地,合该详细记载,不可区分对待,设立民族志,记录百余个土著部落,细分‘白夷、罗罗、百濮’等,描述其习俗、首领世系,对其友好,才可彻底融入我华夏体系之中。”

“云南地区的物产,也该在当中列出,比如银矿、盐井位置,同时拟定治理策略,使用‘以土司治土民’的具体方案.......”

原本历史上,沐英就是依《云南志》记载,在滇西设置永昌卫、腾冲卫,控扼缅甸入侵通道,而洪武后期能维持住经济,也有着其的功劳,因云南年产白银二十万两,这足以占全国三分之一,同时还全部基于书中矿脉记录,若非没有这本书的话,恐怕洪武朝后期经济方面就已经出现小型崩溃。

朱元璋细细的听着,显得很认真,他越听越感到满意,关于这两本书他甚至亲自到翰林院中,和那群所谓的学士们探讨过。

但,得到的结果让他失望。

这群人显得支支吾吾,就算能说出来几句话,也不是他想要的,怎么说呢?就是没有所谓的具体、详细的制定方案。

感觉太差劲了。

哪里像叶煊这样,说的如此清晰?

甚至,该着重哪一点,也说的清清楚楚。

这才是人才啊。

“这群官员,咱确实白养他们了,就该全部杀了,半年都没弄明白该如何拟定,哼!”有些事情,不对比感觉不出来差距。

一对比。

差距就显得一目了然。

朱元璋现在真的恨不得,把这群人全部给杀了!

叶煊听了朱元璋这话,感到心中无语,这其实真的不怪那群官员,因为他只是给出了这两本书,到底该如何编撰,其中的内容和结构,以及着重哪些方面,因此自己言称三天内能编撰完成。

但实际上,整个过程各种口语、词语、体系等等,却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

不说别的,就说语言障碍以及词汇收集的问题,译员需深入蒙古草原、云南村寨,冒死记录口语词汇,再加上语法体系差异,汉藏语系如彝语与阿尔泰语系如蒙古语结构迥异,译者创制“主—宾—谓”句式对照表,这一点就足以难为死大量的文官了。

地理勘查方面,云南此地险阻重重,云南属于‘瘴疠之地’,勘查死亡率达三成。原本历史上,《云南志》主纂者杨慎曾记载:“行至怒江,筏覆,失舆图三卷。”

他记得清楚,自洪武十五年到洪武十八年,就因为这本所谓的《云南志》的编撰,发生了大量的流血事件,比如彝族毕摩祭司禁止外传《指路经》,明廷以“妖言惑众”镇压,强夺经文,白族‘本主崇拜’神祇被志书列为‘淫祀’,引发大规模抗议。

怎么说呢。

总之,翰林院无法尽快的撰写这两本书,并非是其的问题。

“既然如此,咱就任命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如何?”

朱元璋又给叶煊弄了一个官。

叶煊脸色微顿,老朱这纯粹是把他当成牛马来使用了,不过这也和他之前的想法相同,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以及增加自己在大明朝的贡院,以此来屹立这暗流涌动的朝廷中心。

现在是洪武十五年。

这个时期,翰林院其次很不错,因为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重构文官体系的核心机构,目前翰林院的官员设置与职能已初步定型。

此时翰林院尚未形成后世‘清贵至极’的地位,但已承担起御前顾问、文书机要、文化教育等关键职能,是皇权直接掌控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

可以这么说吧,在皇帝眼中,六部尚书都没有翰林院的学士们亲,皇帝更愿意信任翰林院的学士。

不过翰林院的学士,品阶并不算很高,其中翰林学士正五品,总领院事,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备皇帝顾问,只有一人。

下面分别有着两位侍读学士、两位侍讲学士。

侍读学士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参与修撰《洪武大诰》等御制文书,侍讲学士与侍读学士协同,侧重解析经义、应对策问。

和他的东宫右春坊,官职品阶差不多,不过叶煊现在并不在意官职的高低。

有的时候,官职高,并不意味着权力高。

这其中有一个公式,叫做‘含权量’。

哪怕是六部尚书,但因种种原因掌握的权力并不高,这就代表着六部尚书的‘含权量’低于他们的官职水平,这种官实际掌握的权力不大也就算了,可能到时候背锅的还是他们。

而看起来他现在诸多官职中,最高的也就正五品官,可他参与了太多太多事情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就算是当朝二品大臣也无法相比,很显然目前他的‘含权量’远远高于自己的职位。

“你和袁珙交谈的事情,咱已经知晓了。”

“咱准备下令,赐死袁珙和道衍。”

朱元璋忽然提起了这件事情,叶煊闻言脸色一正,道:

“臣还请陛下,饶恕袁珙和道衍,这两人乃当今大明朝,不可多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