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竹难书 作品

第85章 夺淮入海

朱元璋怎么也没有想过,叶煊这次来,是来给袁珙和道衍两人求情的。·顽? ? .鰰.栈/ .埂-欣-嶵′快~

怎么看,怎么觉得怪异。

如果叶煊不想让这两个人死,那么方才大可以不用和袁珙说这些事情,这样的话蒋瓛就不会把两人交谈的内容禀告给自己,也就不会出现他想处死道衍和袁珙的事情了。

可叶煊还是和袁珙说了这么多话。

既然叶煊骨子里,并不想让袁珙和道衍死,为何还说那么多?现在还要过来求自己。

“呵呵,大才?”

朱元璋闻言,笑了笑,淡声道:

“咱大明朝,并不需要会看面相的这种大才。”

“更不需要,喜欢屠龙术的大才,咱承受不起!”

这番话,可谓是阴阳怪气到了极致,就连叶煊听起来都感觉不舒服,不过叶煊还是道:“陛下,臣的意思是,这两位当真是不可多得的大才。”

“特别是姚广孝,臣认为其能力不在于韩国公李善长和胡惟庸之下,并且其除了拥有能力外,更是一个懂得明哲保身,丝毫不眷恋权力和利益的人。”

听到这话。

朱元璋倒是对道衍产生了些许的好奇。

“你这话倒是有些意思,你说这道衍丝毫不在乎权力和利益,那他为何要怂恿朱棣谋反?还什么白字加皇,他现在跟着朱棣有吃有喝,已经够不错了,鼓动咱的儿子未来意图谋反,这不就是想获得从龙之功?”

“陛下,臣认为道衍仅仅是想实现心中抱负,想尝试屠龙术究竟能不能成功而已...”

叶煊解释道。

当然了,这是他的一面之词。

也或者可以理解为,是他想象中的道衍。

道衍未来究竟为何帮助朱棣谋反,他到底企图的是什么,谁都不清楚,毕竟人心隔肚皮,更何况道衍这样的人,很多人认为道衍完完全全就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施展屠龙术罢了,也有人认为道衍就是想获得从龙之功,从此荣华富贵,但却惧怕朱棣像朱元璋那般屠杀功臣,因此选择明哲保身,不参与到任何事情中外。

任何猜想都有,谁也不知道,而他现在这么说,仅仅是为了保全下道衍。

说实在的,道衍若是真的活下来了,凭借其的能力确实能在朝廷中游刃有余,这属于自己的一股力量了,另外一方面就是一条鞭法的推行,有着道衍这样的人帮助,绝对能顺风顺水,不用自己操心太多。

“大明朝的人才很多。”

“李善长、胡惟庸之流少见,但并不代表着没有,你可知晓类似这等人,只要培养,就是有机会诞生的,就算道衍和尚有着大才,咱也不缺,咱宁可给他剐了,这种离间皇家父子兄弟感情、怂恿藩王忤逆谋反的人,咱没有下令把他千刀万剐剁碎了喂狗,已经算是仁慈了。”

朱元璋不由得瞪起眼睛来,什么时候他想杀一个人,都这么困难了,什么时候他想杀人,除了朱标和妹子,居然还有其他人敢求情起来了?

又是什么时候,他杀人,还需要向其他人解释了?

自己。

变了!

朱元璋忽然发觉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不知不觉间性格已经变了很多很多,那骨子里的冷漠消散了些,虽然对待官员的手段依旧残忍,但并非像以前那般,除了妹子、标儿、乖孙三人,都不肯亲近了。

“一条鞭法,需要道衍和尚这样的人,臣可以保证,若是陛下愿意放过道衍的话,这一条鞭法很快就会在整个天下顺利推行。”

叶煊给出了保证,这源自于他对道衍的相信,毕竟其是能帮助朱棣从一个藩王,挑战朝廷皇权,最终成功的人。

当然了,朱棣能成功归根结底还是源自于军队力量支持了他,并非是道衍的主要作用,可道衍还是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的,这样的人打天下都能做到,治理天底下的那群官僚、豪强、大户,还不是手到擒来?

估计下手,比自己还黑很多。`咸,鱼¨看?书· ¨耕*芯!醉·筷·

“一条鞭法...”朱元璋闻言,若有所思,最终道:

“也罢,你若是这么说,咱就暂且放过他一命。”

“也就是你了。”

“换做其他任何人,咱都必须让他死。”

太子朱标在旁,看着自己的父皇最终同意了叶煊的请求,不禁把嘴巴张大,他确实感到了深深的震撼和意外,这么多年来,父皇杀了很多人,也有很多人求情,可从来没有人成功过。

自己和母后有时候求情,成功的次数也少的可怜,甚至自己当初给师傅宋濂求情,都没有任何用处,而现在叶煊求情,却成功了。

道衍还是触犯了如此的大罪,父皇最终都肯饶恕,现在的叶煊在父皇眼中的地位,确实已经重要到一定地步了...

“那陛下既然都愿意放过道衍了,不如将那袁珙...”

叶煊小心翼翼的道。

朱元璋的眼珠子立刻瞪的圆滚滚的,好家伙这还是有人头一次跟他提出这么多条件,能愿意放过姚广孝,这还是因为叶煊表示其能帮助推行一条鞭法,不然的话这姚广孝是绝对不可能放过的。

现在叶煊还要让他放过袁珙。

怎么。

一个相面的,也能帮助推行一条鞭法了?

“父皇,不妨就把袁珙也放了吧,儿臣觉得这个袁珙对于我大明朝也有着重用,比如父皇觉得哪个臣子不忠,就可以让袁珙给其相面,毕竟袁珙的相术还是有些东西的...”

太子朱标这个时候在旁边很合时宜的道,相当于是帮助了叶煊一把,既然叶煊很想放过这两个人,那必然有其中的道理,那就放了吧。

虽然他心中很不喜欢道衍和袁珙,但身为太子也要懂得,每个人都有存在的道理,每个人也都有利用的价值,反正这袁珙据闻岁数也不小了,趁着临死前不妨使劲用用。

“随你们吧。”

朱元璋扫了叶煊一眼,又佯装严厉的看了看太子朱标一眼,算了,既然他们两个就这么说了,就难得放过他们一次吧,不过嘛...

似乎是觉得,自己的算计得逞了,朱元璋忍不住露出笑容来,他打量着叶煊道:

“你求咱放过袁珙和道衍,咱同意了。”

“咱也求你一件事情,如何?”

“就不知道,你同不同意了。”

叶煊这一刻终于知道,为何老朱同意的这么快了,原来是有这样一个套等着自己呢,能让老朱用这种手段,肯定不是很好解决的事情!

“陛下之令,臣自然想方设法完成。”

叶煊没有多想,立刻躬身道。

不管什么事情,他这次都得给朱元璋办了。

毕竟,老朱能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放过袁珙和道衍,已经很不错了,而老朱的要求若是自己无法完成的话,那就有些不妥了。

“咱需要你办的事情也很简单。”

“黄河水患。”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朱元璋眸中似涌动笑意,黄河的问题,对于历朝历代都是个难题,而大明朝洪武时期因为黄河水患,也已经导致很多地方老百姓起义了,赈济所需要的各种物资,目前都有些拿不出来了。

关键是。¢午·4?看-书′ ?庚/欣!蕞.哙.

他哪怕这么杀官员。

地方上依旧有不少官员贪污!

现在一时半会还不能杀下去了,不然的话真的没官员给他办事了,难道让他朱元璋亲自到地方上赈灾?

原本他设立了四辅官制度,那几个老家伙真的是一点用处都没有,黄河水患的问题迟迟拿不出来个主意,工部更是饭桶,对于黄河问题也是一点法子都没有。

现在,只能让叶煊给他出个主意了,在他看来叶煊似乎就没有不知道的事情,任何问题都能解决,嗯...黄河的问题,叶煊必须给他处理明白了。

“黄河水患...”

叶煊眉头紧皱,这确实是个难题啊,并且还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臣确实能想到治理黄河的方法,但黄河的问题并非是一朝一夕能治理好的,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要治理的步骤很多...”

叶煊说到这里,朱元璋就把他的话打断了,“既然有治疗黄河的方法,就给咱说说。”

见朱元璋这幅态度,叶煊也只能说了起来:“臣认为,第一步需要人工改道。”

“在开封北侧开挖‘洪武新河’,将黄河主流导向渤海,避开夺淮入海的高风险区。”

这是他根据后世河流人工改道的方法,心想出来的方法。

随即,叶煊给朱元璋和朱标解释,为何需要人工改道:

“若是按照臣所说的这般做的话,那么新河道比夺淮河道显得更平缓,这样可以减少水流对堤岸的冲击力,又通过分流与缩窄尾闾段,将水流动能集中于冲刷河口,避免泥沙沉积。”

“其中,包含着臣所想出的一个原理,[泥沙治理原理],以清释浑,引部分清水,譬如卫河、汶河,注入新河道,稀释黄河浑水,减少悬浮泥沙沉降,在淤背固堤,将挖河所得泥沙堆积于堤防背水面,形成宽二十丈、高二丈的‘淤背区’,既加固堤防,又减少弃土占地。”

其实对于人工改道,方方面面涉及的很多,在叶煊的想法中,还可以进行生态调控,比如使用植被缓冲的原理,在堤防两侧种植‘三柳一苇’,旱柳固土、垂柳护岸、杞柳编筐、芦苇滞沙,利用根系网络减少水土流失。

“为何要这么做?”

朱元璋疑惑道。

听了这句话,叶煊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有些不想解释了,因为随着朱元璋提出这样的问题的那一刻,就代表着朱元璋对于黄河的问题,丝毫不懂,也不明白地理、环境、河流走势等因素,那么自己对朱元璋讲解,就失去了必要性。

“陛下,不妨唤工部的尚书、侍郎,以及负责黄河治理的官员们过来,臣一

起讲讲?”

叶煊可不想浪费口舌,别到时候自己讲了一大堆,朱元璋同意了,然后让他去工部,再给另外一群人讲一遍,要知道这黄河治理可不是几句话就能解决的。

现在,他才说第一个步骤,也就是人工改道。

而仅仅是这个步骤,其中就涉及着一环又一环。

“你胆子真的是越来越大了。”

朱元璋不由自主的哼了一声,大手重重的拍在案上,不久神色又松了松,叹了口气道:

“咱,确实不怎么懂这方面的事情,算了算了,标儿,你去令人把他们给咱喊过来吧。”

“让他们都听听,若是可以的话,就直接定下一个方案吧。”

朱元璋摆了摆手。

时间不久。

工部尚书到了。

上一位工部尚书是薛祥,因西平侯沐英的事情,已经被处死了,剐了三千六百刀才死,家族也彻底覆灭,鼎盛的薛氏至此消亡。

新任的工部尚书,名叫麦至德。

“臣,麦至德,见过陛下。”麦至德中年模样,留着八字胡须,看起来很是精明,能干,刚刚进入到乾清宫,就对皇帝行礼。

他的身后,跟随着工部侍郎陈允中和大量的工部官员。

麦至德!

叶煊心中直呼好家伙,没想到是这个家伙接任的户部尚书。

此人就是郭桓案中,被诛杀的那位户部尚书,也是这起案件中被诛杀的最高等级行政官员之一!

麦至德是元末儒生,洪武初年以‘通经史、晓营造’被荐入仕,早些年,这个人还是很能干的,洪武四年的时候,麦至德任工部营缮司主事,参与南京城墙修建,洪武八年升工部都水司郎中,主持疏浚会通河,也就是京杭大运河山的东段。

而在原本历史上,洪武十七年的时候,工部尚书薛祥因‘督工苛酷’被贬,麦至德因‘勤勉务实’受朱元璋赏识,擢升工部尚书。

督工苛酷,也就是对待工人苛责、严酷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没把工人当人,动不动就打就骂,不给饭吃,把工人当成牛马让他们天天干活。

不过叶煊记得清楚,郭桓案件中,最终处死麦至德的时候,写的是工部侍郎麦至德,而很多史料中又称麦至德是工部尚书,还有奇怪的地方就是洪武十七年这个时候,麦至德确实是工部尚书,但还有史料称麦至德是工部侍郎兼任工部尚书。

明史很混乱,根本弄不清楚。

总之,此人的下场堪称凄惨无比了,他参与到了这个盘踞大明朝的文官贪污腐败集团中,私吞南京城墙修缮用麻、铁、木料,折银约五万两。

《大诰》称‘工部麻铁,尽入私囊’。

还有工程舞弊的事情,在疏浚会通河时虚报民夫数量,冒领工银三万两。

更重要的是与后来的户部侍郎郭桓合谋,将工部赃款洗白为‘河工拨款’,分赃两万两。

最终,洪武十八年三月,麦至德被处以凌迟大刑,《明太祖实录》载“剥皮揎草,传示六部”,同时广东南海麦氏宗族两百余人遭流放辽东,堪称结局凄惨无比,《明史·奸臣传》未单列麦至德,但《大诰》将其列为“六部巨贪之首”,称其‘工蠹之魁,罪盈四海’。

但虽然说这个人贪归贪,可叶煊却对于麦至德目前担任工部尚书很满意,因为往往贪官的能力都不容小觑,麦至德在水利、工程方面,是有着不俗能力的。

其主持改建南京朝阳门,也就是后世的中山门,又增筑瓮城,而在水利治理的方面,原本历史上的洪武十七年,有麦至德负责主持疏浚太湖泄洪道,缓解苏松水患,救了不少百姓。

军事方面,麦至德更是督造辽东金州卫,海防炮台,防御倭寇,堪称立下莫大功勋。

《广东通志·人物志》称其“初以干才显,终以贪墨败”,暗示其早年功绩与晚节不保的矛盾,也证明了这个人的能力。

“暂且不谈其他,需要让麦至德配合我,好好的治理黄河水患,等黄河的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亦或者发现了其他善于水利的人选,在收拾他...”

叶煊可不是心中对麦至德不喜欢,而是这郭桓案迟早会发生的,甚至很有可能朱元璋早就知道了,只是想着等到参与其中的官员们数量积累的多一些,然后在一锅端了。

这样既有充足的时间,多招收一些新的官员,同时也能积攒一些旧时代的官员屠杀,还能让这群官员尽可能的贪污腐败,到时候抄家了相当于朝廷中多了一份收入。

至于官员们贪没了百姓的不少财产?嗯?咱天家帮你们百姓处死官员已经不错了,这些钱就该进入国库,你们这群百姓该不会想着钱还能要回去吧?

你们敢!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在皇帝眼中,有的时候百姓根本就不算人,甚至叶煊认为古往今来若非百姓有着动摇皇权的力量,那么皇帝是真的不会把百姓当人的,所以这朱元璋提前知晓郭桓等官员贪污,却迟迟没有处理发作,有着自己猜想的这

层原因,是很有可能的。

“叶煊,给他们讲讲吧。”

朱元璋下令道。

闻言,叶煊也不再乱想,立刻把方才所说的话复述了一番,随即继续道:

“我的意思是,想要治理黄河,必须需要人工改道,麦尚书可知道,为何需要这么做?”

叶煊看向麦至德询问道,若是此人并不像历史上记载的那般,擅长水利,那么自己还得需要和朱元璋提一提,换个人,因为治理黄河水患,并非儿戏。

“叶春坊这个问题,我自然知晓。”

麦至德侃侃而言:“自元朝到我大明朝洪武时期,黄河夺淮入海,使得大量泥沙在开封至徐州段沉积,河床年均淤高,至如今洪武十五年已成“悬河”,河床高出地面一至二丈,若不人工改道的话,那么使用这般,河床将会越来越高,未来也就越来越难解决。”

叶煊不禁点了点头,这个麦至德是有水平的,能看出来这一点。

“我倒是很佩服叶春坊的想法,若真的按照这么做的话,新河道将能取直北流,避开淮河低效输沙路径,河口潮汐冲刷力增强,开封段悬河高度可每年降低,二十年左右,可恢复至地面以下。”

“原本黄河区域的旧河道堤防单薄,多为夯土,且南岸地势低洼,这种淮河流域使得洪水易冲破堤防淹没豫东、鲁西南,若是新河道北岸依托山东丘陵,南岸以‘淤背区’加厚堤防,抗洪能力提升数倍,同时决口频率将会大大降低。”

麦子德继续言道,叶煊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我确实是这样想的。”

“眼下因黄河夺淮导致会通河屡遭淤塞,我大明朝目前漕粮北运需绕道海运,风险极高,这就势必需要新河道与大运河分离,会通河独立引汶河水补给...”

朱元璋看着这两个人一唱一和的,觉得挺有意思,看起来这黄河问题能解决了?

“咱忽然有个疑问,什么是黄河夺淮?”

闻言。

叶煊和麦至德面面相觑。

麦至德其实是懂黄河夺淮的道理的,但他有心想解释,却不知道怎么才能和陛下说清楚,这个东西很复杂。

正当麦至德思索的时候,叶煊想了想,看向朱元璋言道:

“陛下,黄河夺淮入海,其实就是指黄河因自然或人为因素改道,侵占淮河河道,最终通过淮河下游水系流入黄海的现象。”

“臣推算,这个过程至少在南宋绍熙五年就已经开始了,目前我大明朝依旧处于夺淮入海的过程中,黄河夺淮入海,还远远没有结束。”

历史上,直到清咸丰五年的六百余年间,黄河夺淮如何海始终进行着,这导致黄河多次南泛,彻底改变了淮河流域的地理格局。

在叶煊看来。

也正是因为这黄河夺淮入海,彻底的导致了自南宋绍熙时期开始,发生了持续不断的黄河泛滥事件,祸乱了周围地区的百姓。

“宋朝的历史中,至少每两年或者三年,黄河水患就会发生一次,就是因为黄河处于夺淮入海的过程中。”

叶煊又继续补充道。

闻言,朱元璋脸色彻底凝重了起来,怪不得大明朝开国十五年来,黄河水患已经出现五六次了!若是这个问题始终存在,那岂不是大明朝未来每隔个两三年,就会发生一次水患?

他这一代不能治理好的话,恐怕指望着后代的子孙治理,难!

根据朱元璋的认知,以及他所读过的史书,往往一个大一统王朝,基本上都是前几代君主圣明,而越往后面,君主的个人能力也就越差,甚至会出现昏君、庸君,指望着他们肯定不行。

想到这里,朱元璋道:“给咱立刻定下了治理办法,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