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竹难书 作品

第74章 清君侧,诛奸臣

“二叔,三叔?”

朱雄英闻言,愣了一下,记忆中他对于这些王叔们其实并不算是很熟悉,因为小的时候本身记忆就模糊,容易记不起来人和事,而王叔们也是很早就到封地就藩了,他现在记忆中最熟悉的,也就是皇爷爷、皇奶奶,以及父亲了。

嗯,还有母亲吕氏吧。

“二叔,三叔,我对他们印象并不是很深,但我觉得他们和父亲并不相同,可能是因为他们长年征战的关系?”朱雄英尝试着说道。

“殿下,我的意思,是从皇权方面,来看待藩王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叶煊正色道。

这一刻,朱雄英明白了。

他想了想,随即认真的开口道:“藩王和朝廷,以及皇权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这也是皇爷爷制定的藩王镇守边疆,保护大明山河不被异族侵扰的一种措施。”

“嗯。”叶煊点了点头,朱雄英说的一点也没有错,但不够具体全面。

他沉吟片刻,随即给朱雄英讲解道:“其实我大明朝陛下所推行的藩王政策,是巩固皇权、维护集权的核心手段,利用这一政策通过分封皇子为藩王,赋予其军事和行政特权,形成了一套以‘家天下’为核心的权力制衡体系。”

“也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权力分配,陛下出身寒微,对异姓功臣极度不信任,譬如目无法度的胡惟庸等人,陛下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皇子,于是准备将皇子们分封至全国要地,以‘朱家血脉’替代外姓官僚掌控地方,形成‘家国同构’的统治网络。”

“譬如,燕王朱棣镇守北平,防北元、秦王朱樉镇西安,控西北、晋王朱棡守太原,扼中原等等,同时藩王拥有护卫军,如燕王三护卫约一万五千人,可节制地方卫所,但兵力受朝廷严格限制,这就可以避免藩王拥兵自重的现象出现,再加上双重监督制度,也就是藩王监视地方官员,如布政使、都指挥使,地方官员亦需密奏藩王动向,形成互相牵制。”

“可以说,这制度已经很完美了。”

叶煊讲道一半,忽然被朱雄英打断了,课堂上打断老师讲课是件不礼貌的事情,可朱雄英这个时候确实陷入了疑惑中,“老师,那么我大明朝的藩王,算是独立诸侯吗?”

“不。”

叶煊回应道,给出否定。

“我大明朝的藩王体系,与西汉时期的完全不同。”

“如秦王、晋王、燕王等藩王,虽有一定自治权,但钱粮、人事、外交等核心权力仍归朝廷,藩王更像是皇帝的‘地方代理人’,而非独立诸侯。”

说到这里,叶煊忽然笑了笑道:“殿下应该知道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吧?”

朱雄英想了想,点了点头,他似乎隐约明白了藩王的另外一个作用。

和朱雄英想的差不多,叶煊这个时候的声音再度响起:“藩王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削弱地方官僚权力,打破地方割据,元末军阀混战的教训让陛下警惕地方势力膨胀,藩王的存在分散了地方官员的军政权力,防止出现‘节度使式’的割据势力。”

“我打个比方,陕西布政使需向秦王朱樉汇报,但秦王的赋税征收权受户部制约。”

说到这里,叶煊也就索性把藩王制度能体现的剩余两个好处全部给朱雄英讲清楚吧。

“藩王具有血脉正统性,其等作为皇子,其权力直接来源于皇帝,强化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神圣性,而掌握一定兵权的藩王,又能让勋贵因藩王存在不敢轻易谋逆,同时也能自行管理封地财政,如屯田、盐引,减轻朝廷对边疆的财政负担。”

叶煊讲了很多,朱雄英这个时候有些不明白了,若是藩王制度全部都是好处的话,老师应该不会在晨课上讲这些吧?

“老师的意思莫非是,藩王制度有着诸多好处,却没有坏处,因此建议我日后继位,好生对待这些王叔们?”

“还是说,藩王制度的各种坏处还没有说出来?”

朱雄英询问道。

闻言,叶煊道:“自然是后者,我大明的藩王问题,有好处,但坏处更多。”

“殿下,臣并非是站在臣的角度,亦或者是对秦王、晋王二人有着不满,而是就实所说,藩王被陛下派到各个地方,处理负责本藩地的事情,那么他们也就没有权力对于朝廷的事情指手画脚。”

“而昨日的句容县矿洞坍塌之事,秦王晋王二人却公然参与到其中,殿下也能看出来这其中的隐患吧?”

这番话,让朱雄英好好想了想。

过了一会,他才道:“老师的意思是,藩王现在敢参与到朝廷中的事情了?”

“对,就是这样。”

叶煊声音很重,一字一句的道:“因陛下宠溺子嗣,这几位藩王的性格堪称无法无天,肆无忌惮;而他们昔日哪怕犯下了律法,陛下也仅仅是责问罢了,并未有实际性的处罚,这就导致他们更加不把律法放在眼里了。”

“这种性格继续下去,会让他们甚至敢参与到朝廷的事情,对于朝廷中的事情指手画脚,

说轻一些,仅仅是不懂事罢了,但说严重一点,藩王的力量已经敢于撼动皇权了。”

朱雄英小脸微顿,他立刻反驳道:“老师的意思是,藩王日后敢行谋逆之事?这不可能...”

“他们自然是不敢谋逆的,但若是自身权力始终处于这种地步,而从未有过任何责罚,他们渐渐的也就觉得,谋逆也不会出现大问题了。”

“惯性,使得他们彻底不惧怕任何事情和律法。”

“殿下应该知晓,《皇明祖训》中,陛下授予藩王的清君侧、诛奸臣的名义特权吧?”

皇明祖训,这是朱雄英很早就已经了解并且学习的了,其中的很多条祖训他都记得,而关于清君侧、诛奸臣这一条,他记得很清楚。

甚至他记得,小的时候皇爷爷还特意给他讲解过这一条。

所谓清君侧,也就是清除君主身边的奸佞、权臣或祸患,藩王有权以武力铲除朝廷中蒙蔽皇帝、祸乱朝纲的‘恶势力’,恢复皇权正统。

所谓诛奸臣,也就是诛杀不忠于皇帝的臣子,以暴力手段消灭威胁朱家统治的官僚集团,尤其是可能篡权的文臣武将。

之所以有这样一条祖训,朱雄英也清楚和皇爷爷的经历有关,因为昔日皇爷爷是目睹过元末时期,权臣乱政之事的,比如伯颜、脱脱,这些权臣乱政,到此朝廷根本没有办法调动整个王朝的军队和各种力量,同时到了大明王朝创立之后,胡惟庸等人又以权谋私,甚至有了造反的迹象,最终皇爷爷制定了这样一条祖训,准备通过藩王力量制衡朝廷文官集团。

《皇明祖训》明文:“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其实这也是因为,皇爷爷很重视血缘关系,只相信自己家人,为了巩固朱家统藩王作为皇帝血脉,这群王叔被视为“自家人”,皇爷爷认为他们比外姓臣子更可靠,能成为皇权的最后屏障。

“若是未来藩王力量达到了一种地步,很有可能会利用这条祖训,从而发动造反事件?毕竟百姓们是不知道,朝廷中到底有没有奸臣的。”

朱雄英小脸微顿,这明白老师叶煊的意思了,皇明祖训中有漏洞啊。

“就是这样的。”叶煊露出夸赞之色,朱雄英虽然年纪小,但还是很聪明的。

皇明祖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一条更是坑害了朱元璋的后世子孙。

建文帝削藩时,燕王朱棣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夺位,朱棣声称:“予遵祖训,诛奸恶,保社稷,效周公辅成王耳。”

让人觉得讽刺的是,朱元璋本欲用此条款维护皇权,却反被藩王利用颠覆皇位继承。

虽说,靖难之役实际上就是以朱允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为首的大明朝文官力量体系,对抗以朱棣、李文忠、耿炳文等人为首的大明朝武将力量体系,而最终军队力量获胜了而已,但若是没有这条祖训的话,那么朱棣这次靖难事件,就真的可以称之为谋反了,因为没有法理支撑。

除了大名鼎鼎的靖难之役外,明朝可是还出现过利用这条祖训,引发的藩王叛乱事件。

比如正德年间的宁王之乱。

朱宸濠以武宗身边有“钱宁、江彬等奸佞”为由起兵,宣称“奉太祖祖训,清君侧”。

嘉靖年间的安化王之乱。

朱寘鐇指责内阁首辅杨廷和为“奸臣”,试图复制靖难模式。

有没有这条祖训,确实他们都会叛乱,但朱元璋设计的这条皇明祖训,确实让这些叛乱中的藩王有了足够的借口和大义,这就代表着他们是正义的一方,对于朝廷而言充满着压力,换而言之若是正德年间和嘉靖年间的两次藩王叛乱都成功的话,那么他们并不会被视为谋反。

而没有这条祖训呢?他们就没有足够的理由借口,就可以确认是谋反行为,那么依附者就会少很多很多。

“这条皇明祖训中,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因为皇权与藩权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法理漏洞未明确界定何为‘奸臣’,藩王可自行解释,导致条款被滥用。”

“也就是,我说你是奸臣,你就是奸臣。”

“殿下,因为你现在年幼,所以还未能及时明白这个道理,而陛下很有可能知道这个道理,但并不想对皇子们出手,可只要是坐在皇位上的皇帝,最终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那么,一个可怕的循环就诞生了。”

“这个循环,也就是权力对冲,皇帝为防藩王叛乱而削藩,藩王则以‘清君侧’为名反制,形成恶性循环;而我大明朝想要削藩,和西汉时期远远不同,我大明朝削藩要更难,纵然陛下这一代不削藩、太子殿下继位后也不削藩,甚至殿下你继位后也不削藩,但终究会有人削藩的,而藩王越到后面,其家族在当代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也就越难削。”

“若想削藩,唯有当今陛下这种以武力掌握皇权的,才能成功,而若是今后大明朝天下太平,那就很难很难削藩了。”

叶煊觉得,历史

是有一定巧合性的。

在明朝削藩太难了,若非朱棣也是借助军队力量打下来的江山,而是正常继位的,他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削藩成功。

朱元璋,很有可能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这就是朱元璋的短视了。

朱元璋认为老朱家和和气气的。

现在确实是这样,因为现在这个阶段老朱家的人刚刚从农民阶层转变过来,还是一个小家,没有发展成大家,自然和和气气,但经过两代、三代,朱家就已经彻底成为大家了,势必会产生各种原因的内斗。

皇明祖训中,朱元璋定下这一条条款,基于“朱家永无内斗”的幻想,忽视人性权欲。可谓是:“欲以一家之法,治万世之天下,必不能也。”

更重要的是,之后的后世子孙根本没有办法更改这一条条款,那么也就导致了从靖难之役到明末藩王割据,譬如福王、唐王,《皇明祖训》的“清君侧”条款始终是悬在皇权头顶的利剑,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让历代明朝君王都难受到了极致,甚至觉得恶心!

“也就是说,藩王问题不得不解决,而若想成功解决的话,唯有在皇爷爷这个时期,才能成功?”

朱雄英脸色微顿,感觉到了此事的困难。

随即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又问道:“但,皇爷爷可能会这么想,就算是藩王造反,但终究还是朱家的人,相当于老朱家的人自己造反,不管谁当皇帝,都是皇爷爷的子孙,若是皇爷爷真的这么想的话,那皇爷爷是绝对不会采取削藩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