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煊的这句话,让刘三吾脸色彻底阴沉,极度难看起来。`我¨得¢书′城^ ?追+醉-芯,璋·洁?
原本是没有这么多事情的,可叶煊偏偏要惹出来事端,非要在儒学的事情上也掺和一脚?
怎么。
这叶煊,就这么喜欢破坏他们文官集体的利益么?
若是其他人,可能刘三吾并不会放在心上,毕竟儒学思想,这岂是一个人两个人能改变的?但现在想参与进来的是叶煊,这家伙太过于能说会道了,并且最重要的是其做出的很多决定,陛下都很支持。
那么,事情就严重许多了。
重文抑武,这是整个文官集体心中的最理想状态。
而南宋时期的儒学思想,更是他们所希望的,因为这样的话,文官集体依旧能控制整个天下,达到历朝历代所未曾有过的巅峰。
昔日古代中的什么不朽世家、五姓七望,都根本无法和南宋时期兴盛到极致的儒学思想和文官力量相比,他们岂能不想让大明朝也变成这般?可这叶煊非要出来惹他们一下。
“哼!”
刘三吾甩了甩袖子,没有给叶煊好脸色,然后向着朱元璋行礼,直接转身离去。
黄子澄和齐泰两人面面相觑,深深的看了叶煊一眼,那眼神中基本上都是怨恨、不满等等,也随即离去了。
叶煊面色平静,其实不管出于哪种目的,他都是要搅和搅和现如今的儒学思想体系的。
出于对未来大明朝的考虑。
出于阻止文官做大的考虑。
亦或者,单纯的是因为这群人制造出了科举舞弊案,让他进入到了危险的官场中,纯粹的心理报复,以及这些人后续对他策划的种种阴谋。
都让他没有理由,不参与到其中。
众人都离去了,朱元璋似乎很感兴趣的看着叶煊,道:
“怎么,这么想让大明对外扩张?”
叶煊对此的回复倒是很简单:“大明没有理由不扩张。”
可能国家版图太大了,并非是好事。
但起码,需要把周围清理干净了。
“和咱去乾清宫,商量商量大明宝钞的事情吧。”
朱元璋没有继续谈这个事情,而是提到了大明宝钞,闻言叶煊目光微顿。
这老朱,终于愿意开始改革大明宝钞了吗?
不容易啊。
看来自己的坚持还是有效果的。
当然了,他其实也就是多提了几次而已,也并非是死揪着这件事情不放,没有所谓的你朱元璋不改革大明宝钞,我就善罢甘休,以死谏言那种事情他做不出来,他只是尽可能的让大明变好,增强自己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资本存活在这官场中罢了。
朱元璋在前方,叶煊和朱雄英两人跟在身后。
很快众人就来到了乾清宫,刚到乾清宫,叶煊就发现太子朱标正在吭哧吭哧的处理政务。
这倒是让叶煊想起了一件事情,皇帝朱元璋和太子朱标,是用同一套政务班子的,这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
同时朱元璋有的时候感到劳累了,也把各种政务交给朱标。
这,是一种源自于心里深处的相信。
历史上朱标早逝,也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年轻时过度操劳的原因。
由于现在距离朱标薨逝的时间还早呢,叶煊也看不出来朱标到底是因为什么死的,反正现在身体健康的很,那么他自然也没有必要给朱标查看身体了。
省的,再让文官大族们抓到把柄。
“见过太子殿下。”叶煊躬身行礼。
朱标见到朱元璋和朱雄英,还有叶煊都来了,知道可能是要商谈什么事情,于是就站到一旁,把位置让给了朱元璋。
“说吧,改革大明宝钞,第一步该如何做?”
朱元璋缓声道。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叶煊也算是对朱元璋很熟悉了,清楚朱元璋既然能主动和他提起这件事情,并且表现出这般态度,那么就应该是彻底决定,准备改革大明宝钞了。
思索间,叶煊立刻道:
“我大明朝的宝钞,失败的核心原因在于缺乏准备金支撑,完全依赖朝廷信用强制流通,导致市场对其价值失去信任。”
“那么第一步,就是建立准备金制度,增强货币信用。”
闻言,朱元璋点了点头,朱标也是露出了认真听询之色。
叶煊继续言道:“所谓准备金制度,就是设立金银或铜钱准备金,仿照宋代交子制度,将部分国库金银或铜钱作为准备金,允许民间按一定比例兑换宝钞,增强其信用基础。例如,每发行一贯宝钞,储备一定比例的白银或铜钱,确保币值稳定。”
“然后分界发行与回收旧钞,借鉴宋代“分界发行”制度,规定宝钞每若干年为一界,到期后以新钞兑换旧钞,同时销毁旧钞以控制流通量,避免超发贬值。,狐¨恋′闻·学! ¨首_发^”
叶煊这番话的意思,父子俩能听懂,就是提前准备好钱呗?
没事,大明朝现在看似穷,但还是有一部分钱的。
这还是朱元璋的‘功劳’。
因为自从大明宝钞发行来,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大部分其实还是宝钞,因此国库内可谓是存储了不少的金银铜。
叶煊倒不知道朱元璋等人想什么,不过他也认为当今明朝对于金银的存储可能并不缺,老朱杀了这么多官员,抄了那么多家,能没有钱?
“接下来的事情就复杂了,需要在户部中,专门设立研究财政和货币的部门,因为我虽然能明确给出制度,但其实对于经济方面,并非很了解,所以需要大量擅于此道的,和我共同确定准备金储备规模和比例。”
叶煊倒是并不担心,朱元璋和朱标听不到‘比例’这两个字。
华夏的算术体系,在明朝之前始终遥遥领先于全世界,可谓是极其发达。
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分数的记载,譬如‘半’表示二分之一,,隐含比例分配思想,用于祭祀贡品或田猎收获的分配。
《周礼》中更是记载了西周的‘九数’教育,含‘均输’,代表着物资调配和‘粟米’,代表着粮食兑换,需比例计算。
“准备金储存量,需要基于当前我大明朝的财政、经济总量,设定严格的储备量。”
“这里,臣倒是决定参考历史经验,西汉就以充足的黄金储备作为准备金,宋朝交子以铁钱为准备金,然后根据当前经济规模、货币流通量及商品交易需求,测算金、银、铜、粮的最低储备比例。”
“例如,黄金可参考北宋交子初期三成的准备金率,粮食则需覆盖至少半年至一年的民生需求。”
叶煊说了很多很多。
其实这些道理并不难。
简单的说,打个比方,这一年发行一百万贯大明宝钞,那么至少储存价值两百万至三百万贯的金银铜粮而已。
不过,这只是一个比喻,实际操作毕竟涉及到整个大明王朝,如此浩瀚的疆域和人口,还是很复杂的。
叶煊又给朱元璋讲了讲分层次储备的概念。
这一点倒是挺重要的。
需要区分基础储备和战略储备。
基础储备应对日常流通。
战略储备应对极端风险。
这里的极端风险,也就是外族入侵、天灾人祸等等,而这两个因素也恰恰是王国坍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对了,随着户部这边逐渐的招揽到擅长于财政。经济的人才,那么就可以根据我大明朝经济周期、自然灾害变化等因素,定期调整储备比例。例如,粮食储备在丰年增加收购,采用‘平籴[di]法’,荒年释放储备‘平粜[tiào]法’。”
朱元璋忽然疑惑了起来。
平籴法?
平粜法?
朱标这个时候,倒是隐约觉得这平籴法和平粜法耳熟,但一时之间有些想不起来。
叶煊见状,脸色不禁微顿,这父子俩不是很能读书么,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不过看他们两个人这样子,对于这些东西不是很关心,很正常。
随即叶煊便言道:“平籴法、平粜法,乃是春秋战国时期,李悝所创造的。”
战国时期!
这么遥远么?
朱元璋和朱标两人对视一眼,心中更加奇怪了,他们也是能明白些许时代发展的道理的,譬如汉朝的制度拿到唐朝就不合适了,唐朝的制度拿到明朝也就不合适了。
这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制度,能应用到大明朝吗?
更何况,这李悝还属于战国初期的人物,他们两人自然知道李悝是谁,战国时期魏国能跻身于七国之一,就是因为这李悝变法。
叶煊见两人不懂,想了想,也就随便讲讲,不过并没有讲太多。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提升,但自然灾害频发,粮价波动剧烈,威胁国家稳定。
因此,政治改革就出现了,李悝变法以“尽地力之教”为核心,平籴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经济手段巩固国力,其中,将年景分为“上熟”“中熟”“下熟”和“小饥”“中饥”“大饥”六个等级。
丰年收购为:上熟籴三留一,中熟籴二留一,下熟籴一留一,确保农民保有基本口粮。
荒年放粮为:小饥则发小熟之敛,中饥发中熟,大饥发大熟,分级应对灾情。
然后采取价格平衡模式,规定籴粜价格波动范围,如“籴不贵而民不散,粜不贱而农不伤”。
这可谓是华夏历史上一起了不得的事情,其影响了后世很多朝代,比如汉朝就使得这平籴法的进行了演变,出现了汉代常平仓制度。
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在平籴法基础上创立常平仓,成为制度化、全国性的粮食储备体系。,衫?叶`屋? !首~发+
运作方式为各郡县设常平仓,丰年增价籴谷,荒年减价粜米,同时调节区域间粮
食余缺。
在这漫漫历史中,常平仓制度延续至清末,成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体系的支柱。
唐代也实行过类似的和籴法,唐玄宗时期推行和籴法,政府与农民协商购粮价格,避免强制征购,体现市场化改进。
宋代青苗法,也借鉴了平籴法,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借鉴平籴思想,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贷款粮种,收获后加息偿还,兼具赈济与调控功能。
就因为平籴法的诞生,缓解了因自然灾害或市场投机导致的粮价剧烈波动,维护了小农经济稳定。
为后世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提供了范本。
而平粜法呢,正好是和平籴法反着来的。
其同样是是为应对灾荒、稳定粮价而采取的调控措施,核心是在粮食歉收时,以平价或低价向市场投放储备粮,防止粮价暴涨导致民生困顿。
“粜”,即卖出粮食,与“籴”,即买入粮食相对。
“平粜”,指以合理价格售粮,平衡市场供需。
平粜法通常与平籴法共同构成完整的粮食储备制度,合称“平籴平粜”,可谓是中华夏封建大一统王朝中,经济治理的最核心、最完美的政策!
其实这东西,因为本就是古人所创造的,叶煊认为若是招揽到了擅长经济和财政的,直接让他们学习古代的此法知识,那么学会的速度能好上很多。
而朱元璋和朱标,也并不用过多的研究这东西。
他简单届时了一下后,继续道:
“若陛下想让大明宝钞,延续整个王朝的话,那么这第一步中,同时需要建立储备物资的储存与管理体系,进行分品类储存策略。”
“其中,贵金属,也就是金、银、铜,需要采用国家金库集中储存,结合地方分库分散储备,并且需严格防伪防盗,譬如西汉通过“试金石”检测黄金纯度,这种方法也叫做‘七青八黄九紫十赤’。”
“另外就是借鉴古代仓储制度,设立中央粮仓,譬如汉代敖仓与地方义仓,采用干燥、防虫技术,定期轮换库存,这里就类似于隋唐时期,漕运体系保障粮食流通方法就可以了。”
叶煊这边讲解着,朱标忽然言道:
“储备的物资,恐怕需要重量相同吧?”
嗯?
叶煊露出意外之色。
像他这般细心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朱标却率先提出了。
可以啊。
他重重的点了点头,“确实该如此,统一储备物资的成色、重量,需制定标准。秦朝时期,半两钱经开就通过铜范铸造确保形制统一,我大明朝目前的工艺自然不亚于那秦朝,自然也可以参考,并重新制造出大量的金、银、铜储备金。”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金条和钞票了,不过后世有着精良计算的方法,明朝没有,所以需要批量制造,保证统一。
把这些讲解完后,终重点来了。
“陛下需要放开某些限制,比如允许货币与商品的兑换。”
这一点,老朱可以说干的很不是人事。
朱元璋设立大明宝钞后。
官府和朝廷向着民间‘输出’宝钞。
而民间却不可以向朝廷和官府‘输出’宝钞。
也就是说,百姓们拿着宝钞和朝廷、官府兑换粮食,以及缴纳赋税,朝廷和官府不要!
这干的是人事吗?
就因为这个,朝廷的信誉度可谓是大为下降。
所以,必须需要老朱改变这则决定,更是要允许民间按固定比例兑换准备金。
例如,宋朝交子以铁钱为兑换基础,百姓可随时兑换;粮食储备可通过常平仓在灾年平价出售。
还有设立“行用库”或兑换点,提供金、银、铜与纸币的双向兑换,避免单向掠夺性政策。
而这里面的缴税问题也需要解决了。
想办法将部分税收,比如商税、盐税,以准备金形式征收,既回笼货币又充实储备。
让大明朝可通过银本位税收吸纳白银。
“这件事情,咱也准了。”
朱元璋这次表现的干净利索,很是果断。
甚至都没有和叶煊商量。
既然已经决定改革大明宝钞了,朱元璋自然不会再犹豫,甚至和叶煊讨价还价什么,他确实看出来了大明宝钞的各种弊端,现在和叶煊讨价还价,那岂不是害了整个大明朝?
害了大明,就是害他老朱家!
朱元璋的这种态度,让叶煊很满意。
对嘛。
早就在这样了。
看来老朱还是看书看的太少了,其实历史上是有过成功案例的。
秦朝就通过“上币黄金、下币铜钱”的二元体系稳定货币;宋朝的交子初期更是以铁钱为准备金,信用良好。
若是朱元璋知晓这两件事情的话,那么也能看出来当前的现状。
大明朝现状的宝钞,因无准
备金超发贬值,这若是和秦朝和宋朝对比一下,不就很明显了吗?
但很显然朱元璋读史书的时候,并未太过关注这两个历史例子。
既然朱元璋对于大明宝钞的改革很支持,那事情就简单多了,按照叶煊现在的想法和筹划,那么大明宝钞的货币信用将会慢慢的稳定下来,也能抑制恶性通胀。
这是目前看来,最直接的效果。
通过金银铜粮等实物储备支撑宝钞价值,可避免纸币滥发导致的信用崩溃。
反正提到货币,就必须提体宋朝的交子,虽说宋朝远远不如唐、汉两朝,让人不喜,但其的货币政策确实格外的先进,宋代交子初期以铁钱为准备金,币值稳定近百年!
这是什么概念?
就因为这一点,宋朝这百年时间根本不缺钱。
明初宝钞能仿效的话,洪武至正统年间的宝钞贬值绝对能够延缓,那么明朝短时间内也不会缺钱了,这就不会出现历史上朱棣继位后,缺钱缺成那个样子的情况。
不管哪个时代,钱都是很重要的。
这么说吧。
大明朝若是有钱。
哪怕奉天靖难消耗国力。
哪怕土木堡之变差点亡国。
有钱、尚武、不压抑军队,那么数十年甚至数年,依旧是周围边疆中的最强大王朝!
而且按照他这种安排,好处可不仅仅是宝钞稳定那么简单。
这番改革,也将能使得大明朝时期的商业活力变得更发达,稳定的货币体系能降低交易成本,推动跨区域贸易。
还是宋朝。
宋朝交子信用良好时,蜀地商贾“千里无现钱之劳”;若明宝钞恢复信用,南北商路,大运河贸易将更加活跃。
商业活动变得更发达,就代表着源源不断的税!这可都是钱啊。
同时也能吸引外部白银,通过规范准备金制度建立国际信用,是可吸引更多海外白银流入的,这样就会出现类似隆庆开关后倭国、美洲白银输入的情况,加速货币体系向银本位过渡。
目前宝钞贬值的问题,导致农民、士兵等群体收入缩水,现如今大明朝的官员俸禄以宝钞发放,实际购买力持续下降稳定币值可避免此类阶层矛盾激化。
特别是官员,俸禄太少了。
少的情况下,就只能贪了。
当生存压力变大时,那么就算是心中原本不想贪污,也要贪污了。
虽然说,最终他们被杀了,看起来是‘正义制裁’了,朝廷也出手了。
可官员们贪污的钱是谁的?
百姓的,亦或者是朝廷下发给百姓的。
而最终官员们被杀、抄家,这钱回到百姓们的手里了吗?
还不是进入到了朝廷的裤腰带里面?
这里里外外,百姓们依旧是被剥削的对象。
这个时候,叶煊也讲的差不多了,目前当务之急还是需要大量的招揽擅长财政和经济方面的官员,然后开始他的第一步方法。
朱元璋也同意了。
众人随即商议了一番细节,叶煊也就准备回去了。
随着矿洞坍塌案件结束,他这悠闲的日子算是到头了,也需要再度忙起来了。
军器局、宝钞司、通文院,他每天都要去一趟。
皇宫和京城来回跑。
不过,通文院和宝钞司,估计很快就不怎么需要他了,也不用天天跑了,通文院这边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让姚广孝全面负责,而宝钞司那边,还有着周斌呢。
“等等,周斌...”
叶煊最近打交道的人太多了,倒是对于周斌有些生疏了,想起周斌,他就想到了一件事情。
郭桓案!
周斌就是因为郭桓等人这个庞大的腐败贪污团伙,这才不得已来到京城中,寻找办法的。
这群人应该是自大明朝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然后慢慢的发展壮大到这种程度。
这群人手段还是很高明的。
整个大明朝各地官吏,很多人都是这个‘贪污腐败集团’中的一员,他们侵吞粮仓存粮和赈灾物资。
而每次到了朝廷清点存粮、物资时,他们就是用诸多手段压迫当地富户出钱出粮,将诸多亏空弥补充足。
很多富户苦不堪言。
商人富户,他们终究也是百姓。
和官斗,是斗不过的。
很多富户都被他们给弄得破产了。
当时周斌和叶煊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叶煊就知道,这就是未来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郭桓案’,但他当时牵扯的事情太多了,自然懒得理会。
同时那个时候他地位也太低。
估计没什么作用。
但现在,不同了。
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和能量,已经远远不是其他人所能相比的了,同时这群人如此的得罪他,千方百计的想弄死他,真以为他不会反击吗?
郭桓案,看来需要提前开启了。
“不过,连续多次大案,诛杀太多人,确实官员数量完全不够用啊...”
叶煊眉头紧皱。
他是能看出来,朱元璋早就隐隐察觉到了这庞大的官员腐败案件了,但朱元璋很明显没有直接发作。
老朱就是在等。
等参与到这贪污腐败中的官员数量足够多,等新的官僚体系中的官员数量也足够,然后再雷霆出手。
“这两天再给老朱想出来一个,增加新型官员的方法,然后就把这郭桓案揭发了。”
“还有一件事情,也需要查一查。”
叶煊眸光闪烁着冷光,这件事情足以要很多人的命了。
那就是当初,皇太孙朱雄英为何感染上的天花!
朱雄英居住在宫内,能接触到朱雄英的人屈指可数,而天花这种疾病传染性疾病,为何朱雄英得了天花,其他人没有得到?
同时,也没有查出来,到底是谁传染给了朱雄英天花病。
此事,可以拿来用用。
叶煊并没有详细问过朱元璋亦或者朱标,朱雄英到底是怎么感染上天花的,历史上更是没有任何记载。
他们也没有提过。
叶煊觉得,可能就是老朱查不出来。
查,看样子是查不出来了。
不过,这件事情可不能就这么结束了。
很有可能朱雄英的天花病是无意间感染的,也可能这其中根本没有所谓的阴谋算计,就是不小心或者单纯是一个意外,可放在政治场合,这庙堂之间,他就不可能是一个意外了。
而是阴谋,有人故意策划为之!
叶煊可记得清楚,当初他给老朱详细的分析了,为何文官大族们联合制造了这起科举舞弊案,其中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朱雄英感染天花,未来将会薨逝。
那么,未来的皇太孙只能是朱允熥、朱允炆两个人选。
但朱允熥从小性格表现的懦弱不堪,甚至连话都不敢说几句,远远没有朱允炆孝顺懂事。
这可能是因为,朱允熥刚刚生下没多久,他的母亲常氏就死了,因此太子朱标不喜欢这个幼子。
再加上朱允炆有着文官大族的支持,朱允炆的母系家族吕家,乃是宋元明三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天生有着文官的拥戴。
只要朱雄英死了。
对于朱允炆是最有利的。
那么。
会不会是文官大族联手,想办法让朱雄英感染的天花?
这样,朱允炆不就可以顺利夺得皇太孙的位置了么?
心中思索间,叶煊也下定了决定。
自从他踏入官途以来,始终是这群人给他找麻烦,现在轮到他反攻了,所谓三十河东、三十河西,就是这个道理,他可不会客气的!
叶煊边思考,边来到了军器局这边,指点了一下新型火药的制造,准备过段时间,开始为大明朝打造新型的火炮和鸟铳了,等到徐达领兵的时候,都能用得上。
然后就是宝钞提举司这边,他见到了周斌,但并未直接提起官员贪污的事情,此事暂且不急,他需要先和锦衣卫那边,以及老朱通个气。
至于通文院这边,一条鞭法也正式开始推行了,哪怕矿洞坍塌了,哪怕发生了这么大的案子,一条鞭法也依旧在句容县率先推行。
对于一条鞭法推行这方面,叶煊现在身上的担子轻松多了,句容县的种种问题已经解决,他现在就需要打一个好榜样,让一条鞭法顺利推行就行,同时在这期间,也要让姚广孝看看,到底是如何推行和操作的。
剩下的事情,就可以交给姚广孝了,他还是比较相信姚广孝的智慧的。
兜兜转转,叶煊顺便回到家一趟,也正好,前段时间给父亲的图纸,让父亲所打造的各种工巧,已经打造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