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竹难书 作品

第99章 迂腐儒学,抑武尊文

皇太孙晨课期间,是不允许任何臣子打扰的。*墈+书¢君! .更\歆\最+全+

打扰,就是重罪。

按理来说,叶煊若是就这么闯进去,其实是触犯了律法的,但他本来就是皇太孙的老师,同时朱雄英每日的晨课,也是他负责的,所以他直接进入,其实问题并不大。

不过叶煊依旧敲了敲门。

其中的讲课声消失了,随即就见一名大约二十左右的男子,缓缓打开门,他看到叶煊后,明显一愣。

叶煊也随即打量着这个人。

嗯,

没见过。

此人是谁,为何在文华殿内?

没有问那么多,叶煊走入殿中,就见到那白发苍苍的老者,正一脸不悦的看着他。

这老家伙是谁?

“你是何人,竟然敢闯进文华殿?好大的胆子!”

那老者明显因为叶煊的忽然闯入而感到不悦,叶煊则面色平静道:

“我是皇太孙的晨课老师,叶煊。”

叶煊!

现如今,叶煊这个名字可谓是在朝堂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堪称如雷贯耳,那老者闻言也是脸色一顿,不过依旧表现的很不高兴。

叶煊这个时候在打量着此时文华殿的众人,其中有皇太孙朱雄英,还有两个年轻人,然后就是这老者了。

他记得清楚,朱元璋和他说过了。

今日的晨课,由本该负责朱雄英的午课老师负责,而他则负责午课。

朱雄英自然不可能每天就上一个晨课,其还有着午课和晚课,朱元璋对于皇太孙朱雄英的教育格外重视,而自己也不擅长教导儒学方面的事情,那么自然需要请其他老师了。

这老头,就是每日朱雄英午课的老师。

他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原因无他,自己太忙了,同时也没有兴趣知晓,更是没有问过。

但今日无意间听到对方讲课的内容,就感到事情有些不对劲了,按照这样教导下去,朱雄英真的被彻底灌输了儒家思想,大明朝未来恐怕会向着南宋的方向走。

这,是绝对不行的!

“不知,你们都是谁?”

叶煊也没有过多的客气,直接道。

实际上,他现在敌人已经无数了,也不怕得罪什么人了,反正该得罪的也都得罪了,多一个两个的又能如何?

那老者见叶煊没有直接回应他的话,气的胡子一颤一颤的,两个年轻文人看样子脸色也不好看起来。

这个时候,皇太孙朱雄英道:

“老师,这位是我的午课老师,翰林学士刘三吾。”

“另外两位,分别是我的东宫伴读和东宫侍讲,黄子澄、齐泰两位先生。”

叶煊心中直呼好家伙,原来是这三个人。

不过让他意外的是,根据历史的话这三个人其实这个时间节点,并未入仕,但因他的到来,搅动起来如此多事情,早已经让历史彻底改变了,又因为诸多案件杀的官员太多,老朱不得不提前启用一些人,也正常。

其中,刘三吾这个人,可谓是民间儒家文人的代表,堪称儒道宗师,自元末时期就很有名气了,不过他并未依附在任何一方势力下,而是选择明哲保身,直到洪武十八年才被任用。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刘三吾的在民间的名气越来越大,叶煊记得之前朱元璋给皇太孙朱雄英挑选老师的时候,大臣们给出的人选里面,其中有一人就是这刘三吾。

不过最后朱元璋更倾向于选择戴良。

而戴良死了,最终自己才担任的朱雄英老师。

这老东西最出名的,就是历史上洪武年间的那起‘南北榜案件’了,也和科举有关,因为此次科举中榜上有名的几乎全部都是‘南人’,因此朱元璋震怒,把这起案件中的涉案官员全部处死,原本这刘三吾也应该死的,但朱元璋念在他年老有功的份上,饶过了他。

建文刚刚继位后,就立刻把刘三吾召了回来,加以任重。

其实从这里,看不出来刘三吾在朝廷中的‘能量’,但历史上还记载了一件极其了不得的事情!

那就是,历史上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并未决定把位置传给这个皇孙的,朱元璋也产生过其他的想法,更是和群臣商议,是否把燕王朱棣册立为储君。/衫-巴\看^书/蛧_ ~已·发\布!醉·鑫?璋,踕\

但却被刘三吾等文官,率领着大批官员给拒绝了。

都言朱元璋乾纲独断,可为何朱元璋想册立燕王朱棣为皇储,却敌不过这群文官的拒绝?这也是因为到了洪武中后期,大量的淮西武将、开国勋贵被清理,已经导致文官力量雄厚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步,朱元璋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无力镇压文官集体了。

这么说吧,洪武朝中后期,这刘三吾就是文官大族们的首领之一。

叶煊猜测,这洪武朝的南北榜案,朱元璋其实很想杀死刘三吾的,以老朱这般嗜杀的性格,怎么可能

手下留情?更何况这刘三吾还是文官大族们的领头羊,但最终老朱没有杀掉刘三吾,就是因为那个时期文官大族的力量已经非常浑厚了。

这也是为何,朱允炆刚继位,就立刻把刘三吾召回京城中的原因。

而除了刘三吾外,黄子澄、齐泰这两个人更不用多说。

黄子澄,历史上洪武十八年时参加会试,考中第一名,为会元。

又参加殿试,考中第三名,为探花。

可别认为这家伙没能力,能在接近上万的考生中,又是中会元,又是中探花的,能是一般人?这可是大明朝每三年一次的科举中,最杰出的那么三两个人之一。

因为自己的到来,科举考试提前了。

他当时担任科举考场中的一个小小的誊录官,可是特意看了看考生的名单的,其中就见到了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名字。

黄子澄能在洪武十八年考中提名,那么就算科举提前了三年,继续考中也正常;毕竟虽然今年的科举考试经历了种种风波,但最终老朱还是下令,采用符合原本朝廷计划规定的考题。

但话说出来了,黄子澄在学习方面确实有着不俗的能力,但做起事情来倒是确实显得愚蠢了,比如削藩之事,要知道朱允炆还没当上皇帝呢,黄子澄就和朱允炆提过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当时是皇太孙,曾坐于东角门,对黄子澄说:

“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黄子澄对答:

“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之乱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朱

允炆肯定了他的进言,每次称他为“黄先生”以示尊重。

早在这个时期,黄子澄和朱允炆就已经达成了一种‘政治合作’,朱允炆为何这个时期就肯定了削藩之策?是因为朱允炆太没有安全感了,他是以庶孙的身份继承皇位,在法统上甚至不如朱允熥有资格,而自古以来都是兄终弟及的原则,正常而言朱标死了也该由秦王继位,再加上藩王们又手握军权,这朱允炆能不担忧吗?

黄子澄绝对是看穿了朱允炆那隐藏在心中最深处的担忧,于是私下里提出这件事情,准备为皇帝解忧。

黄子澄虽然是天才,但官场上政治家和有能力的人根本就不缺,凭什么让你黄子澄受到陛下重用?所以黄子澄准备抓住这个机会,给建文皇帝朱允炆排忧解难,提出了削藩的想法,就这样两个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至于齐泰...

和黄子澄差不多一样,都是这种想法和人生轨迹。

估计也是因为朝廷中官员数量太少了,所以老朱特例提拔了一些科举中榜的考生,担任官员。

“殿下,这刘翰林每日午课所讲解的,莫非就是这些内容?”

思索间,叶煊看向朱雄英道。

朱雄英小脸顿了顿,不明白老师这话什么意思,但很是给予了回应:“是。”

“真的好大的胆子,每日给皇太孙殿下,灌输的尽是这些迂腐儒生的思想,诸位是想让皇太孙殿下继位后,我昭昭大明,变成南宋那般的弱国?”

叶煊经过确定后,看向刘三吾,直接主动发难!

自己这边给朱雄英灌输着开疆扩土的理念,也就是‘外王’,而刘三吾这边灌输着南宋时期堪称极致保守的‘守国、治国’之道,也就是‘内圣’。

其实,若正常讲解这些也没有问题,一位君王确实该同时明白‘内圣’、‘外王’两个道理,但刘三吾所讲解‘内圣’的过程中,丝毫没有掩饰打压‘外王’的想法。

朱熹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但南宋时期,教学中更侧重“内圣”,也就是个人道德,而非“外王”,也就是实践武功。\第,一′墈~书^网_ /哽¨新~蕞/筷!

这种思想浪潮自朝堂传遍整个南宋,使得南宋放弃‘武功’,渐渐的南宋也就不再注重于军队、征讨方面的事情了,面对异族彻底转变为防守一方,这怎么能行?

刘三吾听了叶煊这番话,眼珠子气的瞪得圆滚滚的,伸出手对着叶煊不停地指:“竖子,你在胡说什么?”

“公然扰乱我给皇太孙讲课,还在这里胡言乱语,老夫的课,怎么是迂腐儒生的思想了?”

说到这,刘三吾忽然发觉到,自己有句话说错了,他本身就是儒生,而迂腐这两个字就是用来骂儒生的话,可谓是极其难听,怎么他自己也带上这两个字了?

气煞他也!

这个时候,黄子澄、齐泰两人也不禁站了起来,脸色中充满着些许的怒意,就这么凝视着叶煊,态度很是不和善。

这里的气氛忽然变得凝重了许多。

皇太孙朱雄英见到这一幕,顿感大事不妙,他怎么感觉自己的老师们要争吵起来了,甚至不会打起来吧?

不行,需要立刻请皇祖父和父亲来!

想到这里,皇太孙朱雄英就准备偷偷的溜了,而此时众

人都看到了这一幕,但都没有理会。

叶煊也正好让朱元璋和朱标过来看看,这平日里刘三吾都给朱雄英讲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么教下去,朱雄英未来必然会成为第二个朱允炆。

老朱赶紧过来吧,把这刘三吾给罢免了!

而刘三吾等人,现在也巴不得老朱赶紧过来,他吗的他们讲课讲的好好的,这个叶煊忽然进来捣乱,怎么仰仗着陛下看重,就可以如此肆无忌惮无法无天了吗?

朱雄英身材虽然小,但步伐特别快,一路小跑到乾清宫,这个时候朱元璋正在处理各种事情呢。

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工作,纵然是精力无比充沛的老朱,也明显感觉有些累了,伸出苍老的手支撑着自己,眼神无光,布满了血丝。

踏踏踏的脚步声传来,朱元璋眼睛一眯,抬眸看去,发现是朱雄英来了,顿时老脸露出笑意,脸上的光泽都好像亮了几分。

“哎呦,乖孙来了!”

“快让咱抱抱!”

“怎么今天的晨课,这么快就结束了?”

朱雄英没有走过去让朱元璋抱,而是一手撑着旁边的红柱,一边气喘吁吁的道:

“皇爷爷,你快去看看吧,老师们打起来了!”

“刘三吾老师和叶煊老师,争吵的很厉害!”

朱元璋目光顿了顿,叶煊和刘三吾吵了起来?什么情况?

这两个人似乎都很少见过吧?虽然一个是朱雄英的晨课先生,一个是朱雄英的午课先生,他们两个的时间正好错开了。

怎么可能吵起来?

“吵就吵吧。”朱元璋缓声道,并不想掺和这些事情,但朱雄英依旧很着急的样子道:

“皇爷爷去看看吧,万一叶煊老师给刘三吾老师骂死了呢?”

朱雄英现在可是清楚,他这个老师的厉害,嘴上功夫堪称了得,把郑沂已经骂的瘫在床上了。

这两日他听着父亲和皇爷爷的交谈,言称那郑沂已经快要不行了,估计也就是这两天的事情了。

而刘三吾,虽然没有郑沂老,但也全是白头发了,这若是争吵起来被老师骂了一顿,恐怕也遭不住啊。

他现在,其实分不清两位老师,到底谁说的有道理,也看不出来刘三吾老师讲的是否有问题,但两位老师都教导他一段时间了,有了感情,他不想见到这种事情发生。

“不能吧?”

朱元璋脸色顿了顿,想了想,决定去看看。

叶煊可是嘴上不肯留情的家伙。

同时,叶煊也是个明哲保身的人,既然叶煊能在这个时候和刘三吾争吵起来,估计不是什么小事,去看看也好。

正好他感到有些累了,这诸多政务还是一会交给朱标吧,他也想着多陪陪乖孙。

“好,那咱就跟你去看看。”

“不过我们两个就在外面偷偷的听着,不要进去,你一会也别发出声音来,省的咱不知道他们吵的究竟是什么。”

朱元璋听着朱雄英的话,其实大致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不过也不算太清楚,需要亲自去看一看。

朱雄英点了点头。

爷孙俩,很快就来到了文华殿正殿外,这一老一小脚步声很轻,并未惊动文华殿内的众人,而此时,文华殿内的声音格外吵闹。

“竖子,纯属是在污蔑老夫!”

这是刘三吾的声音!

“污蔑?”

“你莫不是认为,我看不懂儒家这一套?”叶煊忍不住露出笑容来,道:

“你给皇太孙殿下所讲解的儒学,可谓是和本质的儒学有着严重的差别,你这老家伙重构儒学经典,将‘文治’嵌入道统,更是篡注《大学》,曲解‘格物致知’!”

“方才你给皇太孙殿下讲到了‘格物’,而你所讲的内容为:所谓格物者,非穷究兵农钱谷之实务,乃格除武人跋扈之心也。致知者,知文臣为社稷栋梁,如南宋朱子门生护持半壁江山。”

“你更是举了一个例子,举秦桧‘东窗定策’为例,称其‘以和议换民生’,淡化岳飞冤案,强调‘文臣持重’优于‘武夫冒进’。”

“如此抑武崇文,岂不是效仿南宋崇儒之道?”

叶煊正视着刘三吾,道。

这还没有结束,叶煊的声音再度响起:“你还重释《春秋》大义,对‘尊王攘夷’进行新解,讲述‘内王’非指君主集权,而指‘文官代王牧民’。类比南宋‘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暗示皇太孙殿下应效仿宋孝宗‘垂拱而文治’。”

“关于汉唐尚武史,你一字不讲,反而专讲那宋高宗‘泥马渡江’后文臣如何‘以诗词守国祚’,避谈汴京之耻。”

叶煊的声音越发沉重,“最让我感到厌恶的是,你所讲解的内容中,竟然对历史叙事改造,美化南宋文治之弊,歌颂西湖歌舞的‘盛世’幻象,将临安‘暖风熏得游人醉’描绘成‘文教昌明之象’,称‘金人虽强,终不能灭我衣冠’。”

“暗中对比陛

下‘洪武苛政’,你言道:“圣上重典驭下,不如南宋君臣诗酒相和,此乃仁政之本。’”

“又借讲《宋史·奸臣传》,影射蓝玉等武将为‘新莽梁冀’,需以文臣御史制衡:‘文彦博能囚狄青于枢密院,今当以都察院困骄兵。’”

这些话,叶煊可听得清清楚楚。

这老东西倒是敢讲。

刘三吾所讲的,不仅仅是这些东西,他言语间更是暗示朱雄英,给朱雄英灌输着利于文人的思想,比如对当今的科举指指点点,提出科举改制提案,扩增儒学比重。

其中就有,策论题设如‘论杯酒释兵权与太平关系’,诱导士子论证‘收武将之权乃长治久安道’。

还有言称,武举不可设立。

称‘岳飞之祸起于行伍出身’,鼓吹‘儒将’模式,由文官掌兵符。

明朝现在还没有武举呢,但军队中已经有不少人提议,推行武举了。

这个时期,朱元璋主要使用军功授爵的方式,选拔军事人才。

譬如以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等为代表,凭战功授予官职爵位。

亦或者荐举制度,地方官员或将领推荐勇武之士,如《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六年诏令“天下有才武者,悉赴京师录用”。

然后就是世袭军户了,卫所制下军户子弟世代从军,形成军事人才储备体系。

明朝真正武举的正式制度化,始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距离现在还早着呢。

不过叶煊想了想,或许可以建议老朱,推行武举,若是未来真的进行扩张和海外殖民的话,那么武举势在必行。

“呵呵...”这可时候,刘三吾还没说话呢,那黄子澄忽然开口了,眼神凝视着叶煊,一字一句道:

“可笑!”

“我还从未见过,有如此能说会道之辈!”

“莫非,崇尚南宋儒学,也是错了?宋朝起码也是犹如汉唐般,延续数三百年之王朝,更是历朝历代中,最为富者之国!”

黄子澄这么一说,叶煊就已经确定了,这家伙既然有胆量这么和自己说话,很明显这个时候已经投靠文官集体了。

那么,他们势必死死的捍卫住关于文官集体的利益。

自古以来,宋朝绝对是对于文官最舒服的朝代了,不会出现文官被乱杀的场景,尽可能的实行土地兼并,家族不断传承延续,除了掌握知识外,更是掌握财富和权力,最可怕的是他们彻底的封死了平民向上的通道!

若是宋朝不灭,这群大族可谓真的是百世不朽了。

“崇尚宋儒,就是错,甚至是罪!”

叶煊也懒得和黄子澄解释,为何崇尚宋朝的儒学制度是错的了。

大明,不该向宋朝般,始终苟延残喘,奄奄一息,更不会出现哪种与其他国度并存的景象。

弱国还需要固守,强者想的只是打出去。

刘三吾、黄子澄、齐泰,这三人都不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给朱雄英灌输的思想,仅是目前,就已经很可怕了。

比如方才他听到,黄子澄提到了南宋的一件事情。

也就是引用南宋张浚都督诸军事旧例,建议五军都督府设“翰林提调”,掌军令最终裁决权。

如此,就会使得文官监军,彻底制度化,加大了文官掌握军队的可能性。

还有军户儒学化,强制卫所子弟入州县学,授《近思录》替代《纪效新书》,弱化尚武精神。

最让他生气的就是刘三吾的话语中,包藏着‘构建文臣神圣性、天命话语垄断’目的!

他授《洪范》时强调:“雨、旸、燠、寒、风五者来备,皆需文臣代天调燮,武夫岂知阴阳协和之道?”

将自然灾害归咎“武将杀气冲犯天道”,如类比南宋临安大火为“韩侂胄北伐招致天罚”。

这不就是想让文人特权神圣化?

讲《礼记·儒行》时断言:“刑不上大夫非祖制,乃天道。武人犯法当诛九族,文臣有过闭门修省即可。”

若是自己不阻止的话,那么朱雄英势必会变得和朱允炆一样,这就达成了刘三吾的终极目标,缔造“士大夫之国”!

这是一种‘虚君实相体制’。

未来也势必会造成类似,文官集体拥有动摇、改变君主意志和想法的权力;借朱熹“社仓法”之名,主张“文臣代管勋田”,实则将武将功勋田产划归书院学田。

这可谓是土地兼并,兼并到武将功臣这一层上来了!

这样下去,说的严重点,大明朝将会军事瘫痪,类比南宋“马政废弛”,九边军镇十年内溃于蒙古;同时会财政枯竭,江南税赋尽归书院雅集,重现贾似道“公田法”恶果。

还有皇权解体,翰林学士架空皇帝,成南宋史弥远、韩侂胄之流翻版。

届时无须等到靖难,大明恐重蹈“金军南下”覆辙,唯余几卷理学残篇,祭奠一个被儒学糖衣毒杀的帝国!

文华殿正殿外,原本朱元璋就是好

奇这两人争吵什么,但随即他面色渐渐凝重了起来,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大明朝现如今,该设定百姓、官员、士子,崇尚哪种儒学。

儒学对于一个王朝的发展,太过于重要了,而他却没有在开国之初,想好大明朝该崇尚哪种儒学,这个问题太严重了。

同时,儒学也分为很多种,不同派系的儒学,还完全不相同!

心中思索间,朱元璋已经不想听下去了,他直接带着朱雄英走入到文华殿内。

刘三吾等人见到朱元璋来了,纷纷躬身行礼。

“你们不用再吵了,咱发现了,大明朝现如今还没有确定儒学的思想流派。”

“咱准备把大儒、官员、士子们都召集一下,商议商议到底该设立哪种儒学。”

朱元璋这番话,让刘三吾心中顿时一颤。

这该死的叶煊!

本来陛下是从未关注过儒学的,而他们也确实有着向朱雄英灌输着抬高文人、打压武将,恢复宋朝那般对于文人体系的目的。

可就因为叶煊,这目的完全被毁了。

重新商议,设立哪种儒学?

若是他们心中想要的‘抑武尊文’、‘内圣守土’的儒学思想被罢黜,那该如何是好?

一时之间,刘三吾恨不得心中想把叶煊活剐了。

而这个时候,叶煊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臣不想看到,大明朝陷入抑武尊文的这种迂腐儒学思想态度。”

“届时诸臣士子商议之时,臣会坚持这种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