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怀民话音刚落,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m¨z!j+g?y¢n′y,.?c*o′m`
原本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正襟危坐,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门口。
王振国来了。
这位省委组织部长步履稳健,黑色西装笔挺,浑身散发着不怒自威的气场。他身后跟着几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特训营的班主任——省委党校副校长刘志强。
王振国径直走上讲台,目光环视全场。会议室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仿佛被刻意压低了。
“同志们,首先欢迎你们参加江东省首届青年干部特训营。”
他的声音并不大,却字字有力,不容置疑。
“这次特训营,是省委省政府着眼长远发展,经过反复酝酿、慎重考虑后决定举办的。目的是培养一批堪当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
说到这里,他的目光微微在几个学员脸上停留片刻。
郑仪能感受到,那视线扫过自己时,若有若无地多停留了一秒。
“课程安排很紧凑,包括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应急推演等多个环节。”
王振国顿了顿。
“但我今天要先强调一点——”
他的声音陡然加重:
“这次培训,不仅仅是学知识、长才干,更是考察政治素质、检验责任担当的重要机会!”
“你们四十个人,是从全省数千名优秀年轻干部中层层选拔出来的。但这不意味着你们已经过关了。”
“相反,这次特训才是真正的考验!”
“三个月后,表现优异者将被委以重任,进入省直机关、地市基层的关键岗位。-三`叶·屋, ,首~发¨”
“而那些不适应、不合格、不担当的人,也将被调整出培养序列。”
王振国的讲话还在继续,郑仪保持着端坐的姿势,眼角余光却在观察其他人。
李明哲专注地做着笔记,神色谦逊;杜云岚微微前倾身体,眼中闪烁着期待;而陈道远正襟危坐,面无表情……
王振国的目光扫过全场,语气渐渐转冷:
“我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已经把这次特训视为'镀金'的机会。”
“甚至有些人的单位领导、家里长辈,已经帮你们规划好了'出路'。”
他猛地一拍讲台,声音如雷:
“我告诉你们——没用!”
“在座各位的个人档案、工作履历,我全都看过。谁有几斤几两,我心里有数!”
“这次特训,就是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旧习气,让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干部脱颖而出!”
郑仪敏锐地注意到,坐在后排的江雪缓缓抬起头,目光专注地看向王振国。
“培训期间,你们将经历三次重大考核。”
王振国竖起三根手指。
“第一次是一个月后的模拟决策测试;第二次是两个月后的基层调研报告;第三次是结业前的突发事件应急推演。”
“每次考核后,都将淘汰排名最后的五人。”
“也就是说,”
王振国的目光像利剑一样扫过全场。
“三个月后,最终能留下来的,只有二十五人。”
淘汰制!
这个消息如同炸弹,在教室里掀起无声的震动。~1~8,5.t`x,t-.!c¢o¨m^
郑仪仍旧神色平静。
这才是王振国真正的手段——不给任何人安全感,逼迫所有人全力以赴。
无论你背后是谁,只要连续三次排名靠后,就会被淘汰出局!
“还有问题吗?”
王振国环视全场。
一片寂静。
“好。”
他点点头。
“接下来由刘校长宣布具体课程安排。我期待三个月后,能看到你们的蜕变。”
省委党校副校长刘志强接过话筒,清了清嗓子,开始宣读特训营的具体安排。
他的声音温和但条理分明,显然对这类干部培训轻车熟路。
“同志们,本次特训营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强化。包括政治思想、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专题课程,由省委党校教授、省直部门领导授课。”
“第二阶段,实践调研。分组赴基层一线,围绕'乡村振兴''产业转型''民生保障'等课题开展实地调研,并形成报告。”
“第三阶段,综合推演。模拟突发事件处置、重大决策论证等场景,考核应急处置能力和战略思维。”
刘志强推了推眼镜,语气加重:
“特别提醒各位,结业考核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比拼,更是团队协作的考验。”
“因此,从明天开始,所有学员将随机分成五个小组,每组八人,共同完成后续的各项任务。”
分组?
这显然又是一重考验,随机分配意味着你无法选择队友,可能会被分到与自己政见不合、甚至背景敌对的人。
如何与不同派系的干部共事,甚至领导他们完成任务,这才是王振国真正的考察点。
“今晚7点,在党校礼堂举行开班晚宴,省委有关领导将出席。”
刘志强补充道。
“现在请各位按照签到顺序,到后勤处领取宿舍钥匙和培训材料。”
郑仪领完钥匙和培训资料,拖着行李箱朝宿舍区走去。
宿舍是两人一间,他被分到了310室。
推开房门时,室友已经到了,个三十出头的男子正在整理床铺,听到动静转过身来,脸上挂着得体的微笑。
"你好,我是杨立新,省国资委企业改革处的。"
郑仪目光一闪。
省国资委?
陈平的地盘。
"郑仪,省发改委发展规划处。"
两人简短握手,杨立新的手掌干燥温暖,力度适中,是典型的体制内握手方式。
"久仰郑科长大名。"
杨立新笑道。
听说前段时间发改委的新能源项目论证会上,郑科长表现出色。"
这话听着像是恭维,但在郑仪耳中却别有深意,一国资委的干部,对发改委的内部会议如此了解,显然消息灵通得不正常。
郑仪不动声色地放下行李:
"杨科长过奖了,只是分内之事。"
杨立新主动帮他整理床铺:
"郑科长别客气,这三个月我们就是室友了,互相照应。"
他的语气热络真诚,仿佛两人是无话不谈的老友。
“对了,听说这次特训营的最终考核,会有一些特殊安排,可能涉及跨部门协作项目。”
郑仪铺开被褥的动作微微一顿:
“杨科长消息很灵通。”
杨立新摆摆手:
“哪里,只是平时工作接触面广,多少听说一些。”
他意有所指地看着郑仪。
“比如郑科长所在的省发改委,近期就要和我们国资委有重要合作。”
郑仪转过身,直视杨立新:
“杨科长是在暗示什么?”
“不是暗示,是实情。”
杨立新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声音却更加低沉。
“王部长要推动的国企改革,光靠发改委发文件可不够,还得我们国资委配合执行。”
“所以?”
杨立新意味深长地说:
“有些事,或许我们可以提前沟通,互相...帮助。”
郑仪微微眯起眼睛。
杨立新这一番话,表面上是示好,实则是在试探他是否愿意与本地派合作。
毕竟,国企改革牵动着本地派最核心的利益网。
而身为陈平手下的杨立新,此刻主动抛出橄榄枝,背后必有深意。
郑仪没有立即回应,只是拍了拍铺好的被褥:
“杨科长,晚上开班晚宴前,我想先休息一会儿。”
杨立新识趣地点点头:
“好,那我先出去熟悉下环境。”
待杨立新离开后,郑仪坐在床边,若有所思。
刚入住就遇到”室友”的试探,这个特训营的博弈,比他预想的还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