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淘汰制

郑怀民话音刚落,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m¨z!j+g?y¢n′y,.?c*o′m`

原本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正襟危坐,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门口。

王振国来了。

这位省委组织部长步履稳健,黑色西装笔挺,浑身散发着不怒自威的气场。他身后跟着几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特训营的班主任——省委党校副校长刘志强。

王振国径直走上讲台,目光环视全场。会议室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仿佛被刻意压低了。

“同志们,首先欢迎你们参加江东省首届青年干部特训营。”

他的声音并不大,却字字有力,不容置疑。

“这次特训营,是省委省政府着眼长远发展,经过反复酝酿、慎重考虑后决定举办的。目的是培养一批堪当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

说到这里,他的目光微微在几个学员脸上停留片刻。

郑仪能感受到,那视线扫过自己时,若有若无地多停留了一秒。

“课程安排很紧凑,包括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应急推演等多个环节。”

王振国顿了顿。

“但我今天要先强调一点——”

他的声音陡然加重:

“这次培训,不仅仅是学知识、长才干,更是考察政治素质、检验责任担当的重要机会!”

“你们四十个人,是从全省数千名优秀年轻干部中层层选拔出来的。但这不意味着你们已经过关了。”

“相反,这次特训才是真正的考验!”

“三个月后,表现优异者将被委以重任,进入省直机关、地市基层的关键岗位。-三`叶·屋, ,首~发¨”

“而那些不适应、不合格、不担当的人,也将被调整出培养序列。”

王振国的讲话还在继续,郑仪保持着端坐的姿势,眼角余光却在观察其他人。

李明哲专注地做着笔记,神色谦逊;杜云岚微微前倾身体,眼中闪烁着期待;而陈道远正襟危坐,面无表情……

王振国的目光扫过全场,语气渐渐转冷:

“我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已经把这次特训视为'镀金'的机会。”

“甚至有些人的单位领导、家里长辈,已经帮你们规划好了'出路'。”

他猛地一拍讲台,声音如雷:

“我告诉你们——没用!”

“在座各位的个人档案、工作履历,我全都看过。谁有几斤几两,我心里有数!”

“这次特训,就是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旧习气,让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干部脱颖而出!”

郑仪敏锐地注意到,坐在后排的江雪缓缓抬起头,目光专注地看向王振国。

“培训期间,你们将经历三次重大考核。”

王振国竖起三根手指。

“第一次是一个月后的模拟决策测试;第二次是两个月后的基层调研报告;第三次是结业前的突发事件应急推演。”

“每次考核后,都将淘汰排名最后的五人。”

“也就是说,”

王振国的目光像利剑一样扫过全场。

“三个月后,最终能留下来的,只有二十五人。”

淘汰制!

这个消息如同炸弹,在教室里掀起无声的震动。~1~8,5.t`x,t-.!c¢o¨m^

郑仪仍旧神色平静。

这才是王振国真正的手段——不给任何人安全感,逼迫所有人全力以赴。

无论你背后是谁,只要连续三次排名靠后,就会被淘汰出局!

“还有问题吗?”

王振国环视全场。

一片寂静。

“好。”

他点点头。

“接下来由刘校长宣布具体课程安排。我期待三个月后,能看到你们的蜕变。”

省委党校副校长刘志强接过话筒,清了清嗓子,开始宣读特训营的具体安排。

他的声音温和但条理分明,显然对这类干部培训轻车熟路。

“同志们,本次特训营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强化。包括政治思想、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专题课程,由省委党校教授、省直部门领导授课。”

“第二阶段,实践调研。分组赴基层一线,围绕'乡村振兴''产业转型''民生保障'等课题开展实地调研,并形成报告。”

“第三阶段,综合推演。模拟突发事件处置、重大决策论证等场景,考核应急处置能力和战略思维。”

刘志强推了推眼镜,语气加重:

“特别提醒各位,结业考核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比拼,更是团队协作的考验。”

“因此,从明天开始,所有学员将随机分成五个小组,每组八人,共同完成后续的各项任务。”

分组?

这显然又是一重考验,随机分配意味着你无法选择队友,可能会被分到与自己政见不合、甚至背景敌对的人。

如何与不同派系的干部共事,甚至领导他们完成任务,这才是王振国真正的考察点。

“今晚7点,在党校礼堂举行开班晚宴,省委有关领导将出席。”

刘志强补充道。

“现在请各位按照签到顺序,到后勤处领取宿舍钥匙和培训材料。”

郑仪领完钥匙和培训资料,拖着行李箱朝宿舍区走去。

宿舍是两人一间,他被分到了310室。

推开房门时,室友已经到了,个三十出头的男子正在整理床铺,听到动静转过身来,脸上挂着得体的微笑。

"你好,我是杨立新,省国资委企业改革处的。"

郑仪目光一闪。

省国资委?

陈平的地盘。

"郑仪,省发改委发展规划处。"

两人简短握手,杨立新的手掌干燥温暖,力度适中,是典型的体制内握手方式。

"久仰郑科长大名。"

杨立新笑道。

听说前段时间发改委的新能源项目论证会上,郑科长表现出色。"

这话听着像是恭维,但在郑仪耳中却别有深意,一国资委的干部,对发改委的内部会议如此了解,显然消息灵通得不正常。

郑仪不动声色地放下行李:

"杨科长过奖了,只是分内之事。"

杨立新主动帮他整理床铺:

"郑科长别客气,这三个月我们就是室友了,互相照应。"

他的语气热络真诚,仿佛两人是无话不谈的老友。

“对了,听说这次特训营的最终考核,会有一些特殊安排,可能涉及跨部门协作项目。”

郑仪铺开被褥的动作微微一顿:

“杨科长消息很灵通。”

杨立新摆摆手:

“哪里,只是平时工作接触面广,多少听说一些。”

他意有所指地看着郑仪。

“比如郑科长所在的省发改委,近期就要和我们国资委有重要合作。”

郑仪转过身,直视杨立新:

“杨科长是在暗示什么?”

“不是暗示,是实情。”

杨立新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声音却更加低沉。

“王部长要推动的国企改革,光靠发改委发文件可不够,还得我们国资委配合执行。”

“所以?”

杨立新意味深长地说:

“有些事,或许我们可以提前沟通,互相...帮助。”

郑仪微微眯起眼睛。

杨立新这一番话,表面上是示好,实则是在试探他是否愿意与本地派合作。

毕竟,国企改革牵动着本地派最核心的利益网。

而身为陈平手下的杨立新,此刻主动抛出橄榄枝,背后必有深意。

郑仪没有立即回应,只是拍了拍铺好的被褥:

“杨科长,晚上开班晚宴前,我想先休息一会儿。”

杨立新识趣地点点头:

“好,那我先出去熟悉下环境。”

待杨立新离开后,郑仪坐在床边,若有所思。

刚入住就遇到”室友”的试探,这个特训营的博弈,比他预想的还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