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青年干部特训营

三天后,省纪委的通报正式下发。\w.a!n-b?e¨n..,i,n!f¢o^

关于唐为民同志有关问题的核查情况

经查,唐为民同志在担任省发改委副处长期间,未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在其亲属参与的项目评审中存在程序瑕疵,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鉴于唐为民同志能主动说明情况,认错态度良好,经研究决定:

1.给予唐为民同志党内警告处分;

2.调离省发改委,另行安排工作。

一纸通报,轻描淡写。

“程序瑕疵”四个字,已经将这场风波定性为“工作疏漏”,而非”权钱交易”或“利益输送”。

唐为民被保下来了,但代价是他的位子。

“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马明远拍了拍郑仪的肩膀,语气复杂:

“陈平毕竟是省国资委主任,他的能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郑仪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发改委的走廊里,气氛微妙。

唐为民虽然被调离,但他的办公室尚未清空,路过时仍能看到里面零散的私人物品——茶杯、相框、几本书籍,仿佛仍在等待主人的归来。

而江雪,依旧是那副冷清淡然的模样,照常上班、开会、汇报工作,仿佛那日的雷霆出手只是幻觉。

这件事起于江雪,却轻拿轻放。

郑仪站在窗前,望着楼下唐为民最后离开的背影。

他拎着公文包,步伐稳健,甚至还能与路过的熟人点头致意,丝毫没有被贬黜的颓丧。¨c?n_x.i!u?b¨a¢o+.\n¨e!t.

这不是败退,而是一次试探后的战略撤退。

唐为民能被保下,说明本地派的根基远比想象的更深。

而江雪突然发难,又允许轻拿轻放,这更像是一次战略性的火力侦察。

她想知道,如果逼到死角,陈平能保唐为民保到什么程度?

本地派的底线在哪里?

而事实证明,他们确实能保下一个人,但必须付出调离关键岗位的代价。

这一次,双方各有胜负。

唐为民丢掉了发改委的位子,但他的党籍、级别、待遇丝毫无损,甚至可能很快会被安排到另一个实权部门。

唐为民调离后空出的副处长位置,无疑是各方瞩目的焦点。以他目前的势头和背景,若全力运作,未必不能争一争。

但他最终只是拿起茶杯,抿了一口已经微凉的茶水。

江雪都不急,他又何必当这个出头鸟?

唐为民的倒台看似是江雪一手促成,但最后的处理结果却透着一股微妙的平衡——既给了改革派一个交代,又没有彻底激怒本地派。

这种拿捏,绝非莽撞之举,而是经过精确计算的战术。

而现在,江雪依旧沉稳如水,既不主动推荐人选,也不表现出对位置的觊觎,仿佛一切都与她无关。

体制内的晋升向来讲究“水到渠成”,越是关键位置,越忌讳吃相难看。

他现在刚刚崭露头角,若急于上位,反而会引来各方忌惮,甚至可能成为下一个靶子。*2′8-看′书?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

更何况,王振国的特训营即将开始,那才是真正的舞台。

与其在此时争夺一个副处位置,不如潜心蓄势,待特训营结束后,携更大的政治资本归来。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郑仪的手机微微震动,屏幕亮起。

【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

关于青年干部特训营的正式通知

郑仪同志:

经研究决定,您被确定为江东省青年干部特训营(第一期)学员,请于下周一上午8:30前,抵达省委党校(江南校区)报到,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封闭式培训。

注意事项:

1.培训期间实行全封闭管理,非特殊情况不得请假;

2.携带身份证、工作证及必要生活用品;

3.培训内容涉密,严禁外传。

——江东省委组织部

郑仪读完通知,轻轻呼出一口气。

终于,要开始了。

周一,省委党校,江南校区。

清晨的阳光照在红砖建筑上,校门口已经陆续有车辆驶入。

郑仪拎着一个简单的行李包,站在党校大门前,注视着这座庄严的建筑。这里曾是江东省高级干部的摇篮,如今却将成为一场暗流涌动的博弈场。

四十名青年精英,三个月的封闭训练,表面上培养干部,实则暗藏杀机。

郑仪迈入党校大门时,门口已经站着几名工作人员,正仔细核对学员名单。

“郑仪?省发改委?”

一名戴着眼镜的女干部抬头问道。

“是。”

“签到处在那边。”

她指了指右侧的一排长桌。

“签完名后去109教室集合。”

签到表

平铺在桌面上,郑仪拿起钢笔,目光在名单上快速扫过。

李明哲、杜云岚、陈道远、李在明……特训营的学员们来自全省各条战线,绝大多数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干部,但每个名字背后,都代表着不同的派系背景。

当他写下自己的名字时,突然注意到斜上方的一行字迹。

江雪,省发改委,发展规划处。

她的签名清瘦挺拔,笔锋透着锋利。

她也来了。

郑仪神色不变,放下笔,拎着行李向教学楼走去。

109教室已经坐了二十余人,三三两两地交谈着。

郑仪挑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不动声色地观察全场。

李明哲坐在前排,正与旁边的人低声交谈,时不时扶一下眼镜,笑容温和谦逊;陈道远独自坐在角落,面色冷峻,翻看着资料;杜云岚正被几名女干部围着,气质出众,言谈间神采飞扬……

而江雪,则安静地坐在最后一排,低头翻阅着一本书,仿佛与周围的喧嚣隔绝。

郑仪收回目光,翻开笔记本,写下今天的日期。

郑仪刚合上笔记本,一道人影突然在他身旁落座。

“郑科长,久仰大名。”

来人约莫三十岁左右,面容端正,眉眼间透着几分精明干练,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色西装,领带系得一丝不苟。

他伸出手,笑容亲切中带着一丝恭敬。

郑仪与之握手:

“您是?”

“郑怀民,省财政厅预算处科长。”

他微微倾身,压低声音道。

“家里长辈特意叮嘱,让我多关照您。”

郑家。

郑仪瞬间明白了对方的来路——这是郑家伸过来的橄榄枝,而且派来的是一位同姓子弟,显然是为了拉近距离。

郑怀民见郑仪没有立即接话,继续道:

“这次特训营不简单,四十个人,背后至少牵连着五六股势力。家里老爷子说,您是聪明人,有些事情,可以互相照应。”

郑仪嘴角微扬:

“郑科长在财政厅工作多久了?”

“六年。”

郑怀民会意,默契地转入闲聊。

“之前在县里财政局待过几年,后来被借调到省厅,算是勉强站稳了脚跟。”

他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却透露了几个关键信息:

第一,他既有基层经验,又有省厅人脉;

第二,”勉强站稳”是谦辞,说明他实际上在财政系统很吃得开;

第三,他背后的郑家,在财政口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郑仪点点头:

“初来乍到,确实需要郑科长这样的前辈指点。”

郑怀民笑容更深:

“别这么说,大家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