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仪语气沉稳而清晰:
“我们分四步走。?2·8~看!书`网_ ~最,新′章¢节`更`新,快_”
“第一,基层减负的症结——由李科长主笔,重点分析权责不清、考核导向、痕迹管理等痛点,结合江东省今年‘基层减负年’的实际情况,用真实数据和案例支撑。”
李在明微微颔首,笔尖已经在纸上记录要点。
“第二,智慧政务的实践与优化——杜科长负责。江东这两年推行的‘一网通办’和‘无证明城市’效果如何?哪些环节反而增加了基层负担?需要既有批评,也有建设性意见。”
杜云岚红唇轻勾:
“这部分我熟。”
“第三,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可行性——林处来梳理。”
郑仪看向林成栋。
“公共设施管理和社会组织培育是交通系统的延伸课题,林处应该有经验。”
林成栋愣了一下,没想到郑仪真给他安排了核心内容。他张了张嘴,最终扯出一个勉强的笑:
“……行吧。”
“第四,政策梳理与理论框架——陈科长负责。把中央近年关于基层减负的文件精神提炼出来,对标我们分析的江东问题。”
陈道远点头:
“没问题。”
郑仪合上笔记本:
“我来统稿,补充对策建议部分。明晚八点前,各位把初稿发我,我们后天上午做最后整合。¢看′书-君? ,追`最-新^章+节-”
李在明突然问:
“对策建议的方向是?”
“三点。”
郑仪竖起手指。
“一是建立权责清单,厘清县乡事权;二是改革考核机制,减少形式化指标;三是推广‘智慧督查’,压缩重复检查。”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
“这些建议都是中央文件里明确提过的,我们只是结合江东实际落地——不标新立异,但直指要害。”
李在明眼底闪过一丝复杂。
郑仪的策略太稳了,所有建议都有政策依据,让人挑不出毛病,却又切中核心矛盾。
“如果没有其他问题,各自准备。”
郑仪开始自己的工作,整理分发各自的内容和材料。
李在明没想到郑仪能这么快就把一盘散沙的小组拧成一股绳——连林成栋这种混子都被安排了硬任务,而杜云岚这样的滑头居然没唱反调。
更关键的是,郑仪对政策的把控精准得可怕。
“县乡事权清单”“智慧督查”……这些全是中央近两年反复强调的方向,但一到地方就推不动。
郑仪现在把它写成建议,周作树看了会怎么想?
王振国看了会怎么想?
这是个懂政策、敢干事的人。!w.6¨1+p`.¢c.o′m¨
李在明忽然意识到,自己低估了郑仪。
这个年轻的发改委干部,不仅理论扎实、手腕老练,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在体制内“正确地”打破常规。
他不是愣头青似的蛮干,而是精准地踩着政策的红线,刀尖跳舞。
林成栋坐在角落,一遍遍翻看郑仪分配给他的内容和资料,脸上的表情从迷茫逐渐变成错愕。
“公共设施管理和社会组织培育……”
这份材料里的数据和案例,简直像是专门为他准备的——全是交通系统近年来在社区微改造、停车位共享等领域的实践。
他不傻,立刻明白了郑仪的用意。
郑仪知道他林成栋有几斤几两,所以专门挑了最能“糊弄”又最易出彩的部分给他。
如果做得好了,是他林成栋露脸;如果搞砸了……那也是交通系统的锅,不是他个人的问题。
“草……”
林成栋低骂一声,心里却莫名涌上一丝复杂情绪。
从小到大,他要么被家族硬塞到某个位置上充门面,要么被人当废物嫌弃。
还是第一次,有人把他当“能用的人”看待……
会议室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各组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汇报材料。
郑仪小组的氛围明显比其他组更加专注高效,就连一向吊儿郎当的林成栋都在埋头整理数据,时不时还向陈道远请教几句专业术语。
郑仪的战术很明确:给每个人分配最擅长的部分,让他们在舒适区内发挥最大价值。
李在明负责的基层减负分析,正是他在政府办的老本行;杜云岚主笔的智慧政务部分,恰好结合了她商务厅的工作经历;连林成栋都被安排在熟悉的交通领域。
这种精准的人员调配,让整个团队像精密的齿轮一样严丝合缝地运转起来。
“郑组长。”
陈道远突然开口,声音低沉:
“理论框架这部分,要不要加入一些对比分析?比如邻省的‘县乡事权清单’试点?”
郑仪略一思索:
“可以,但重点突出他们的教训而非经验。”
“明白。”
陈道远会意地点头。在体制内待久了的人都懂,夸其他省份的做法容易踩雷,但分析他们的失败教训,既显得客观,又能间接佐证自己的观点。
杜云岚红唇微抿,忍不住多看了郑仪一眼。
这种政治敏锐度,实在不像个刚进机关的年轻人。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的日影渐渐西斜。当其他组还在为分工争执不休时,郑仪小组的材料已经初具雏形。
“差不多了。”
郑仪看了看时间,五点四十分。
“大家先把各自的成果发到群里,今晚我整合一下,明天上午我们最后过一遍。”
李在明忽然放下笔:
“郑组长,关于对策建议部分...”
他欲言又止。
“李科长有什么建议?”
郑仪抬眼看他。
李在明犹豫片刻,还是说道:
“是不是太直白了?尤其‘县乡事权清单’这点...”
“李科长。”
郑仪打断他,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
“中央去年就发文要求厘清县乡权责,我们只是落实上级精神。如果连这都不敢提,那还谈什么改革?”
这句话说得太漂亮了——站在政治正确的高度,又紧扣中央精神,让人无法反驳。
李在明张了张嘴,最终只能点头:
“...有道理。”
杜云岚在一旁看得暗暗咋舌。
她突然意识到,郑仪最厉害的不是能力,而是他总能找到最“正确”的切入点——看似大胆的建议,其实都有最高层的政策背书;看似冒险的举动,其实都踩在最安全的红线上。
就像走在悬崖边的人,每一步都惊险万分,却又每一步都稳稳当当。
这种分寸感,简直像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今天就到这里吧。”
郑仪合上电脑,起身活动了下肩颈。
“大家早点休息,明天还有场硬仗要打。”
众人陆续离开后,郑仪独自留在会议室,一盏孤灯下,他重新打开电脑,开始梳理全组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