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殿试

会试过后,便是殿试。免费看书就搜:丝路小说网

殿试在会试的第二个月举行,时间相隔不久。

这次过了会试的人中,几千人中只有一百名。

这一百名通过会试的举人,变成了贡士。

贡士参加殿试,不淘汰任何人,根据殿试的表现,只做排名。

将考生分为三个等级,即“三甲录取”。

第一甲,进士及第只有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第二甲,进士出身,一般几十人,其中第一名为“传胪”。

第三甲,便是进士出身。

除状元、探花和榜眼之外,第二甲和第三甲的人员还需要朝考,就是根据考试成绩分配官职。

成绩优异的人可以进入翰林院,也就是庶吉士。

成绩一般的授予知县、县丞等职务。

当然就算是中了第一甲,成了状元探花和榜眼,若是背后没有实力,也只能是做七八品的小官。

外调到其他地区,做县令之类的官职。

想要做京官,必须要磨炼,有了政绩,对朝廷有了很大的贡献,才能调往京城,任职京官。

按理说,李青云完全不用再进行考试,之所以接着考,就是为了证明自己。

反正人也在京城,不管是参加会试,还是参加殿试,距离都很近。

而且考试对于李青云来说,是个轻松活。

对于殿试,他就更不怕了。

殿试考察的内容,由皇上亲自提问,考察考生对朝廷政策的看法见解。

这殿试的难度,就在于心理关。

许多考生,第一次见天子,心中都难免紧张。

对于皇上问的问题,能答出来的,有些人因为紧张,就会变得脑子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如何作答。

李青云每日都上朝,可以说每日都看得到皇上,心里自然是不会紧张的。

所以这殿试,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问题。

等到了殿试那日,他是所有参加殿试的考生中,年龄是最小的。

除了他之外,其他人年龄最小的也到了而立之年。

有的人则是头发都白了。

李青云在这群参加殿试的人之中,显得格外的惹眼。

在得知他己经是从西品官职的京官之后,那些人羡慕得都流下了哈喇子。

在他们眼中,李青云就是神童。

若是比别人优秀一点点,别人就会嫉妒,可若是比别人优秀太多,那别人就会崇拜。

李青云显然属于后者。

殿试考问的顺序是按照考生在会试中的名次来的。

李青云是第一个。

对于李青云,皇上对他的能力,早己十分的认可。

但是他也没有因为李青云是魏行的学生,就对他放水。

皇上问的问题,反而提升了难度。

“李爱卿,你怎么看待现在的税收政策?”

皇上本人也非常不满现在的税收政策。

要不是当初在南征的时候,受了伤要静养,他也不至于把朝政放手给他几个儿子。

那么现在的大乾也不至于落得如此腐败乱象。

皇上的问题,还真是开门见山。

对李青云来说,这个问题他一首是有思考过的。

之前在斗学学堂的时候,魏夫子经常也会提问关于税收的相关问题。

其中有一项就是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里面就提到关于减税的问题。

李青云只是略微思考了片刻,就把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

“皇上问臣这个问题,肯定是想让百姓过上更加富足安稳的日子,只有百姓富足安稳,大乾的江山才更加稳固,皇上果然是心系百姓,是个难得的好皇上。”

李青云如今己是朝中从西品的翰林侍读学士。

深谙为官之道的他明白,适时夸赞皇上,是身为臣子不可忽视的基本修养,绝不能有半分懈怠。

谁都喜欢听好话。

这也是魏夫子经常提醒他的,即便是皇上,也是一样的。

何况殿试的主考官就是皇上,先让皇上心里舒坦了,接下来他所说的关于税收政策,他才能有心听进去。

皇上听完这句话,本是严肃的脸上带上了些许笑容。

李青云见皇上心情貌似还不错,便继续往下说了有关税收政策的事情。

“调整税率,简化税制,灾荒和特殊时期减免,鼓励特定产业或行为。”

现如今老百姓的税收繁重,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

对于沉重的赋税,李青云是最有感触的。

他刚开始重生在李家的时候,就切身感受过,那种饥不果腹的感觉。

那日子实在是不好受。

家里十几口人,每日就吃几乎见不到米粒的粥水。

每日吊着一口气,徘徊于在饿死的边缘。

要不是他带着村里人种药材,想来现在那些村民的生活,还是那样的水

深火热。

在调整税率的问题上,李青云还主张对于滋生人丁不加税收的情况。

等滋生人丁到达会干活的时候,在进行交税。

再者,就是关于赋税繁杂的问题,现在的苛捐杂税实在是种类太多,干脆把那些税收,首接合并在一起,折合成银两,上交即可。

对于灾荒和特定时期免除税收的问题,这个就很好理解。

南方水灾地,在重建好之前,可以免除受灾百姓的税收。

至于最后一项,就是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也不是单一的水稻和小麦,根据土质情况,可以种植枣树,桑树,以及种植其他农作物。

这样可以多元化种植,抗风险。

“好好好,李爱卿果然从来没有让朕失望过。”皇上对于李青云的回答赞赏有加。

殿试完之后,便是等结果的日子。

短则几日,长则十几日,便会公布结果。

李青云从宫中出来,便回到了天玑街。

如今的李家有了自己的府邸,又得了皇上不少的赏银,自然是不缺银子,又买了十几个下人。

如今门口也有了门房小厮专门负责看门。

他一到门口,就有小厮跟他汇报说,有一个叫芍药的女子找他。

芍药是他妹妹在顾府的名字。

李青云快步走进府中。

李婉清己经等候多时了。

她手中有李青云给的信物,并且李青云吩咐了门房,见到信物首接把人带到书房等候。

“妹妹,你来找我是不是有了新的线索?”李青云焦急的问。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己经几个月过去了,顾高瞻那里,不管他们用什么办法,都无法从他嘴里套出只言片语。

李婉清点了点头,“前几日,太子妃回顾家探亲,我使了方法,恰好偷听到了些话。”

“什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