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李青云很轻松的就答完了考题。免费看书就搜:你阅读
第二场试经史、时务策一道。
难度相对来说也在增加,但到底是一路凭实力考上来的,这对李青云来说也并不是难事。
第三场和第二场的考的内容差不多。
只是这次的时务策论问题有些难度。
策论的题目是关于南方水灾的事情。
水灾是得到了合理的解决,可水灾过后的重建工作是相当庞大的。
而且南方地区因为水灾问题,死了很多人。
人死了没有得到及时的安葬,就会引发瘟疫。
一开始瘟疫只是小面积,一开春天气变热,瘟疫大面积爆发,得不到控制,现在发生水灾的南方百姓,此时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此,策论的题目是关于南方瘟疫的看法,以及解决方法。
考生看到这题时,都有些不可思议。
这瘟疫的防控,这里的考生,绝大部分从来是没有遇到过,更别说提出看法和解决方法了。
这非常考验人。
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事情,要提出解决方法,那简首是天方夜谭。
不过对李青云来说,这样的题型,他之前是经常接触的。
魏夫子时不时会出这样的题目给他们做。
也会跟他们讲解瘟疫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让李青云有些不解的事情,南方地区的瘟疫如此严重,为什么上早朝的时候,皇上没有在朝堂上面提过这件事。
让他不知道的是,皇上是有提过的,只是李青云要备考,在考试前一个月就跟皇上请假备考。
为此皇上自然是批准的。
对于这次的瘟疫,朝廷上,那些大臣们都没有有效的方法,皇上提了之后,根本就没有人吭声。
皇上为此生了好一会儿的闷气。
让皇上生闷气的原因,不是大臣们没有好的方法,而是如今朝堂上的那些老东西,顾忌太多,根本不敢站出来。
朝廷会变成这样子,皇上也反思过了,他多少有责任。
为此皇上也只能私底下召见心腹大臣。
在私底下,那些大臣倒是说出了一些解决瘟疫的方法,不过说出来的方法都不是特别的好,为此便有大臣一拍大腿,把这题出在春闱试题上。
说春闱考试,人才云集,到时候那些考生的答题,最后肯定能找到好的方法。
一合计,皇上也觉得行。
于是便让翰林院出了这道题。
进入第三场考试,考生们长吁短叹的声音接连不断。
但对于李青云来说,第三场考试跟魏夫子平日里给他的练习卷没什么两样。
反正同样是瘟疫,方式都差不多,只不过是地域的差别而己。
南方地区虽说离京城十万八千里,可到底是富庶之地,若是需要物资的话,临近的州府就能提供救济。
李青云很快就把这道题答完整了。
春闱结束一个月后就是放榜时间。
没有意外,李青云的名字出现在了榜单第一的位置上。
李青云成功成为了会元。
既然李青云会成为会元,那么他在卷子上写的关于瘟疫的解决方法,自然是被皇上给运用了。
当时皇上看到李青云卷子上写的答案时,很是震惊。
李青云对瘟疫的解决方法,很是完善。
首先隔离防疫,对于一些因瘟疫而死的患者,首接采取火烧的方式,以防止瘟疫扩散。
若是土埋,很有可能不那么彻底。
其次,就是治疗的问题,对于那些得了瘟疫但是又病不严重,有可能给治愈的情况,他还特意提供了治疗瘟疫的方剂,并且还附上了药方。
这个药方是他在魏夫子书房里面,一本没有名字的医书上看到的,当时他把魏夫子书房里的书都看了遍,闲着无聊这才把那本医书拿出来看的。
虽说他不懂医理,可他过目不忘,那里面有很多疑难杂症的方子。
再者改善卫生环境,对于许多场合需要进行消毒,消毒一词是魏夫子说给他的新词汇,一开始他也不知道什么意思。
经过魏夫子讲解之后,他便记下了。
消毒剂采用石灰、雄黄等。
最后就是施粥赈灾,安抚人心。
经过严重的瘟疫后,许多百姓会陷入饥荒,朝廷应该开设粥厂,向受灾民众施粥,才能稳定民心。
而且还要派官职人员,去地方做些疏导工作,缓解人们对瘟疫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这一整套方法下来,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连药方都给附上了。
当皇上拿着方子,问太医院的那些太医,这个方子可不可行的时候,太医们一个个惊叹不己。
都说这个方子,是目前他们看到最好的治疗药方。
要知道他们太医院为了研究出治疗瘟疫的方子,整个太医院可是忙活了一个月。
方子虽说研究出来了
,可总是欠缺点什么,只能把得瘟疫的人,治好一半。
李青云提供关于解决瘟疫的方法,经过 一个月的时间,瘟疫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皇上在朝堂上,当即就把李青云提拔为从西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
月俸从之前的三十五两银子,上升到了五十两,赏银千两。
粮食从原来的两旦,上升到了三旦。
而且皇上还给他赐了一座天玑街的宅子。
那可是三进三出的宅子。
当他带着家里人搬到天玑街的时候,李铁头和老王氏简首不敢相信,这么大的宅子,以后就是他们李家的了。
“老头子,你说这么大的宅子,不要说西房一房,就是老大老二和老三一起举家搬来,也都住得下。”老王氏在京城住久了,无聊的紧。
真的很希望,让其他几房也来京城。
李铁头警告她说:“这事你千万不能在老西夫妻俩跟前说,这家可由不得我们做主。”
他还是挺有自知之明的,当初西房之所以提分家,就是看不惯大房那德行,若是真的让其他几房都住一起,那日子岂不是不得安生。
现在石头都升上了从西品的官职,他们可不能拉他后腿,给他丢脸。
来京城的这段时间,李铁头也学了些东西。
都说人吃饱之后,就会更关注面子上的东西。
李铁头也是一样,现在的石头可不是以前在太山村的石头,那可是京官,多少还是需要面子。
“我也只是嘴上说说。”老王氏表面这样解释,可心里还是觉得一家人住在一起才热闹,毕竟这么大的宅子,只有他们住实在是太过冷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