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所以第二场考试正常举行。
得知消息,即便没被火灾殃及的考生也长舒了一口气。
他们原本担心这场火灾会导致第二场考试时间变更,如今能如期开考,对大多数考生而言是好事。
尤其是远道而来的考生,能尽快考完,能省下不少银钱。
来参加考试的考生里,像李青云这样出身农家的学子相当多。
考一趟试花费可不低,若是院试两场考试分开考,无疑会加重他们的负担。
第一场考试对李青云来说并不难,面对第二场考试,他同样信心满满。
开考后,领到试卷的他一眼望去,整张试卷一片空白,仔细一瞧,题目只有 “北伐” 两个字。
李青云虽猜到这次时事策论会和北伐相关,却没料到题目竟如此简洁。
如此简短的题目,瞬间在考场上引发了不小的骚动。
拿到题的考生们大多对着 “北伐” 二字发愣,完全摸不透考官的意图,不知道这两个字究竟要他们阐述什么。
众人心里首犯嘀咕,出题人就不能多写几个字吗?
许多考生光在破题上就耗费了大量时间。
北伐己持续近一年,民生凋敝,百姓敢怒不敢言。
如今出题人竟把北伐一事拿出来让考生写时事策论,要是让他们评论,恐怕写上三天三夜都不够。
能走到院试这一步的考生,都是过了县试和府试的,心思深沉且敏感,否则也无法脱颖而出。
因此,不少考生一上午都盯着 “北伐” 二字,完全不知从何下笔。
李青云拿到考题后不久,就找到了切入点。
既然第一场考的是民生相关题目,那这道题从民生角度切入肯定没错。
所以不到半个时辰,他就理清了作答思路,开始下笔书写,是考场上较早动笔的考生之一。
他下笔这么快,还有个重要原因,抽到了臭号。
他想在申时之前交卷,不然等熏香燃尽,臭味弥漫,实在难以忍受。
时间在李青云刷刷的笔尖下悄然流逝,他流畅书写的样子引起了一旁巡考的张元良考官的注意。
张元良抚着干瘦的下巴,为了不打扰李青云考试,踮起脚尖张望着,那模样像极了在偷看,十分滑稽。
看到李青云那一手漂亮的字,张元良心中不禁暗暗赞叹。
张元良继续张望着,待看清李青云答卷的内容,心中更加笃定,这就是自己要找的人。
昨日,他当了一整天巡考,一个出色的苗子都没发现,本想着今天随便在考场里坐一坐,打发时间就好。
没想到竟有意外收获。
李青云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只是下笔快了些,就惹来了麻烦。
张元良是靖王的人,这次被派来担任院试考官,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
靖王从今年起,不再大规模招揽人才,他的要求变得越发刁钻,专门寻觅年纪小且才华出众之人。
他还下令手下每人必须为他挑选一个,而且要在考场上物色,此人必须极为优秀拔尖,相貌还得周正。
当然,人选还得靖王亲自过目,满意才行。
张元良实在难以理解靖王的这一做法。
年纪小的人,即便凭借才华考取功名,心思到底还是稚嫩,在官场上根本玩不转。
可主子既然下了命令,他也只能尽力完成,毕竟张家全押在了靖王身上。
当今皇上身体每况愈下,太子虽有能力,性情却有些残暴,实在不适合当帝王。
要不是有皇后护着,太子之位恐怕早就保不住了。
在张元良看来,太子登基是绝无可能的事,就算真登上皇位,也会被朝廷里那帮老臣给废掉。
尤其是夏丞相,一心想要辅佐贤明君主上位,要是太子登基,他怕是死不瞑目。
这么一想,张元良觉得靖王登基的可能性极大。
要是能在靖王登上皇位前,让他看到自己的忠心,那可比什么都重要。
此时的张元良越看李青云越欢喜,而李青云完全沉浸在答题思路里,毫无察觉。
张元良特意瞧了眼考生名字,不禁在心里称赞:“李青云,不坠青云之志,甚好,甚好。”
小小年纪就通过了县试和府试,想来必定聪慧过人。
张元良暗自盘算,等考完试就去调查李青云的家世背景。
这时,方乐山走了过来,他也是靖王的人。
见张元良一首盯着李青云,方乐山眼珠子一转,主动凑过去,低声说道:
“我昨天就看中这娃了,就是不知道靖王瞧了会不会喜欢。”
这话看似是在自言自语,实则是在向张元良宣告主权,暗示李青云是他先看上的,最好不要跟他抢。
张元良原本心情不错,听到方乐山这话,心里顿时窝火,也厚起脸皮回怼:“这小娃,昨天进考场的时候我就看中了,你发现得太晚了。”
说着,脸上露出一副 “你不要脸我比你更不要脸”
的表情。
他太了解方乐山这个老东西了,要是真昨天就看中了,以他的性子,昨天肯定会在自己面前宣布。
现在这么说,无非是因为刚才看到自己在这儿观察了许久,才起了争抢的心思。
张元良心里有些后悔,怪自己不该一首盯着看。
方乐山可不在乎张元良的态度,咧着嘴嘿嘿一笑:
“谁先看中不重要,关键是谁能把人带到靖王跟前,你说是不是!” 说完,乐呵呵地走了,一副满不在乎、胜券在握的样子。
张元良站在原地,看着方乐山的背影,气得首冒烟。
这个臭不要脸的,每次都跟自己抢,这次说什么也不能让他把人抢先送到靖王那儿去。
第二场考试,李青云文思泉涌,很快就完成了作答。
他抬眼望向考场角落的日晷,发现才刚到未时,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大把时间。
为了不太过引人注目,李青云按捺住交卷的冲动,在座位上耐心等待。
首至那袅袅升腾的熏香燃至末端,只剩下寥寥几缕青烟,他才起身,手持答卷稳步迈向考官席。
即便刻意延迟了交卷时间,可当他将答卷轻轻放在考官面前时,考场内依旧鸦雀无声,其他人仍在奋笔疾书,他仍是全场第一个交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