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断岸来船

而线下的守线人,还活着。还站着。还写着。还一笔一划,把那条不归兵部、不入志册的北线,画成了整整一章——

有命的海防。

不是书上的。

是地上的。

是命压出来的那种线。

六月底,北海连晴五日。

港上堆起了新桩,西坡哨所前的灰砖墙也添了一块标牌。

不是宁烈刻的,是那青年新钉的,细木细字,刻着一句话:

“守线不为官,问线请入图。”

挂在哨所外墙下,不高不低,走近能看见,远处看不见。

老赵念了一遍,咂嘴:“这小子还真成气候了。”

“这话……有骨。”

宁烈坐在屋里没动,笑了一声:

“这不是骨。”

“这是他知道线有人画,就该有人接。”

“他这话不是说给官听的,是说给后来人听的。”

“‘我不是谁让来我才来的,我是因为我认这线我才画的。’”

“认,就接。”

……

午后,一封信从西渔口送来。

署名不是兵部,不是外协,而是东线某地一座小军堡。

信纸短,语气直,头一句:

【可否派人入北图学习线法?】

老赵一边读一边抬头:“他们终于来了。”

“真有人问这线怎么守。”

“不是调,也不是质问,是问‘怎么画’。”

“你要不要接?”

宁烈起身,把信接过来,重新读了一遍。

他看得慢,一字一句过。

然后说:

“让他们来。”

“但不是来站。”

“是来抄。”

“我不教,也不训。”

“我就放我这儿的简式,让他们一个字一个字抄过去。”

“抄得下,就留一份回去。”

“抄不下——那就别回去了。”

“线不是背出来的。”

“线是抄出来的。”

“你要自己写过一次,你就知道这线多重。”

……

第三天,那边来了三人。

年纪都不大,带了自己的纸、笔、墨。

也不进主屋,就在青年搭的棚旁边支了块木板,当成临时抄录台。

第一天他们抄错两段雷图,被老赵骂了一通。

第二天起不敢再省笔划,连每道火油配比都认真描了下来。

青年给他们削笔、换水、补图样,不说话,也不训人。

只是提醒一句:“抄的时候别省图边的备注。”

“那才是宁烈写的。”

“不是写给官看的,是写给命看的。”

……

一周后,他们抄完简式二册。

交稿那日,宁烈不在屋里,只留了一张字条贴在门口:

【你们不是来听教的,是来认线的。】

【认下,就抄。抄完,就走。】

【不用谢我,也别回信。】

【你们回去,画你们的线就行。】

【我画我的,你画你的,命压进去,线就在。】

……

那三人离开那天,把抄本装进布包。

临走前在青年那块“镇二”木牌下,压了一行小字:

“我抄过你写的线。”

“我也要写我自己的。”

宁烈看见后没动牌,只在纸上补了一句:

“那你就写吧。”

“写得比我稳,就算你赢。”

……

线,不怕外人问。

怕的是,问了,不写。

但现在,有人问,也有人写。

那北线,就不是死的。

是活着的,是有人接着往下写的。

不是兵部续,也不是命令续。

是命续。

一条条,写在北海的风里。

七月初二。

北海起雾,岸风不稳,哨所第五锣响。

这不是练响,是旧协信号——“外线船靠三十里”。

老赵站在堤头,盯着雾线回头说:“又来了。”

青年收起正在抄的简式三卷,起身:“哪边?”

“东北口,断岸边。”

宁烈从屋里出来,手里还拿着昨天写完的“二十一段图册”。

他只说了一句:

“这回不是试。”

“是探。”

……

三刻钟后,信船靠近。

不是商船,是快船,漆黑舱、灰帆、无旗、三桅。

船上一个人没站起来,全躲在舱底。

但前桅上有东西亮。

那是一只木筒。

外头绑了防水皮,上头贴一块字纸。

【转线交接图·副本一份】

老赵扫了一眼:“是他们在给自己找说法。”

“这意思,是想让我们默认‘你们守你们的,我们走我们那边的’。”

“画条中间线,避你不犯你。”

宁烈笑了一声:“他们想的是分水。”

“但线不能分。”

“因为我没画‘给他们走的’那段。”

“我只画了封。”

“我不认他们画的线。”

“所以他们转来的这份图——”

“我也不看。”

……

说完,宁烈转身回屋,取出前些日子青年交来的“镇三线稿”。

铺在桌上,一笔一笔重描,补坐标、压图例、落实雷点、填入三角图识。

然后将副图卷成筒,丢进铁桶,拴了封条。

青年在旁问:“你这是?”

宁烈抬头:

“他们不是送图吗?”

“我也送。”

“但我不送旧线副图。”

“我送我自己画的。”

“我就给他们看——我们北线怎么写的。”

“你想走,就走线。”

“你不走,就别拿副图来糊弄。”

“你走的不是线,是我压命的界。”

“你敢走,那我就来堵。”

……

当天下午,那封北线图副本被送上对岸。

第二日,船撤。

无舶靠,无书留。

只有岸边那根木桩,被他们用斧头砍断了一半。

老赵冷笑:“这是试探?”

宁烈点头:“这是挑。”

“他们知道我们画得真,就想看看我们守不守真。”

“那他们也该知道——”

“你敢砍桩,我就敢砍人。”

“这不是线的事情了。”

“这是命的事。”

……

三天后,青年在自己那段“镇三”线图边画下一段备注:

【线下不能留空。】

【空一尺,就有人探一丈。】

【不是他们胆大。】

【是我们不能断。】

那一夜,他独自坐在他自己搭的桩前,重新绑了那根被斧砍断一半的木桩。

旁边插了张纸条。

纸上写:

“你来,我等。”

“你敢,再动,我封。”

“不是我一个人。”

“是我们一整条线。”

这一夜,北海无锣无警。

但谁都知道——桩没断。

线,还连着。

比那年的更硬。

七月过半,北海无雨,夜间湿气重。

港东第三哨补完图线,正准备新挂雷索,远海忽有快舟靠近。

不是船队,是单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