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采购问题初见成效后,王建业又把目光投向了内部管理。

一天晚上打烊后,他悄悄来到后厨,眼前的景象让他皱起了眉头——几大盘备好的配菜被直接倒进了垃圾桶,半锅高汤被随意放在灶台上,已经微微发酸。

“这些都不能用了?”王建业指着垃圾桶问正在收拾的小工。

小工吓了一跳:“王、王总.这都是按标准备的料,没用完.”

“标准?谁定的标准?”

“就一直都是这么备的.”

第二天一早,王建业就召集所有厨师开会。

他让人把昨晚浪费的食材折算成钱摆在会议桌上,厚厚一沓钞票让所有人都沉默了。

“这些,都是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利润。”

王建业的声音很平静,却让在场的人如坐针毡,“从今天开始,我们实行'按需备料'制度。

李师傅,你负责根据预订情况调整备货量。”

李钢点点头,脸上有些挂不住:“是我管理不到位”

“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

王建业摆摆手,“现在大家要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人员配置的最佳化则更为棘手。

当王建业提出要调整排班、合并岗位时,几个老员工直接找到了他。

“王总,我在'徐州人家'干了三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服务员领班刘姐红着眼眶,“现在说要减我的班次”

王建业给她倒了杯茶:“刘姐,你误会了。

不是减班次,是最佳化排班。

比如中午客流少的时候,可以减少两个服务员,把这些时间补到晚上高峰期。”

他拿出一个详细的排班表:“你看,这样调整后,大家的总收入不会少,但店里的人工成本能降下来。”

刘姐将信将疑地看了看表格,脸色这才缓和了些:“那试试看吧。”

最难的谈判是和房东老周。

这个精明的唐山本地人,把商铺出租当做摇钱树,年年涨价。

王建业特意选了个周末,提着两瓶茅台登门拜访。

“周叔,咱们明人不说暗话。”

王建业给老周斟满酒,“现在生意难做,您要是再涨租金,我只能关门走人了。”

老周抿了口酒,眯着眼睛:“王老板,现在这地段,想租的人排着队呢!”

“是,但像我们这样稳定、爱惜房子的租客可不多。”

王建业不慌不忙地拿出一份合同草案,“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签五年长约,每年按5%递增,但前提是现在租金降10%。”

老周嗤之以鼻:“你当我傻?现在通胀这么厉害”

“通胀总会过去的。”

王建业压低声音,“但好租客可遇不可求。

上周隔壁街那家店,租客跑了,欠了三个月房租不说,还把房子搞得一团糟”

这话戳中了老周的痛处。

他犹豫了半晌,又给自己倒了杯酒:“五年太长了,三年吧。

租金可以降8%,但每年递增不能低于7%。”

经过两个小时的拉锯战,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

走出老周家时,夜已经深了,王建业长舒一口气,这才发现后背的衬衫已经被汗水浸透。

改革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

第一个月,虽然采购成本下降了12%,但整体经营仍处于亏损状态。

最艰难的时候,王建业甚至动用了个人积蓄给员工发工资。

财务小刘拿着账本找他签字时,手都在发抖:“王总,再这样下去.”

“再坚持一个月。”

王建业的声音很坚定,“我们的方向没错,只是需要时间。”

转折出现在第二个月的中旬。

一天中午,几位西装革履的客人走进店里,点名要见老板。

王建业以为是来找茬的,没想到对方是唐山钢铁厂的采购部主任。

“王老板,听说你们店最近在控制成本方面很有心得?”主任笑着递上名片,“我们厂食堂正想做改革,能不能取取经?”

原来,这位主任的侄子恰好在王建业的店里做服务员,把店里的一系列改革都告诉了舅舅。

王建业欣然分享了经验,没想到这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钢厂食堂决定从王建业的供应商那里集中采购,规模效应让成本进一步降低。

到了第三个月,财务报表上的数字终于由红转黑。

虽然利润率还不高,但至少证明他们的路走对了。

月底的员工大会上,王建业给每个人发了一个红包。

“这不是奖金,是感谢。”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感谢大家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放弃。”

李钢代表员工发言时,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眼眶泛红:“王总,该我们谢谢您才对。

换了别的老板,早裁员减薪了,您却宁可自己贴钱”

散会后,王建业独自留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望着窗外的夜色。

这场成本突围战,他们打赢了第一仗。

但未来的路还很长,物价波动、市场竞争、消费习惯变化.每一个都是需要面对的挑战。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计划:中央厨房、标准化操作、员工培训.一个个想法在脑海中闪现。

……

清晨六点,唐山分店的后厨已经灯火通明。

王建业推开厨房的门,迎面撞见了一幕让他眉头紧锁的场景——徐州来的主厨李钢正对着一个年轻帮厨大声训斥。

“跟你说了多少遍!切葱要斜刀,这样香味才能出来!”李钢手里攥着一把切得歪歪扭扭的葱花,额头上青筋暴起,“在徐州,这样的刀工连学徒都当不上!”

年轻的唐山小伙张磊低着头,手指不安地绞着围裙:“李师傅,我们这儿都是这么切的.”

“你们这儿?这儿是'徐州人家'!”李钢把菜刀重重拍在案板上,金属撞击声在清晨的厨房里格外刺耳。

王建业轻咳一声,两人这才注意到他的存在。

李钢脸上的怒气还未消散,张磊则像看到救星一样投来求助的目光。

“王总,您来得正好。”李钢抓起一把葱花,“您看看,这能叫刀工吗?”

王建业接过葱花仔细端详。

确实,与徐州总店整齐划一的斜刀切法不同,这些葱花长短不一,切面也不够平整。

但他注意到张磊的手指上有几道新鲜的刀痕,显然是苦练过的痕迹。

“张磊,你学厨多久了?”王建业温和地问。

“半、半年.”小伙子声音细如蚊呐,“之前在街边小馆打杂,没正经学过”

王建业点点头,转向李钢:“李师傅,我记得你刚跟我学厨时,切出来的葱花还不如这个呢。”

李钢一愣,脸上的怒气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尴尬。

王建业拍拍两人的肩膀:“这样,从今天开始,李师傅每天抽半小时专门教刀工,张磊你愿意学吗?”

张磊眼睛一亮,连连点头。

李钢虽然还有些不情愿,但也不好驳老板的面子,只得应了下来。

这只是冰山一角。

随着开业时间推移,王建业发现南北员工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徐州来的老员工抱怨唐山本地员工“懒散”“不专业”,而本地员工则觉得徐州同事“太较真”“不近人情”。

最严重的一次,前厅领班刘芳——一位从石家庄调来的资深员工,当场把一桌客人退回来的菜摔在了传菜员小李面前。

“你看看!客人说把子肉太咸了!”刘芳气得声音发抖,“跟你说了多少遍,唐山人口味重但不是越咸越好!”

小李是土生土长的唐山姑娘,哪受得了这个委屈:“你凶什么凶!配方是你们定的,我们按标准做的,现在又怪我们?”

两人越吵越凶,最后惊动了整个餐厅。

王建业闻讯赶来时,小李已经哭着跑出了店门,留下一屋子面面相觑的客人和员工。

当晚打烊后,王建业把所有管理人员留了下来。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每个人的脸色都不好看。

“今天的事,不是偶然。”

王建业的声音很平静,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种平静下酝酿着风暴,“我们店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客流,不是成本,而是——”他环视众人,“团队分裂。”

财务主管小刘推了推眼镜:“王总,我觉得主要是标准不统一。

徐州来的员工按徐州标准,本地员工按本地习惯.”

前厅经理王丽插话:“还有沟通方式。

刘芳那脾气,跟谁都能吵起来。”

被点名的刘芳立刻反驳:“我怎么了我?在石家庄,这样的服务失误是要扣工资的!”

眼看又要吵起来,王建业敲了敲桌子:“停!我们现在不是要追究谁对谁错,而是要解决问题。”

他转向一直沉默的李钢,“李师傅,你怎么看?”

李钢掐灭烟头:“我觉得”他难得地犹豫了一下,“可能我们确实太固执了。

唐山和徐州,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开启了王建业思路的大门。

他猛地站起身,在白板上写下大大的“融合”二字。

“各位,我们能在菜品上实现南北融合,为什么不能在团队建设上也做到这一点?”

接下来的周末,王建业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团建活动——“南北厨艺大比拼”。

他把员工随机分成四组,每组都必须包含徐州和唐山籍员工,比赛内容是制作一道融合南北风味的创新菜。

起初,分组结果引起了不少抱怨。

“让我跟刘芳一组?”小李一脸不情愿,“她肯定又要指手画脚!”

刘芳也不甘示弱:“我还不想跟个生手搭档呢!”

王建业早有准备:“这次比赛的奖励是——优胜组每人五百元奖金,而且你们的创新菜将列入下周的特色选单。”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五百元在当时相当于普通员工大半个月的工资,这个诱惑实在太大了。

各组立刻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连最不对付的搭档也不得不暂时放下成见。

比赛当天,厨房里热闹非凡。

王建业穿梭在各组之间,观察着这些平日水火不容的员工们如何被迫合作。

最让他意外的是李钢和张磊那组——曾经因为刀工问题闹得不愉快的师徒俩,此刻正头碰头地研究着一道“酱香海鲜烙馍”的做法。

“李师傅,我觉得可以加点虾酱。”

张磊小心翼翼地提议,“我们唐山人吃海鲜都喜欢这个。”

出乎意料的是,李钢没有立即反对,而是认真思考了一下:“可以试试,但量要控制,不能盖住烙馍的麦香。”

另一边,刘芳和小李的组合也渐入佳境。

刘芳负责调馅,小李则贡献了家传的捏包子手法,两人合作的“海鲜小笼包”已经初具雏形。

“芳姐,你看这个褶子捏得行吗?”小李难得地主动请教。

刘芳仔细看了看:“不错,但收口要再紧一点,不然汤汁会漏。”

比赛持续了整整一天。

当四道融合菜品摆在评委面前时,王建业几乎不敢相信这些精美的菜肴出自那些平日矛盾不断的员工之手。

最终,李钢和张磊的“酱香海鲜烙馍”以微弱优势获胜,但王建业宣布给所有参与者都发两百元鼓励奖。

“今天,我看到的是'徐州人家'最棒的团队。”

王建业动情地说,“不是因为我们做出了多好的菜,而是因为我们学会了互相学习,互相尊重。”

这次活动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南北员工之间的心结。

但王建业知道,仅靠一次团建远远不够。

第二天,他就召集管理层制定了系统的改革方案:首先是标准化培训。

王建业亲自编写了《唐山分店操作手册》,详细规定了从菜品制作到服务流程的每一个细节。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标准融合了南北两地的优点——既保留了徐州菜的工艺精髓,又采纳了唐山本地的合理习惯。

“比如切葱花,”王建业在培训会上示范,“斜刀确实更出香味,但如果客人特别要求,我们也要尊重本地习惯。”

其次是轮岗交流。

王建业安排徐州员工和唐山员工互相学习对方的专长。

李钢负责教授徐州菜的核心技艺,而本地老员工周师傅则带大家学习唐山海鲜的处理方法。

“周师傅,这虾线怎么去得这么干净?”连一向自负的李钢也忍不住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