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马上到店里集合。”

王建业咬着牙说,“把老赵也叫上,咱们得想办法。”

半小时后,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马强带来的采购单上,触目惊心的红色箭头一路向上。

财务老赵的算盘打得噼啪响:“王总,按这个涨幅,咱们的毛利连10%都保不住了。”

王建业盯着墙上sx省地图出神,突然指着陕北方向:“咱们直接去源头。

马强,你认不认识陕北的养殖户”

马强一愣:“倒是认识几个,但都在延安那边,距离……”

“准备车,今晚就出发。”

王建业已经站起身,“老赵,把保险柜里那几瓶好酒带上。”

夜幕降临时,一辆满载着酱肉和酒水的桑塔纳驶出西安城,向北疾驰而去。

马强握着方向盘,忍不住问:“王总,咱们真要去那么远找货运输成本算下来,未必比涨价划算啊。”

王建业摇下车窗,让陕北高原干冽的风灌进来:“不光是钱的问题。

要是这次低头,以后周大富更会得寸进尺。”

车子在漆黑的盘山公路上颠簸了六个小时。

凌晨三点,他们终于抵达了延安郊外的李家沟。

月光下的黄土高坡像巨兽的脊背般起伏,零星几孔窑洞透出昏黄的灯光。

“就是那家。”

马强指着半山腰一孔挂着红灯笼的窑洞,“李老汉养的土猪在十里八乡都有名。”

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爬上山坡,惊醒了看门的大黄狗。

窑洞的木门“吱呀”一声打开,探出一张布满皱纹的脸。

“谁呀大半夜的……”

“李叔,是我,小马!”马强赶紧上前,“带我们老板来看您的猪。”

李老汉将信将疑地把他们让进屋。

窑洞里,土炕还留着余温,墙上贴着褪色的年画。

王建业二话不说,把带来的徐州酱肉和西凤酒摆在炕桌上。

“老哥,尝尝我们徐州的把子肉。”

油纸包一打开,浓郁的肉香立刻充满了窑洞。

李老汉抽了抽鼻子,忍不住夹了一块。

酱色的肉块在煤油灯下泛着诱人的光泽,肥瘦相间的纹理清晰可见。

“嗯!香!”老汉眯起眼,“比俺们这的腊肉还够味!”

三杯酒下肚,话匣子就打开了。

王建业这才知道,像李老汉这样的养殖户,常年被中间商压价,好猪卖不出好价钱。

“去年贩子来收,活猪才给四块五一斤。”

李老汉掰着粗糙的手指算账,“刨去饲料钱,白忙活!”

王建业给老汉斟满酒:“李叔,我给您五块一斤,签三年合同,您养多少我收多少。”

“啥”老汉的酒碗悬在半空,“五块还包圆”

马强急得在桌下踢王建业的脚——这价比xa市场价还高。

但王建业不为所动,从包里掏出一叠合同:“您要是不信,咱们现在就可以按手印。”

正说着,窑洞外传来引擎声。

一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男人闯了进来,看到王建业等人明显一愣。

“老李,今年的猪……”

“周老板”马强失声叫道。

来人竟是周大富的堂弟周小富!

空气瞬间凝固。

周小富眼珠一转,立刻明白了状况,冷笑道:“王老板好手段,跑这么远来挖墙脚”

王建业不慌不忙地抿了口酒:“市场自由买卖,周老板能包西安的货,我就不能找新货源”

周小富转向李老汉,语气带着威胁:“老李,你可想清楚了。

跟我们秦味居作对……”

“作对咋了”李老汉突然拍案而起,“你们周家压俺们价多少年了现在有好老板出高价,凭啥不让卖”

周小富脸色铁青,甩下一句“你们等着瞧”就摔门而去。

王建业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三天,他们跑遍了陕北六个县,签下了十二家养殖户。

最后一站在榆林,他们遇到了更大的难题。

“王老板,不是俺不想卖给你。”

养殖大户张建军愁眉苦脸地说,“往西安运活猪,路上要过三道检疫站,光手续费就够受的。

更别说路上掉秤、生病这些风险……”

回西安的路上,王建业一直沉默不语。

直到看见路边“二手车交易市场”的招牌,他突然喊停车。

“马强,你说咱们自己搞运输队怎么样”

马强差点咬到舌头:“王总,冷藏车一辆就得十几万啊!”

“买二手的。”

王建业已经大步走向市场,“再贵也比被人掐脖子强。”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咬牙买下两辆已经跑了八万公里的冷藏车。

王建业摸着锈迹斑斑的车门,对满脸担忧的老赵说:“记着,这不是开销,是投资。”

回到西安的第二天,周大富就找上门来。

这个满脸横肉的男人带着两个跟班,大摇大摆地坐在大堂最好的位置。

“王老板,听说你去陕北了”周大富夹着一根中华烟,皮笑肉不笑地说,“何必呢咱们都是生意人,有话好商量。”

王建业让服务员上了一壶好茶:“周总想怎么商量”

“这样,”周大富压低声音,“你把香辣把子肉的配方卖给我,我按原价给你供肉,怎么样”

王建业笑了:“周总,您觉得我会答应吗”

周大富的脸色瞬间阴沉:“王建业,别给脸不要脸!没有我的肉,你撑不过一个月!”

正说着,马强兴冲冲地跑进来:“王总,第一批陕北猪肉到了!李老汉家的土猪,肥瘦正好!”

周大富的表情像吞了只苍蝇。

他猛地站起身,茶杯被掀翻在地:“好!很好!咱们走着瞧!”

这场风波过后,“徐州人家”的生意不但没垮,反而因为用上了陕北土猪肉,菜品质量更上一层楼。

美食博主“老陕寻味”专门做了期节目,夸赞他们的把子肉“有了黄土高原的豪迈”。

一个月后的深夜,王建业独自在办公室核算账目。

虽然购车和运输增加了成本,但稳定的货源保证了菜品质量,客流量反而增加了20%。

更重要的是,他们再也不用看人脸色了。

窗外,钟楼的报时钟声悠扬传来。

王建业走到窗前,望着西安城的万家灯火,突然很想尝尝陕北的土猪肉做的把子肉。

他信步走向后厨,却意外发现张德海和马强正在研究新菜。

“王总!”马强兴奋地招手,“我们用陕北的荞麦面做了个把子肉臊子面,您尝尝”

王建业接过碗,面条上铺着琥珀色的把子肉丁,点缀着鲜红的辣椒和翠绿的葱。

第一口下去,麦香、肉香、辣香在口腔里炸开,竟有种说不出的和谐。

“怎么样”张德海难得地露出期待的表情。

王建业没有立即回答。

他想起陕北窑洞里那盏昏黄的煤油灯,想起李老汉粗糙的手按在合同上的红手印,想起冷藏车发动机的轰鸣……这一切,都融在了这碗面里。

“这味道……”他轻声说,“就叫突围吧。”

南北和鸣

西安分店的玻璃门被猛地推开,撞在墙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

服务员刘小娟红着眼眶冲进员工休息室,把围裙狠狠摔在桌上。

“老娘不干了!那个姓徐的当着那么多客人骂我,我爸妈都没这么骂过我!”

休息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几个本地服务员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情况。

原来在中午的婚宴上,从徐州调来的领班徐丽因为刘小娟没有及时撤换骨碟,当着三十桌宾客的面训斥了她。

“她说我不懂规矩,给徐州人家丢脸!”刘小娟抹着眼泪,浓重的陕西口音里带着哭腔,“我就跟客人多聊了两句嘛!”

厨师马强叼着烟从厨房探出头:“徐领班就那脾气,在徐州总店时就这样……”

“呸!”刘小娟的闺蜜王秀芬叉着腰,“这是陕西!我们招待客人就爱唠两句家常,咋就成不懂规矩了”

这场冲突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积压已久的矛盾。

当天下午,八名本地服务员集体递交了辞职信。

王建业从办公室窗口望出去,看到她们围在店门口的槐树下抹眼泪,而徐丽则铁青着脸在前台整理单据,双方隔着一道玻璃门,却像隔着一道天堑。

“王总,这事您得管管了。”

店长李伟忧心忡忡地递上一叠辞职信,“再这样下去,咱们店就要成光杆司令了。”

王建业摩挲着下巴上的胡茬,想起昨天徐丽交上来的服务评分表——清一色的“不合格”。

在她看来,陕西员工的服务简直一无是处:不会用标准普通话报菜名,上菜时总爱跟客人搭话,撤盘也不够及时……

但奇怪的是,顾客满意度调查却显示,很多本地客人特别喜欢这种“唠家常”式的服务。

一位老顾客甚至在意见簿上写道:“就爱听小娟那声吃好喝好嘞,比那些冷冰冰的标准服务强多了!”

王建业走到前台,徐丽正在训斥一个新来的服务员:“跟你说多少遍了,报菜名要字正腔圆,香辣把子肉盖饭,不是香辣把子肉饭!”

小姑娘低着头,手指绞着围裙边。

王建业轻咳一声:“徐领班,来我办公室一趟。”

办公室里,徐丽依旧一脸倔犟:“王总,我都是按徐州总店的标准要求他们……”

“但这里不是徐州。”

王建业递给她一杯茶,“西安有西安的习惯。”

徐丽抿着嘴不说话,但紧绷的下颌线暴露了她的不服气。

王建业突然有了主意:“明天闭店一天,我带大家去个地方。”

第二天清晨,两辆大巴车停在店门口。

员工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老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徐丽和几个徐州来的员工坐在前排,本地员工则三三两两聚在后排,泾渭分明。

“今天我们去参观兵马俑。”

王建业站在车头宣布,“不光是参观,还要在那里开个座谈会。”

一路上,车厢里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嗡嗡声。

王建业透过倒车镜观察着:徐丽正襟危坐,手里还攥着那本《徐州人家服务手册》;后排的刘小娟和姐妹们则凑在一起小声嘀咕,时不时发出压抑的笑声。

兵马俑博物馆人头攒动。

当一号坑的壮观景象映入眼帘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数千个陶俑整齐排列,每个都栩栩如生却又各具特色。

“大家注意看,”王建业指着俑群,“这些俑的面容、神态都不一样,有的是圆脸,有的是方脸,有的严肃,有的甚至带着微笑……”

本地导游老张接过话茬:“这位老板说得对。

我们陕西人常说,兵马俑就像老百姓的缩影,千人千面嘛!”

王建业注意到徐丽的表情松动了一下。

他趁热打铁:“其实餐饮服务也是一样。

徐州有徐州的特色,陕西有陕西的习惯,关键是怎么融合。”

参观结束后,他们在景区旁的茶社召开了座谈会。

王建业让人准备了徐州特产蜜三刀和陕西特色石子馍,两样点心摆在一起,出奇地和谐。

“今天咱们敞开了说,”王建业环视众人,“有什么矛盾、建议,都摊到桌面上来。”

沉默片刻后,刘小娟第一个开口:“王总,我们不是不想好好干。

但徐领班老嫌我们话多,可客人就爱听我们唠两句啊!上次那个bj来的游客还说,就喜欢听我介绍陕西的风土人情呢!”

徐丽立刻反驳:“但服务要有标准!总店要求报菜名必须一口清,撤盘不能超过三分钟……”

“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

王建业打断她,“在徐州,客人可能更看重效率;但在陕西,大家更看重那种热乎劲儿。”

他拿起一块蜜三刀和一块石子馍:“就像这两样点心,一个绵软甜腻,一个酥脆咸香,分开吃各有风味,合在一起也别有滋味。”

茶社老板老周听得入神,忍不住插话:“这位老板说得在理。

我们陕西人待客,讲究的就是个嫽咋咧(好极了)的热闹劲儿!”

座谈会开了整整三个小时。

渐渐地,徐州员工开始理解本地员工的做法,本地员工也愿意学习一些标准化的服务流程。

王建业让人拿来纸笔,现场起草了一份《西安分店服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