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贰郎 作品

第78章 研发瓶颈?不存在的。

对于锂电池来说,高温就意味着威胁,就是安全隐患。

对于手机来讲,因为内部空间设计的太过紧凑,因而并没有太好的法子降温,就算是液冷散热系统也是有承载的极限的,熊猫闪充的充电功率就是105w左右。

相当于手机来说,预留给电动汽车的的散热空间是非常充裕的。

导气式风冷技术、液冷散热技术都可以叠加在电池包上,以为预留的空间可以足够大。

大王老感叹:这小强子脑子就是灵活,单独解决“电热流效应”很困难,但可以通过一揽子散热系统来解决。

电池包技术更新迭代、液冷散热的+导气式风冷技术、快充芯片管理....一条龙的降温散热系统,让电池包可以实现大电压、强电流的输入。

理论上25分钟就可以充满电池包电量的80%,乖乖!

难怪敢在魔都建厂跟特斯拉电车硬钢,还是有软、硬实力的。

只是可惜,现阶段的条件常温超导材料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畅想一下若是常温超导材料面世,燃油汽车彻底沦为古董车也不是不可能,起码在城市/县城的各个大街小巷上就很难看到燃油车的身影了。

要知道炎国的国民大多数情况下,生活的活动半径不会超过50公里,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续航足够,充电还快,那么对于燃油汽车就是碾压。

不过,现在25分钟的充电速率达到电池包电量的80%也是相当的可以了,可以作为过渡。

时间的推移、技术的更新迭代下,充电速率会越来愈快。

燃油车的加油时间通常为5分钟。

这一时间包括了进站、加油和付款的全部流程。

加油作为历史悠久的补给方式,其便捷性和熟悉感让许多车主倍感安心,不被冗长的等待时间拖慢步伐。

加油的效率使车主在加油时能够快速返回路上,特别是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或城市的加油站,加油的便捷性和熟悉感让许多车主倍感安心。

此外,加油的时间成本相对较低,通常在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这使得加油在时间赛跑中占据优势。

除了时间成本低,加油还有其他的优点。首先,加油站的普及程度高,几乎在每个城市和主要道路上都能找到加油站,这为车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加油的过程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操作步骤,车主只需将车辆开进加油站,选择合适的油枪即可开始加油。

但可以预见的是,新能源电动汽车将会逐渐蚕食掉燃油车的市场,尤其是在炎国。

一旦龙猫工业、石锤工业、华魅工业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上市。

25分钟的的充电速率达到电池包电量的80%,依旧不如燃油车,但这个差距已经拉近了很大一截。

要知道,之前炎国也是搞过一轮电动汽车的,但充电只能做到家用电的220v,一般充满电需要8-10个小时,充满一次电需要15度,最多可以续航300公里、电池可以质保8年。

以前的电车根本谈不上是新能源,跟燃油车的差距太过明显。

将以前的电车买回家,除了像是电动玩具外,还是一个难以伺候的大爷。

除了能够县、乡镇还有一定的市场,但在城市那是根本卖不动。

因为城市圈的生活节奏快,充满电需要8-10个小时?还只能续航300公里?冬季续航能力还减半?可以说是人见人烦。

当然电动汽车也不是一无是处。

像龙猫工业这样解决了快充技术、安全隐患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还是很受市民的待见的。

抛开停车费和保险不谈,我们以每年1万公里来计算,对比下燃油车跟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消费成本。

以燃油车1.5l-1.8l排量为例:百公里油耗7l,一年1万公里需要700升,按照油价7元计算,行驶1万公里需要7000多元,大保小保加起来需要1500元左右,加起来不到9000元。

再以龙猫工业新能源车为例:充满电需要15度,15度电可以跑300公里,一万公里需要500度电,按照家用电5毛计算,500度电仅仅需要250元。

从这一点来看,两类车同样行驶1万公里,新能源车所花的费用远比燃油车少得多。

根据数据材料描述:新能源车电池能质保8年之久,8年下来新能源车所花的电费还不超过2000元,换一块电池需要5-6万,加到一起所花的费用也不到7万,而且换一块电池至少还能跑8年多。

燃油车开8年下来所花的费用不到7万,以一辆10万元的轿车为例:10年保值率计算,1-3年折旧15%,4-6年折旧10%,7-10年折旧5%,也就是说8年后燃油车还能卖4万多元,再买一辆10万的车需要6万元,也能跑8年多。

经过对此,就不难发现,现阶段新能源车除了续航里程上、加油充电的便捷上,不如燃油车以外,从消费成本出发的话

,还真是比燃油车要省钱。

大老王仔细翻阅了高强提供的资料,看完后感叹,这强子兴师动众的大搞、特搞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小联盟,还真不是脑子一热,准备的很充沛。

从锂电池电池包到充电桩、从造型设计到电机电控...每一项都达到了世界水准,甚至个别技术还是全球领航的存在。

由高强设计的充电桩,理论的充电功率可以达到150-350kw,这简直是难以想象。

国际市场上的标准充电桩实际充电功率是在5-30kw。

而高强设计的家用充电桩的快充功率就达到20kw-60kw。

因为熊猫科技设计的电池包是能完美支持大功率充电的。

大功率充电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一点都不易。

它的实现需要在基础技术的实际应用上,进一步的更新技术完成迭代。

例如:在直流快充技术的基础上做出了极大的延伸、拓展。

《溪流稳压技术》、《聚合电流技术》、《智芯控温充电技术》....为了能实现大功率充电,一口气研发了足足43项专利技术。

大老王点评了一句:“看来在电池能源领域、快冲领域,熊猫科技掌握的技术不但成熟,还自成一套理论体系。难怪,这么有底气!”

其实也是有征兆的,之前全球哪有一例能快充的手机,大家都还忍受着12w-20w的充电功率,大家那时也都习惯了睡前充电的习惯,因为低功率充电的速度很慢通常是需要3-5个小时才能充满电。

但在2013年,熊猫科技在蝶恋手机上市时,就展示了熊猫闪充70w的独家快充技术。

改良后的液冷散热技术应用在蝶恋手机上,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当时蝶恋手机展示的几个黑科技可谓是技惊四方。

从70w快充到150-350kw的快充,这研发团队的效率也是强到没朋友!

难道,就没有所谓的研发瓶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