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忽然提起了倭国的事情。
叶煊也并未感到意外,朱元璋也能看清楚宝钞存在的弊端,或者说如果有充足的白银,谁会用宝钞?
而且当初选择摊丁入亩、一条鞭法这两种土地兼并方法其中一道时,应用于现在大明朝时期,一条鞭法比摊丁入亩更加合适的条件是需要充足的白银储备;朱元璋既然选择了一条鞭法,那么也就是说他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决定从倭国获取白银了。
叶煊正在思索组织语言,朱元璋随即就问道:“你先给咱讲讲勘合贸易吧。”
“给咱好好讲讲,讲明白了,咱知道你心中很想攻打倭国,甚至把他吞并了,你不能因为心中有这种念头,就给咱讲勘合贸易的各种坏处,让咱放弃此法。”
“尽可能的,大明朝不对周边王朝动武。”
叶煊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对周边国家动武的话,危险系数太高,很有可能导致国家陷入动荡,但在他看来,明朝这个时期对倭国动手,成功率是最高的。
因为朱元璋还在,这位乾纲独断的帝王能操纵整个帝国的军事、政治、经济,这相当于把整个大明的力量扭成了一股绳子,倭国属于多岛屿国家,攻打极其困难,也唯有这个时期才有希望攻克。
再者说了,倭国攻打下来对于大明朝来说,确实有着无法想象的好处。
心中思索间,叶煊见朱元璋并不想动武,那他就给朱元璋讲讲勘合贸易,实际上就算朱元璋动用了勘合贸易,他也有办法借助这种贸易方式,衍生出另外一种覆灭倭国的贸易方法。
倭国,怎么也是要灭的,不提后世的诸多事情,明朝嘉靖万历时期,几十个倭国海盗武士就能纵横抢掠大明朝数个布政司,能杀死几千人,这危害性太大太大了。
“勘合贸易,指的就是一种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制度,主要用于管理海外诸国与明朝的贸易往来,其核心是[勘合符]。”
“堪合符?”朱元璋疑惑。
“堪合符,就是特制的文书凭证,通过发放和核验勘合符,确保贸易的官方垄断与合法性。”
“朝廷上这所谓的符契一分为二,一半交予朝贡国,也就是倭国,另一半留存大明;双方贸易时需勘合符匹配,方可准入港口。”
“这样就能防止私商走私,确保贸易权掌握在大明与倭国官方手中。”
“若是顺利的话,那么我大明和倭国的贸易就可以开始了,倭国以[朝贡]名义派遣使团,携带勘合符、贡品,譬如日本刀、硫磺至朝廷。”
“这个时候,我大明按照贡品价值回赐丝绸、瓷器、铜钱等,并允许使团在指定市舶司进行有限民间交易。”
“同时设立交易时间、地点、商品种类均受严格管控,违者以走私论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倭国逐渐的习惯性我大明朝的各种丝绸、瓷器、铜钱等,我大明朝这个时候就可以选择,让倭国进贡白银,拒绝收受日本的硫磺等物品,这样的话渐渐的倭国每年都需向我大明朝进贡诸多白银,以此大明才能从倭国源源不断的获取白银。”
叶煊把勘合贸易的大致流程说了一番,朱元璋闻言点了点头,听起来确实是个不错的法子,他对于勘合贸易表示很满意。
“嗯嗯,咱听起来挺不错的,就这么办吧。”
“标儿,倭国那边的情况调查的怎么样了,咱准备派遣使者到倭国,谈谈勘合贸易的事情。”
朱元璋询问身旁的朱标,此事早在叶煊前段时间言称倭国境内有着高达一亿六千万两白银之时,他就命令朱标曲调查了,同时也询问是否倭国有着《日本书记》这本书。
朱标负责此事,闻言思索片刻,匆匆离开宫内,叶煊和朱元璋两人就这么在这里等待,而等待的期间朱元璋也没有再说其他的话。
叶煊明白,朱元璋已经决定彻底放弃,攻打倭国了。
勘合贸易,确实对朱元璋的性格而言,更适合一些,朱元璋打心底里就不想动武。
不过,叶煊基本上已经确定了,等朱元璋了解清楚当今倭国境内的情况,是会选择动武的,因为现在攻打日本可谓是天赐良机,各方面全部具备,就差朱元璋点头同意了。
他当初制定这国策的时候,提出灭国绝裔,可不仅仅是对倭国人仇恨那么简单,毕竟不可能因为某些事情,就浪费大明朝的国力发动这般战争,而是这个时期,确实适合攻打倭国。
很快朱标就回来了,他拿着一份文书,这是下属调查获得的倭国境内报告。
朱元璋打开查看,随即脸色就顿了顿,然后他放下文书,打量着叶煊道:“好你个叶煊!”
“又算计咱?”
“真不把咱当皇帝了。”
朱元璋这番话的时候,脸色愠怒,叶煊能感觉到朱元璋并没有生气,这里他确实是耍了个心眼子。
“什么情况?”朱标愣了愣,看了看朱元璋和叶煊,这时朱元璋把文书丢给了朱标,朱标随即查看,良久后不禁笑道,“父皇,这哪里是
叶煊算计了您,叶煊也不可能千里迢迢,就知晓当今倭国境内的情况啊。”
“完全是误打误撞罢了。”
这文书上内将倭国境内的情况写得清清楚楚,此时的倭国正在进行南北朝内战。
此次倭国境内的内战,可不是一年两年了,若要算下来的话,至少元朝中后期,倭国境内就出现两个王朝,两朝对峙导致政权分裂。
南朝以吉野为据点,拥戴后醍醐天皇及其子孙,主张恢复天皇亲政,支持者为旧贵族、部分武士。
北朝以京都为据点,由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府控制,拥立光明天皇为傀儡,实际权力掌握在足利氏手中。
这场倭国境内的南北朝内战,形成一种持久拉锯形式,双方在近畿、九州、关东等地反复争夺,又有各种地方势力诞生,譬如大内氏、山名氏借机扩张势力,形成“半独立”状态。
现在的倭国可谓是乱成了一锅粥。
武士集团依赖骑兵冲锋与城堡防御,形成一个又一个力量,又有宗教力量介入,比如[比叡山延历寺]组建僧兵参战,并控制矿山、庄园以自保。
经过这数十年的拉锯战,倭国境内农田荒废,商业受阻,京都等城市因战火衰退,大量农民流亡为‘恶党’。
恶党,也就是武装流民。
这其中,就有一部分恶党武装流民,成为了海盗,前往各个国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现在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如果有外敌入侵的话,倭国根本无法反抗,因为经过这长达数十年的内战,以及各方割据力量的诞生、宗教力量的侵入,他们已经无法凝聚在一起了,所以这个时候大明若是主动进攻的话,倭国必败!
败的一塌糊涂,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力量!
一直到了洪武后期,也就是朱元璋快要不行的那几年,倭国的南北朝才重新合并,并于建文三年向大明朝称臣,这个时期倭国已经统一了,有了一定力量,不是那么好攻打的了。
再往后,统一王朝迎来兴盛的一段时间,则就更加难以攻打了。
这也是为何叶煊认为,唯有这个时期才是最容易拿下倭国的原因!
“内战,分裂...”朱元璋心中若有所思,忽然道:“但是,咱大明朝毕竟没有理由攻打倭国...”
老朱这话暗示的太明显了,不就是让自己想出来一个合适的理由吗?亦或者可以说是个借口,毕竟中原天朝上国,若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对周遭国家发动战争,那么其他小国会怎么想?
叶煊明白朱元璋的意思,立刻露出严肃之色,道:“陛下此言差矣,我大明朝岂是攻打倭国?而是收服失地!”
“倭国自古以来就是我华夏领土,如今却流失于贼寇之手,陛下若是能收复,乃旷古之功德。”
“自古以来是华夏领土?这个理由确实不错,但...”朱元璋心中思索良久,说道:“有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一切?”
“起码,要让周遭其他国家认同啊,不然...”
朱元璋这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叶煊早已经准备妥当了,他缓声道:
“《汉书·地理志》曾首次提到‘倭人’,称其分为百余国,定期向汉朝朝贡,为我汉朝属地。”
“《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光武赐以印绶’,汉朝授予倭国‘汉倭奴国王”金印,此也能证明倭国是我华夏的属地。”
“《隋书·倭国传》记载倭王致隋炀帝的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显示日本自视为与华夏乃自上而下的政权。”
这里,叶煊并没有提及徐福的事情,实际上有本古籍名为《义楚六帖》,其中明确称徐福到达日本,当地人自称‘徐福子孙’,至于为何不提这个?此番进攻倭国是要奔着灭国绝裔去的,若是提及其可能是古人子嗣,这还怎么杀?
“等等,叶煊,我记得《东夷传》中,好像记载的是,倭国与汉朝平等...”朱标读了很多书,此时立刻发觉到,叶煊所说的这些事情确实都是史书中记载的,但叶煊却故意更改了某处。
闻言,叶煊笑了笑道:“史书本就是人写的,谁也不能保证身处于当时这个时期的古人,是否是因为某种原因,而擅自修改了史书。”
这番话,让朱元璋都眼皮子狂跳,好你个叶煊,明明是你在篡改史书,但你却怀疑起古人篡改史书了,这是真的耍无赖啊。
不过他喜欢,不然的话他用什么理由和借口,名正言顺的攻打倭国?
这个时候,朱标还想说什么,却被朱元璋狠狠的瞪了一眼,只听的朱元璋很是不高兴的道:“你要是话多,去陪陪朱允炆、朱允熥他们两个,咱怎么这么不愿意听你说话呢?”
朱标哑巴了,开始默不作声起来。
“既然已经决定攻打倭国了,那么势必要进行海战,你觉得大明朝的海战,能否跨越这大海,到达倭国,并顺利攻下?”
长途跋涉,最为要命,更
何况这是跨过大海到达倭国本土作战了,打了这么多年仗的朱元璋深谙兵法,总觉得失败的可能性太大了。
而且,攻打倭国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海风、潮汐、倭国本土的环境,着陆点、补给等等,可谓是很麻烦。
“绝对能。”叶煊给出肯定道,然后继续说着:“臣制定的九大国策中,其中有新型火药、大炮的制造方法,同时也有威力更加强大的火药制造方法,臣也知道该如何将这些火器使用在我大明朝的战船上。”
“以新型火器攻打倭国,仅仅是炮鸣声就足够震慑那群岛民了,攻打下来自然易如反掌。”
在叶煊看来,攻打倭国真的不是什么难题,只要火器能研究好,那保准是随便打,至于跨海作战的其他问题,比如补给、船只行驶、军士调动等问题,那就不是他考虑的了,大明朝这么多能征善战的武将呢,他只需要负责提出这项国策,然后将新型火器打造完成就好了。
“新型火器?”朱元璋双眼不禁亮了亮,他是一个非常重视火器的人,早些年征讨天下的时候,他已经见识到了强大的火器所带来的恐怖威慑力。
那东西,太猛了。
“看来,咱之前的想法是错了,你给咱的那些考题,咱应该都看看的,如果全部动用,未必会导致社稷不稳,步伐太快。”朱元璋原本是下令把叶煊提出的这些考题全部封存,因为大明王朝刚刚建立不久,不该进行太多改革,但现在看来,其中还有新型火器的制造方法?
“陛下...还是等等再看吧,等一条鞭法推行的差不多了,再看也不迟。”叶煊想了想道,其中确实有的国策,不需动太大干戈,但有的可就不一定了。
比如,藩王政策。
这对于朱元璋可谓是一条要命的政策,他是万万不会同意的,而且一旦使用解决藩王的问题,那么势必会得罪大量的藩王,又会引来各种滔天麻烦。
还是先别看了,现在等着把一条鞭法在三个县之内成功推行,然后朱元璋也把科举无比案、西平侯沐英药毒案中参与的官员杀个干净,再进行其他大事吧。
他目前压力还是有的,今日虽然大理寺内他胜利了,可也正式走向了大族们的对立面,与整个食肉阶级的碰撞,他能压力不大吗?说不定什么时候,又出现大问题,纠缠到某件事情当中了。
不过,叶煊也渐渐的熟悉了这种官场生活了,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与人斗,其乐无穷,屹立在金字塔尖上,面对这些一个时代中的最为杰出者,和他们斗智斗勇,确实是种很特殊的感觉。
可能很多高官心中就是这么想的。
不过嘛,自己有着一个天然性的优势,那就是现在老朱向着自己,有着这个优势,他倒是不用担心皇权方面想要杀死他了。
“那咱就暂且不看了。”朱元璋眸光闪了闪,看来叶煊的国策中还有了不得的东西啊,他并非是个急性格的人,等等也无伤大雅。
“我大明朝目前的火药配方,主要由硝石、硫磺、木炭组成,火铳内部填满火药后,使得火铳射程约100-150步,碗口铳这种小型火炮射程约300步。”
“这种火药的穿甲能力,足以达到可击穿元代札甲,但威力在臣看来,还是太弱了。”
元代札甲,是用铁片制造而成的,具体有多厚呢?三毫米铁片,也就是盔甲外面有着一层铁片而已。
别小看这仅仅三毫米的铁片,在冷兵器时代防御力已经足够了。
而鸟铳能做到击穿札甲,就已经是这个时代火药威能的巅峰了。
“能击穿札甲还弱?”朱元璋愣了愣,他有些无法想象,威力更强的火药有多猛,心中没有这种概念。
“弱,很弱。”叶煊加重语气道,然后又言之:“臣准备,使用淋硝法,将硝土溶于热水,过滤后结晶,使得其纯度提升。”
“然后再将硫磺精炼,使用蒸馏法,将粗硫磺加热至气化,冷凝后去除砷、铁杂质,使得其纯度提升到一个堪称圆满的层次。”
堪称圆满,其实就是纯度达98%,不过百分比这个时代并未出现,给朱元璋解释不清楚。
“到了这个层次,新型火药已经能做到炸碎铁器的地步了。”
叶煊解释着,朱元璋这位帝王确实被震撼到了,因为在他的印象中,火药确实强大,可能做到击穿盔甲已经很不错了,能炸碎铁器,那得恐怖到什么地步?
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扔到里面,岂不是当场就被炸碎了?
“好,好,好。”
“等你研究出来这新型火药,咱就用它来惩治那些贪官!”
“到时候,就用大炮轰他们,弄一个[炮刑]。”朱元璋思索道。
叶煊心中有些无语,他没有接这个话,而是继续道:“其实,到了这种威能,还没有结束,这仅仅是对于鸟铳而言的。”
“若是二次提纯硝石、硫磺,甚至三次提纯,同时再将火药粉末碾压成颗粒状,那么会使得火药的威能再度提升。”
“
采用铁模铸炮,也就是铸造厚壁铁质爆破筒,可承受更高膛压,在这种情况下,火袍发射,足以平底炸碎古楼,纵然银铁之屋,也会被彻底炸的粉碎。”
简单的说,就是用银和铁打造的坚不可摧的房屋,面对这种威能的火炮,也能被炸成碎片。
朱元璋越听,眼神越亮,他知道一旦大明朝使用这新型火药,以及新型大炮的话,那么攻打倭国将更加轻松了,甚至不用消耗太多的兵卒。
“咱立刻下一道旨,任命你兼任军器局大使,兵仗局大使,由你负责制造新型火药、制造火器。”
又是两道任命。
叶煊发现,不知不觉,自己现在已经同时兼任不少官职了,东宫右春坊、通文殿大使、军器局大使、兵仗局大使...
嗯,也不算多,才四个,并且都是小官。
但虽然看起来仅仅才四个,但却也能卷动起一些政治能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宫、通文殿、军器局、兵仗局的很多官吏,也会渐渐以他为首,直至成为他党羽中的一员,有的时候很多重官并没有结党的想法,可手底下的人却在推动着他结党,这是无法杜绝的事情。
叶煊倒是没有什么其余想法,这对于自己来说是好事了,相当于他自身的势力在稳步提升着,牵涉多个方面,越发壮大,这对于自己面对各方大族,是有一定好处的。
“对了,陛下既然对火药火器之事很满意,那大明宝钞...”叶煊想起了此事,新型大明宝钞他已经制造出来不少了,可朱元璋就是不同意他提出任何关于宝钞的修改政策,也不看新型宝钞到底长什么样子,叶煊准备趁着这个时期问一下,可却被朱元璋瞪了一眼,“大明宝钞怎么了?你告诉咱怎么了?”
“赶紧去军器局那边,给咱把新型火药研究出来,另外你也准备准备,十天后乖孙的册封大典上,你也要露面的。”
“还有一件事情。”
似乎是想到了什么,朱元璋叹了口气,但还是提了出来,“周王朱橚[su]听说了你的事情,得知你能治好了咱乖孙的病,对你很感兴趣。”
“他这次来,准备想向你学习医病治人方面的事情。”
说到这里,朱元璋忽然凝视着叶煊,那目光中带着一丝无奈道:“到时候,他向你求教的过程中,看看你能否帮助咱改变改变他的想法。”
“这个不肖子孙,不好好学习如何当一位合格的藩王,反而整天琢磨医道,当真是气死咱了。”
“叶煊,这也算是咱这个皇帝为了不孝之子,麻烦你的一件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