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竹难书 作品

第41章 巨型贪污腐败集团

朱元璋的性格本来就狠厉,再加上明朝当今的政治环境,以及朝廷想要收回权力的情况,导致朱元璋更倾向于杀死官员,以此空出来多余的官职名额,因此想要从老朱手里救下官员,是很困难很困难的事情。首发免费看书搜:看书屋

只能取巧了。

叶煊心中思索着,不多时就已经进入了皇宫之内,他并未立刻去见朱元璋,此时他并未想好用什么理由请求朱元璋放过范敏和滕毅两人,至于太子朱标那里,朱标虽然很好说话,但估计这件事情他也是办不成的。

来到春和宫,叶煊看了一下皇长孙朱雄英的恢复情况,发现朱雄英的状态越发好了,根据他的估计,七日内朱雄英就应该能彻底恢复了。

此时,皇长孙朱雄英已经醒了过来,正好奇的打量着窗外的他叶煊。

“你,就是叶煊吗?”颇为稚嫩的声音传出,不过已经有了变声的迹象了,只不过是因为身体虚弱的原因,朱雄英的声音显得弱弱的。

闻言,叶煊立刻回应道:“臣就是叶煊。”

“谢谢你救了我,不然我就要死了...”朱雄英喃喃道,他年纪还小,但已经有了感激之心,同时他看着叶煊的样子似乎并没有比他大太多,有种大哥哥照顾自己的感觉。

“这是臣应该做的。”

叶煊能看出来,朱雄英这个时候还未经过系统性的皇子教育,历史上并未记载朱雄英的老师是谁,不过他倒是听说了一件事,那就是朱元璋准备让戴良这个人教导朱雄英。

戴良。

这倒是个很奇葩的人物。

若是说其拥有的才学,那么哪怕是宋濂、刘基等人,都无法与其相比,至于能力嘛...这个就不清楚了,因为戴良很少出手过,内政方面、计谋方面、国策方面,戴良都没有拿出过有用的成绩,仅仅是因为其的博学多才,加上朱元璋的格外看重,才铸就了他的名气。

同时,他记得很清楚,历史上的戴良大约就是明年死的。

[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戴良至京师,欲与之官,戴良托病固辞。

致因忤逆太祖意入狱。

待罪之日,作书告别亲旧,仍以忠孝大节为语。

次年,自裁而逝,卒于狱中。]

这是个宁可自裁而死,也不愿意臣服朱元璋的人,说他奇怪就奇怪于这一点,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识时务者为俊杰,可偏偏这个戴良从来不识时务,元朝末年群雄并起,朱元璋还未成气候时,他来到朱元璋这边,而随着朱元璋渐渐强大了,他却突然要去投靠更加弱小的张士诚。

这个时候,元朝朝廷力量依旧很是浑厚。

戴良谁也没有选择,选择最弱小的张士诚,然而更加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投奔张士诚之后,随着元朝镇压各地起义军,渐渐的越发弱小,已经彻底不成气候的时候,戴良居然又选择去投靠元朝朝廷。

甚至不惜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的跨过大江大河,要去陕甘等地。

了解戴良的人生后,叶煊甚至觉得这个人脑子有问题,哪一方弱小,他就选择投靠谁,反而强大的一方摆出足够的诚意邀请他,他却拒绝了。

而朱元璋在对待戴良这件事情上,也一反常态,即使戴良背弃他而去,又是投靠张士诚、又是投靠元朝朝廷,朱元璋依旧不计前嫌,时常感叹戴良的才能,甚至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终于从深山老林中,将戴良寻找了出来。

此时天下已经是大明朝的了,戴良就算性格再倔强,也该选择臣服老朱了吧?以朱元璋对他的看重,在朝廷位列一品大臣都是可能的事情,既能获得天大的权力又能福泽子孙后辈,可戴良依旧拒绝了。

宁死不屈!

“也不知道,此人究竟能力如何,可惜了...”让叶煊可惜的是,历史上的戴良性格倔强死板,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不愿意投奔朱元璋,未能显现出他的才能,明朝建立后依旧不臣服,最终自杀于监狱内。

不过,既然当今天下的士子们、文人们如此敬仰戴良,老朱又如此看重,想必能力必然不凡,若是真的能让其教导皇长孙朱雄英,倒是一件好事。

“听说是有臣子建议,让李善长亲自进入昭狱内,请戴良出来...”关于朝会上发生的事情,叶煊是有消息来源的,毛骧将很多消息告诉了他,言称这是太子朱标授意的。

他倒是也并没有多想此事,本来觉得若是自己有机会担任朱雄英的师傅的话就好了,这样自己的第三块护身符也就出现了。

如此才可保证自己在洪武朝活下去,可惜,可惜了。

隔着窗外,叶煊又和朱雄英说了些话,照顾小孩子该说什么,叶煊自然也懂得,不久后他就离开了,准备前往宝钞提举司一趟。

周斌眼下正在宝钞提举司,负责制造新型钞票之事,大明宝钞存在着很多问题,而其中防伪问题尤为重要,需要尽快制造好新型宝钞。

叶煊离开春和宫,向着宝钞提举司而去,不多时,他忽然

见到一人步伐匆匆的向着宫内赶,看那脸色尽是焦急与惶恐。

这不是,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么?

“毛指挥使。”

隔着老远,叶煊停下脚步,拱了拱手。

“叶春坊。”毛骧脸色一正,很快还礼,他看着叶煊的眼神中充满着唏嘘,果然和他所想的一样啊,叶煊献出的这些国策势必会让陛下看重,而叶煊也将因此步入朝廷,甚至未来成为他都要仰望的存在,幸好当初他利用自己那小小的权力,令锦衣卫和昭狱内的人关照了叶煊的父母。

“指挥使如此急迫向宫内赶去,莫非是已经准备开始抓捕那些作弊的文官大族士子了?”

叶煊询问道。

“并不是此事。”见叶煊询问,毛骧摇了摇头,他想了想,总之这件事情很快也会传遍整个朝堂乃至整个天下,这个时候让叶煊知晓也并非不可,陛下想来也不会怪罪他。

于是他凑到叶煊身旁,小声道:“你不知道,方才昭狱内,戴良自裁了。”

“这两日韩国公李善长每日都会到昭狱内一趟,劝戴良入仕,成为皇长孙的老师。”

叶煊脸色微顿,刚才和朱雄英交谈的过程中,他还心中琢磨着戴良的事情呢,没想到戴良提前自裁了?

发生了什么,这是怎么一回事?

正常历史上,戴良是洪武十六年自裁于昭狱内的,为何提前了,与韩国公李善长有关么?

叶煊的神色被毛骧注意到了,毛骧继续小声道:“本来这戴良好好的,在昭狱内并未受到任何刑法,狱卒们对其也很关照,知道陛下看重他。”

“正常来说,戴良是绝对不会有自裁念头的。”

“可就是这两日,随着韩国公李善长进入昭狱内劝说戴良,这导致戴良的情绪发生变化,进而自裁而死。”

“我猜测,戴良的死和李善长有着很大的关系,很有可能是李善长担忧戴良入仕,影响了他的地位;亦或者是因为曾经组成浙东系文官集体的几位骨干,是以这戴良为首的;李善长虽然从未和浙东系发生过任何冲突,但李善长天生就是淮西派的领袖,双方自然有着矛盾。”

“再加上今日,章存道告发李善长曾经做出害死刘基的事情,这导致李善长心中怨恨,又惧怕戴良入仕增加浙东系的力量,因此可能对戴良说了什么话,逼死了戴良!”

毛骧一脸认真的道,说的有鼻子有眼的,仿佛他亲眼所见这发生的一切般。

“哼哼,叶春坊,怎么样?我这假设法并没有错吧?”

叶煊听完,心中思绪涌动,“这个假设确实挺合理的。”

“嗯,那我先去乾清宫了,这件事情需要尽快禀告给陛下,陛下对于戴良很是看重,眼下戴良不知为何自裁而死,估计又会引发出很多事情来。”

毛骧不再多言,迅速离开。

叶煊站在原地良久没有动。

李善长会害死戴良吗?

很大的概率是不可能的...甚至叶煊认为,刘基的死或许和李善长都不会有任何关系,刘基应该就是因病去世的,不然的话原本历史上朱元璋诛杀胡惟庸、李善长的事情,为何没有把刘基的死因定成案件,安排在两人的身上?

奸臣身上的罪名越多、越重,才能证明皇帝的做法正确,慧眼识人。

叶煊认为戴良的死因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其很大概率不是李善长害死的,反而他认为,是有心之人制造了这一切,诬陷到了李善长身上。

现在戴良死了。

那么百官和皇帝,都会认为是李善长出的手,因为这两日只有李善长进入到昭狱内了,再加上各种利害恩怨原因,李善长说了些话,逼死了戴良,显得太顺理成章了。

可若是有心之人所做的这一切,目的就是为了让百官和皇帝这么认为的呢?这样李善长的罪名坐实,非死不可。

“有股很强大的力量,隐隐在对韩国公李善长出手啊。”

“还有自从科举会试第一场结束后,极短的时间内偌大京城就出现了士子哗变、民舆沸腾的景象,这背后也有着人为推动的因素,那么又有一股力量,想让范敏、滕毅两人也死。”

“或许这两股力量,就是同一批人而已。”

叶煊思索良久,觉得他缺少了很多关键性的信息,这件事情和他倒是没有关系,可他已经决定救范敏、滕毅两人了,自然要了解了解。

毛骧现在去乾清宫了,只能问问蒋瓛了。

他已经数日没有见到蒋瓛了,不过他却知道蒋瓛始终隐藏在暗中跟在自己的身边,默默的保护着自己,先到宝钞提举司一趟,然后让锦衣卫去喊蒋瓛出来,了解了解情况。

叶煊心中不知为何,有种危机感,总感觉这股力量冥冥中准备杀死李善长,杀死范敏滕毅二人,也和自己有着关系。

宝钞提举司这种地方,自然不可能建在宫内,而是在应天府南京城的东南区域,这里临近户部衙门,便于财政协调。

整个宝钞提举司,有着

诸多部门,占地约三十亩左右,设立纸坊、墨坊、雕版房、印造厅、库房等,四周高墙围护,戒备森严。

走入宝钞提举司,叶煊感受到了忙碌的气氛,这里的每个人脸上都充斥着焦急,并且带着浓烈的疲倦,无时无刻不在行动着,印刷着大明宝钞。

能看出来,朱元璋这段时间又下令,大量制造宝钞了。

黄河水患的事情,叶煊也听说了,但凡民间发生灾祸,朝廷方面都不可能坐视不顾,需要拿出大量的粮食金银赈济灾民,粮食方面大明朝已经储备了不少,可金银方面确实稀缺。

遇到这种情况,朱元璋选择的从来都是印钞。

实际上,可不仅仅是朱元璋这般疯狂印钞,原本的历史中,朱棣同样也是一位印钞狂魔,永乐朝时期,财政陷入危机,朱棣为了填补财政赤字,无准备金滥印宝钞,至成化年间,一贯钞仅值铜钱一文。

到了弘治年间,宝钞名存实亡,正德三年正式废止,宝钞提举司并入户部宝钞局,仅存虚名。

宝钞虽说废除了,可对民间的危害却是无法抹去的,这也是明朝未来覆灭的一层原因。

手持皇帝赐下的令牌,叶煊在这小小的宝钞提举司倒是颇受人重视,他提出要见见周斌,立刻有人主动请缨带他前去。

周斌依旧挺着个大肚子,不过比昔日在科举考场中时,显得脸色红润了很多。

看着叶煊来到宝钞提举司,周斌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科举舞弊的事情他自然知晓,同时也听说了这两日陛下震怒,决定严查此案,又下令将范敏、滕毅两人关押入昭狱内,至于其他八位同考官和剩下负责各项事务的小考官们,估计也不会落得什么好下场的。

原本他应该是在家中等待伏诛的,他在官场中就是一个小人物,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出身虽然是富户,可在官员家族面前就是虫子而已,面对这种案子他可以说必死无疑。

是叶煊认为他善于财政,提议让他参与到新型大明宝钞的制造工作中,他这才得以脱身于科举舞弊案中。

最后能不能活下来,他不确定。

但起码现在,他活得好好的。

“新型防伪宝钞制造的如何了?”叶煊打量着周斌,见其脸色复杂,估计心中在想什么吧,叶煊并不关心周斌心中的想法,和他并无太大关系,只要宝钞能打造明白就可以了。

“已经打造完成了,还请叶誊录过目。”

叶煊闻言笑了笑,看来自己成为右春坊的消息并未传出去,至少不会人尽皆知。

接过新型大明宝钞,叶煊感到触手生温。

这是一张一尺见方的桑蚕合纸,正面朱砂御容赫然入目——朱元璋头戴翼善冠,双目如炬,龙袍上的十二章纹以金粉勾勒,指触间有凹凸质感。

叶煊缓缓举起,让太阳光照耀在宝钞之上,能清晰的看到图案中袍角云纹部位暗藏玄机,每朵云头皆由“大明通行”四字连环嵌套,非目力极佳者不可辨。

翻至背面,靛青缠枝莲蔓盘绕成框,墨色深沉如夜。

背面迎着日光,有着五个清晰的大字:“伪造者族诛”。

“嗯,很不错。”叶煊观察了许多,又很细心的摸了摸,确认这是自己想象中的新型防伪大明宝钞的样子,新型宝钞的秩序工序很复杂,材料革新方面采用桑皮纸与蚕丝纤维,又有秘制胶液,油墨工艺以朱砂基底,融合隐色墨汁,又以荧光涂层,可谓是层层堆叠。

更复杂的是雕版与印刷,这种新型的大明宝钞具备着三重套印防伪手段,先是主版雕刻,接着是底纹花版,最后是编号活字,确保当今大明朝,唯独宝钞提举司能够制造出来。

当然,这还远远没有结束,还有着最重要的一环,也就是后期加工。

采用火漆封印与裁切的方式,半干时加盖特制火漆印,印泥掺金银箔屑,冷却后凸起触感明显,再以刀刃锻出波浪暗纹,切边呈锯齿状龙鳞纹,撕毁即无法复原。

这新型宝钞在叶煊看来,除了具有天下任何力量都不可能复刻的防伪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制作成本高。

纸币制作成本高,这并非是坏事,能从源头上,减轻滥造和大量发行,他考虑的更长远些,即使朱元璋愿意听自己的话,严格控制宝钞的发行量,可后世子孙能严格遵守吗?

发行纸制货币钞票,这对于当今大明朝太重要了,关乎着未来数百年的明朝经济,甚至影响着方方面面,所以在最开始,就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以防止任何可能的发生。

两人继续商讨了制造新型防伪大明宝钞每日的最大制造数量、制作成本,又探讨了当今大明朝,适合每年发行多少宝钞,才能导致不会出现货币贬值的情况,叶煊觉得周斌对于财政方面确实有着不俗的能力。

渐渐的,天要黑了。

叶煊也准备回到自己的住处休息了,拯救范敏、滕毅的方法,他倒是暂且有了些许的想法,今夜回去后准备好好研究琢磨一下。

可周斌,却犹豫再

三,拉住了叶煊,他的声音就宛如方才前来宝钞提举司的路上,叶煊碰到的毛骧般,压的很低:“叶誊录,我方才听你言道,你已经成为东宫的右春坊了。”

“嗯,莫非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助?”叶煊看着周斌,已经隐隐猜测到了对方所求何事,至于自己已经成为右春坊的消息,是他主动告诉周斌的,方便周斌来到东宫这边找他,商量宝钞的事情。

“哎,还是江南那边的官员欺凌富户、侵吞粮仓存粮、赈灾物资之事。”周斌言道。

“此事...”叶煊心中思绪涌动,和他想的一样,周斌所求的果然是这件事情。

江南地区当地官吏侵吞粮仓存粮,赈灾物资;每次到了朝廷清点存粮、物资时,就会以种种手段压迫当地富户出钱出粮,将诸多亏空弥补充足,很多富户苦不堪言,甚至不止江南地区有这种情况,全国各地皆有。

这是当初周斌的话。

历史上,明朝时期的官员大族欺凌压榨的可不仅仅是百姓而已,没有权势的富户商贩也是他们豪夺的对象,甚至是重点关注对象,不知道多少个以商贾大户被官员们剥削,最终消失。

周氏,仅是其中之一。

“这件事情,我暂且帮不了你。”

“不过,若你相信我的话,不出三年,朝廷势必会将此事立案,严查诸多官员,以周氏的财富,挺个两三年应该不是问题吧?”

周斌怔了怔,挺三年自然是问题不大。

不过,为何不出三年,朝廷就会立案调查呢?而并非是现在就查此案?

想了想,周斌没有继续询问下去,叶煊也很显然不愿意多谈的样子。

叶煊不在停留在此,向着宫内的方向而去,路上他思索着周斌所提及的事情,其实这件事情在明朝洪武年间,引起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在后世中名气格外的大。

它就是郭桓案!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发生在洪武十八年,属于官吏贪污案件,当世的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后被揭发,以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影响深远而为世人瞩目。

对此,朱元璋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为了追赃又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地主对此怨恨极深,朱元璋为了平息怨气又将审刑官吴庸等人处死。

洪武朝,六部尚书、侍郎更换的极其频繁。

当今的户部尚书是范敏,左侍郎徐恢,右侍郎郭桓。

而到了洪武十八年,户部尚书已经更换为赵勖了,其也是郭桓案主犯之一,至于两位侍郎,明确记载郭桓是当时的户部侍郎,至于另外一位侍郎倒是没有明确出名字,不过能确定的是,不是徐恢,因为徐恢最终获得了善终。

郭桓案,很多人认为是以户部侍郎郭桓为首的[恶性贪官群体]事件,实际上这张利益网已经盘踞在大明朝很久很久了,郭桓并非是主动策划和发起人,甚至在明朝初年就已经开始诞生雏形了。

只是因为这起案件,最开始查的就是郭桓,也是以郭桓为突破口进而迅速查清楚六部以及诸多官员贪污的证据和具体名单的,因此命名为郭桓案。

周斌所在的富户周氏,仅仅是被郭桓贪污集体剥削压榨的一个富户家族之一,郭桓贪污集团庞大到横跨全国十二个布政司,怎可能就仅仅剥削周氏而已。

叶煊现在并不想为周斌出头,因为目前朝堂局势已经很混乱了,若是此时揭发郭桓案,那么自己就真的成众矢之的了,现在他还不确定,暗中的那股力量想要弄死李善长、范敏、滕毅等人,究竟和自己有没有关系,再增加敌人的话,到时候攻击自己的到底是哪一方敌人,估计都分不清了。

“不过,到时若是揭发此案时,倒是可以用周斌这个人作为借口,将此案禀告给陛下;不然的话也无法解释,为何我知晓如此惊天动地的大型贪污集团腐败案...”

时间不久,叶煊回到了自己位于东宫的厢房内,于是他立刻跟门前的锦衣卫说了一声,想请见一下北镇抚使蒋瓛。

约一炷香的时间。

蒋瓛来了。

叶煊倒是也不得不佩服,锦衣卫这暗中跟踪人的能力倒是非比寻常,他这一路来一点没感觉到。

“蒋镇抚使,我想了解一下,这段时间朝堂上发生了哪些大事,以及官员们私下的一些传言,特别是和韩国公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