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闻言都愣住了,这是陛下能想出来的吗?两种制度的优缺点已经林列的如此清晰了,并且列举出了各自的好处,实施的具体方法。免费看书搜索: 阅读地
甚至,还进行了对比。
反观他们提出的建议,从各个方面来说都存在着些许的漏洞...当然,这些漏洞具体是怎么回事嘛,谁都清楚,不就是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么?
原本他们并不认为,朱元璋能很清楚的看清楚这两种制度的对比、优缺点。
因为现在的各种传言中,有说抑制土地兼并方案是李善长提出的,有说是范敏、滕毅两人提出的,也有人说是叶煊提出的,但可以确定不是朱元璋提出的,这两种制度格外复杂、涉及的事情很多,更是百年从未有过之大变革。
正常来说如此制度创造出来,仅仅是优缺点的设想,就需要考虑好一阵子了。
还要进行对比。
其实这两点都不难,最难的是,两种制度对于抑制土地兼并来说,都是绝佳完美的方案,因为弊端太少了,两种完美的方案进行对比,给出充分有力的说辞,证明另外一种制度更好,这就很难了。
这,真的是陛下想出来的吗?
就算陛下看了很多年的书,也未必能力如此强吧,估计少不了其他大臣的帮助,而这么多大臣中最有可能的,也就是...
不少官员将目光投向了李善长。
朱元璋注意到了这些官员的眼神,他心中不禁冷笑,可能这群人想不到吧,提出这些制度,并给他说清楚具体使用方法和对比优缺点的,是叶煊。
一个原本很普通的誊录官。
不过,相比于叶煊,这群百官确实显得平庸了,给出的建议都是什么东西?不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就是愚见,和叶煊根本没法比。
思索间,朱元璋忽然看了一眼位列于下方,此时正心神不宁的韩国公李善长,他语气温和道:“百室,你觉得咱的想法怎么样?”
朱元璋神色和善,语气温和。
这让李善长脸色一怔,他立刻应道:“陛下之想法,实乃最符合当今我大明朝的现状,臣赞同!”
现状李善长也不去想,抑制土地兼并,是否会影响他的利益了。
他现在想的只是活命。
章存道忽然对他发难,其背后代表的浙东力量已经视自己为敌人,他们弄死了胡惟庸,现在连自己也不愿意放过吗?
面对这股力量,身居官场多年的李善长知道,借助开国勋贵和淮西文官力量,能抗衡倒是能抗衡,可最终未必能保住他的命。
这大明朝,只有一座天。
那就是陛下。
这大明朝,只有一人能决定他的生死。
那也是陛下。
所以此时此刻,只需要全部赞同陛下的想法和决策即可,自己牵头支持陛下,陛下自然会感到满意,一旦陛下站在他这边,就算章存道和那浙东文官力量强大又如何?
估计到时候这群人,反而要因今日之事而惨死。
“韩国公支持咱的想法,你们呢?”见韩国公李善长没有丝毫犹豫赞同自己,朱元璋微微一笑,心中很满意,于是问起了下方的大臣们。
大臣们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
有人心中满是冷意。
好你个李善长,合计着真如传言的那般,陛下打击土地兼并,不会动到你的头上,所以你根本不顾及同僚的死活,全面支持陛下的决策是吧?
当真是吃饱了饭,开始砸锅了!
现在很多大臣已经彻底确定,这两种制度九成概率就是韩国公李善长提出来的,不然李善长为何如此支持陛下的决策?
看你李善长能活多久!
刘基之事只是刚刚开始,纵然你李善长是开国国公又如何,一个人能抗衡所有的官僚大族?
心中是这么想的,不过很多大臣脸上倒是没有表现出来,陛下乾纲独断,又拿‘科举舞弊案’和他们做交易,现在韩国公李善长牵头表示赞同,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傻子再去争取权力了。
“臣认为,陛下之策甚是合适!”
“臣也是这般看的。”
“一条鞭法,当能彻底解决我大明朝土地兼并之祸!”
随着官员们陆陆续续的出列开口,抑制土地兼并这件事情,就此彻底敲定,将完全按照叶煊给出的方法建议所进行!
朱元璋颔首,淡声道:“好,那就这样吧。”
“咱这两日,会敲定人手,负责各地推行一条鞭法之事。”
接下来,就是朱元璋安排一条鞭法的工作事宜,以及商议其他事情了。
站于其下侧的太子朱标,始终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不发一言,实际上每日朝堂上,他开口的次数也很少,之所以每日朝会都来到这里,主要是父皇为了让他锻炼自身的能力,以及熟悉朝堂上的政务。
方才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朱标看
在眼里,惊在心中。
他越来越佩服自己的父皇了。
轻轻松松,就将叶煊所制定的政策实行,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又神不知鬼不觉的算计了韩国公李善长一手,让李善长几乎陷入了必死之局面。
更甚者,届时大族官员们恨的是李善长,而不会恨父皇。
李善长恨的是这群官员们,也不会恨父皇,反而还会感激父皇。
这手段太高明了。
过了良久,今日的朝会算是结束了。
也不知为何,这段时间总是会发生很多大事,百官心中惶恐,胡惟庸案、科举舞弊案,现在又有‘刘基死因案’等等,简直人心惶惶啊。
随着朝会结束,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俩,自然也就回到乾清宫处理政务了。
不过,到了中午的时候,宫内传来一道圣谕。
“正主考官礼部尚书滕毅、副主考官户部尚书范敏,隐私舞弊,祸乱朝堂,私自篡改考题,以致士子哗变,舆情沸腾。”
“现今,抓捕两人,押入昭狱!”
这道圣谕犹如飓风般,立刻席卷了整个南京城,并且张贴到了南京城内外的城墙、告示牌上,不明情况的士子们纷纷拍掌叫好,就算是底层百姓看到这则告示,也不禁大笑不止,言称陛下圣明,又查出来了奸佞。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是不清楚这群大官犯罪的根本原因的,大部分人始终相信朝廷的话,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完全是看个热闹,对于他们这群普通人来说,看着高官落马,往往在心中能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
秦淮河东岸,叶氏铁匠铺子,叶煊回到家中,看着镇守在门口的锦衣卫,叶煊不得不感叹太子朱标的细心,刚刚进入家门,他就看到了正坐在院子里,默默打着铁具的父亲叶庸。
日子还要过,虽不清楚叶煊的情况,可一家吃喝来源都要靠手中的工匠手艺,叶庸只能不断的敲砸铁骑挥舞力量,宣泄心中的担忧。
“爹。”
一句话,一个字,让叶庸忽的身体微颤,停下了手头忙碌的工作,这么大的一个汉子了,此时看着门口的叶煊,竟然有些抽噎。
“煊儿,你总算回来了。”
平民百姓心中,最重要的就是吃、喝、住,剩下的就是对于子嗣的挂念和关怀了,看着叶煊平安无事的回来,叶庸的心终于放下了,即使那位锦衣卫官爷说了很多次叶煊无事,可一日见不到叶煊,叶庸始终心情沉重。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相比于叶庸,反而王氏的情绪控制的很好,她听到院落中的声音,缓步走出房门,看着叶煊回来了,露出笑容来道。
实际上,通过王氏的状态和语气,叶煊能联想到这段时间恐怕每个夜晚,娘都在独自默默流泪。
“我没事,一切安好。”
叶煊道,然后拉着父母的手,进入了屋内,房屋中一家三口说了很多很多话,叶煊也讲述了很多很多,有的事情该隐瞒的隐瞒,有的事情也没有藏着。
“煊儿要长久居住在宫内了?一个月能回来一次吗?”王氏不禁问道。
“这自然是没问题,甚至隔三差五我就回来一趟。”叶煊向着王氏许诺,老朱并不是个好说话的主,但还有着朱标在呢。
他能感觉到朱标对自己的态度,那几乎是不费余力的拉拢,真诚以待了,这种小小的要求太子朱标会同意的。
“好,好,好,那就好。”王氏轻轻的拍着叶煊的手,感到欣慰。
没想到,她的儿子,有如此大才。
叶家,出了了不得的人啊。
“煊儿,你说关于大明宝钞的事情,你也参与其中了,还和宝钞提举一起研制新型宝钞。”
“你觉得,以爹的工匠手艺,能不能进入到宝钞提举司,混个职位?”叶庸忽然道。
叶煊愣了愣,他没看出来啊,自己这老爹还挺有野心的,儿子刚刚进入宫廷内当官,当爹的就准备借助儿子的势,也混个官当了。
这不就是明目张胆的安插亲信吗?
即使是自己的爹,放在老朱眼中,也会认为是安插亲信。
不过父亲说的没错,叶家世代工匠家庭,即使对于宝钞不了解,有着种种手艺在,在宝钞提举司混个官来当当,还真不是难事。
可他不能答应。
“父亲,官场很复杂的。”门口有着锦衣卫在,叶煊也不想说太多,只能言尽于此,父亲从小学习锻铁造木这么多年,根本没在官场中历练过,也没有过磨炼心术的地方,进入官场中纯粹是天生的活靶子,要知道他现在的情况并不乐观,他已经感觉到很多不对劲的地方了。
说句难听点的,父亲若是真的进入宝钞提举司了,会成为拖累。
“不过,我倒是有很多的工巧想法,可以交给父亲,父亲若是能制造成功的话,也相当于立下大功了。”
“不过,尽可能的将这些功劳,兑换成金银财物,而非官职。”
自明朝洪武初期,到清朝末期,各种工巧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也增生出许多改变时代的物品。
所谓工巧,包罗万象。
比如滚筒式油印机,就算是工巧的一种,父亲有工匠手艺底子在,还真的能帮他打造出来很多有用的东西。
“嗯,也可以。”叶庸想了想,决定还是听叶煊的话。
聊了良久,已经到了下午了,王氏决定亲自出门去买些肉菜来,一家三口一起吃顿饭,可却被门口的锦衣卫给拦住了,锦衣卫表示他们可以帮助王氏去购买。
叶煊劝阻了王氏亲自动身的想法。
需要考虑很多种可能的发生,十道考题中的第一道就是打击土地兼并的方案,这方案是他提出来的,很多考官都知道,估计早已经流传出去了,哪怕朱元璋用了些许的手段,让很多人误认为是范敏、滕毅制造出来的,但难免也会有人认为和自己有关。
那些人万一对父母动手呢?这种触动所有豪强大族的百年利益之事,足以让他们眼红愤怒,不顾一切的产生杀机。
现如今,起码有锦衣卫在,能保护父母的安全,尽可能的还是不要离开家了。
反正,平日里父母也都不会离开家。
没过多久,锦衣卫一个百户就提着一大筐菜肉回来了,王氏做好后,想招呼门口的锦衣卫进来一起吃,不过再次被拒绝了,王氏见状也不再坚持。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吃完了后,叶煊不禁拍了拍肚子,然后道:“时候不早了,我也要回宫了,等过几天再回来看爹和娘。”
已经确认叶煊安全的叶庸、王氏夫妻俩,也没有执拗的挽留,他们站在门外,望着叶煊的身影渐渐远去。
走在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叶煊感受着这个时代的美好一面,百姓在历朝历代都是受欺负、被剥削的对象,可起码在京城这个地界,天子脚下,这里的百姓生活还是比较不错的。
没过多久,叶煊忽然看到木牌上的告示,见很多人围在周围议论着,他也凑过去看了看。
随即,叶煊脸色就变了。
“老朱,已经下令将范敏、滕毅关于昭狱内了?”
“以老朱的性格,两位主考官活不了多久,他们也势必会被抄家灭族!”
叶煊心中思索着,这事严格意义上来说,和他有着密切的联系,若非他献上滚筒式油印机,文官大族不可能想到利用此物舞弊,从而衍生出了种种谋划和算计,最终害了范敏和滕毅这两个无辜的大臣,要知道原本的历史上,范敏和滕毅都是善终的。
除了心中对两人产生愧疚外,叶煊也觉得,这两人同样是朝廷中的一股力量,是自己的‘隐形党羽’,他就算不结党,但起码也要有一部分愿意向着自己的力量。
必须想个办法,救下范敏滕毅二人!
“但是,想从朱元璋手中救下犯了罪的官员,简直难如登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