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竹难书 作品

第37章 倔强的朱元璋

发动战争!

这四个字,触动到了朱元璋的敏感神经。免费看书搜索:找小说网

他是通过打天下获得的江山社稷,但在创建大明王朝后,却不喜欢战争了。

也就是陕甘、云南等地在大明建国后,依然被元人掌控,他这才不得已发动战争。

在朱元璋看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挺不错的,大明朝疆域如此浩瀚广阔,完全够了,非要主动去攻打其他国度做什么?

“你喜欢战争?”朱元璋看了一眼叶煊道。

叶煊能看出来朱元璋的意思和想法,朱元璋是典型的小农思想,也就是小时候穷怕了,好不容易打下了这天下,自然想要守护的好好的,不容出现任何意外,而历朝历代中,对外侵略攻打是最容易出现意外的。

最典型的,就是隋!

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就是征讨高句丽,导致国力下降、民怨沸腾、世家反对、国库空虚,以至于强盛的大隋王朝二世而亡,诸国来朝的隋帝国轰然坍塌化为废墟!

另一个二世而亡的,是秦。

秦帝国的覆灭有着种种原因,但对外征战耗费国力也是很大的一部分原因。

朱元璋从军过程中以及当上皇帝了后,喜爱读书,了解历史,自然将秦、隋等朝代的亡国之事当成了警戒。

最能体现朱元璋对战争态度的,就是其创下的‘不征之国’制度,这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奉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不以武力而以“德”怀柔万国,近则确定十五个不征之国,远则继续发展与亚、非等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这一基本原则,为有明一代所遵守。

朱元璋在对外政策上一反元朝使用武力的做法,而采取和平策略:“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希望大明和海外各国平友好往来。

洪武六年,朱元璋修《祖训录》,后来陆续修订,洪武二十八年颁布了《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日本等15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

这确实没有什么问题,王朝兴盛对外友好倒也算正常事情,但问题是一旦中原弱小了,外敌就会产生觊觎,甚至主动来攻打侵略。

“臣并不喜欢战争,战争会导致国家动荡,苍生罹难,田园荒芜,可有的时候,却不得不需要用战争来解决问题。”叶煊给出了自己的想法,闻言朱元璋若有所思,随即淡声道:“你继续说吧,先说为何大明朝适合使用[摊丁入亩]制度,再谈为何愿意发动战争,[一条鞭法]制度则更适合我大明朝。”

叶煊目光闪烁,脑海中回想着两种制度的不同和各自优缺点,言道:

“我大明初建,目前采用的丁税,为按户或按丁征收,无地农民需缴纳与地主相同的丁税,导致‘贫者愈贫’,而摊丁入亩后,税负转移至土地所有者,无地者免税,这就可以直接减轻底层农民压力。”

所谓丁税,也就是人头税。

这是富户土地兼并很大的一个先天优势,相同的税,富户自然随便拿出来,可无地农民上哪里拿?只能给富户打工,这就导致这些没有土地的农民为了丁税,很有可能干一辈子活。

“摊丁入亩中,税目合并;我大明税制复杂,田赋、丁税、徭役等分项征收,官吏常借机加派,而摊丁入亩合并丁税与田赋,简化征收流程,降低官吏贪污空间,土地是更稳定的征税对象,不易隐匿,减少因人口流动导致的税收流失。”

“如此,就可以增加地主税负,来进行压制土地兼并,试想一下,地主需按土地面积缴纳更高税额,这自然可以抑制其通过兼并土地转嫁税负的动机。”

闻言,朱元璋不自主的点了点头,这符合他思索的‘抑豪强’政策,大明建国十五年,对于打击地方豪强力量,他格外上心,之所以杀死这么多官员,也是因为这件事情。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能串联起来的,他身为皇帝任何举动,都必然因为着诸多原因联系在了一起。

“关于这两种制度,咱都阅读过,其实咱更看重的还是这摊丁入亩之策。”虽然叶煊提起了,一条鞭法制度可能更适合大明朝些,不过朱元璋更偏袒于摊丁入亩。

无关其他,打击豪强太方便了。

“陛下,若是说好处,其实两种制度处于伯仲之间,但面对的阻力却截然不同。”

“摊丁入亩此时使用,面对的压力太大了。”

这句话,朱元璋倒是有些不愿意听,他笑了笑道:“你也说过,咱乾纲独断,有什么压力是咱顶不住的?”

“说。”

叶煊闻言苦笑,老朱确实生猛,可同时面对这么多力量反抗,估计也难以支撑。

“压力很多,比如豪强、贵族、富户阶层的抵制,地主需承担原本由农民分摊的丁税,势必会暗中联合地方官员阻挠政策实施,陛下虽乾纲独断,并皇权集中,可自元朝开始,地方豪强雄踞当地百年,潜在

影响力格外庞大。”

“这其中又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算是豪强影响力强大,那么只需要政策强力执行,依旧有解决的办法,可问题是我大明朝目前太缺官员了,现如今官员依旧是由文官大族、世家、各地豪强的核心子弟组成,陛下虽然清理了很多人,但这些官员数量依旧庞大,再加上我大明朝自洪武六年到现在的洪武十五年,九年未曾举办科举,到此新生官员数量不足,这就导致政策执行难度巨大,根本没有绝对忠诚于皇室、朝廷的官员强力监督,当地大户可能通过伪造土地数据,譬如分割田产、贿赂官吏逃税,削弱政策效果。”

朱元璋的眼神渐渐寒冷,他越来越觉得自己还是太仁慈了,杀的人还是太少了。

利用科举,为朝廷源源不断的输送新时代的官员,这是他用来解决地方权力的方法,可洪武朝前两次科举,效果甚微。

选拔出来的官员,除了能力不足外,就是依旧和大族有着紧密的关系。

为此他不得中断科举,就是在思索新的科举之法,可结果呢?文官大族这些年来就是不拿出有用的科举法,因此他已经杀了不少人了,可依旧没有用。

“咱争取临死前,帮你把这群蠹虫杀干净。”朱元璋扫了身旁的太子朱标一眼,冷声道,朱标默默低首,没有做声。

这次,他倒是心中没有反驳的想法。

听了叶煊的话,朱标才知道原来这些地方官员和大户,竟然如此可恶,他们不愧蠹虫之名,在慢慢的蚕食着大明王朝,不但害了百姓,也害了天下。

叶煊这个时候很想说,老朱现在你还能说'什么压力都顶得住了吗'?朝廷权力与地方权力、皇室利益与大族利益,百姓利益,这种阶级对抗、矛盾斗争,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老朱是人不是神,哪能这么好解决。

不过,用杀人的方法来解决,确实也有效果。

当然了,这种方式太过极端,历史上明朝除了朱元璋、朱棣这两位以武力获得皇位的皇帝,除了嘉靖、万历这两位不怎么上朝的皇帝,其他皇帝很少有在位超过十年以上的,这或许也可以认为是文官集体对朱元璋的报复。

没有继续想这些,叶煊心中总结了一番[一条鞭法]的好处,随即声音再度响起,“两种制度所带来的益处大致相同,各有各的好处”

“另外一种制度,一条鞭法,可以将原本分散的田赋、丁税、徭役等合并为“一条鞭”,简化了征税流程,减少了地方官吏层层加派、盘剥的机会,同时统一标准,按土地面积征税,避免了按人头征税的不公,尤其是对无地或少地农民的剥削。”

“这样可以降低腐败,直接以白银征收,减少了实物税运输和储存中的损耗及贪腐,提高了朝廷对财政的控制力。”

相比于摊丁入亩,一条鞭法的显得更加温柔些,不会立刻遭到大量食肉阶层的反弹。

“不过,支撑一条鞭法最重要的,就是白银。”叶煊这句话说的很用力。

朱元璋则双眼一眯:“白银?为啥不是咱创造的大明宝钞?”

叶煊脸色顿了顿。

不会吧,老朱你该不会真以为,大明宝钞比白银更有信誉度吧?

“这...”叶煊很想说什么,朱元璋却摆了摆手,“行了,咱也知道你第三条国策制度中,提到了大明宝钞的问题,不过咱现在不想听这个,继续说吧。”

朱元璋虽然下令让毛骧将第三道考题封存,没有查看,但也耳闻到了第三道考题到底是什么。

这不是秘密,贡院考场内八千多名考生都知道所谓的第三题,甚至那群考官们连后面的其余七道题目都看到了。

对于大明宝钞,朱元璋的态度很坚决。

没有任何问题!

也不想听叶煊絮叨!

他更关注的,依旧是压制土地兼并!

既然老朱不想提大明宝钞的事情,叶煊也没有多言。

“一条鞭法可以推动白银货币化,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从此就可以税收以白银结算,不但能加速货币流通,还能推动了商品市场的发展。”

“白银流通需求的增加,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和海外贸易,同时也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而白银货币化,也将扩大税基,通过清丈土地,打击豪强隐匿田产的行为,短期内显著增加税收,白银作为稳定货币,减少了因实物税波动导致的财政风险,足以缓解王朝初期、中期、后期时会发生的各种财政危机。”

提到财政危机,叶煊忽然发现朱元璋的注意力似乎没有那么集中了,也或者可以说,朱元璋似乎对于财政危机没有那么在乎。

这...

真的把大明宝钞当做万能的了,只需要不断印刷宝钞就可以了?

唉...

依旧没有选择这个时候提出大明宝钞的问题,叶煊看向朱元璋,朱标,“一条鞭法的另外作用,体现在合并赋役,合并赋役后,农民可灵活选择以银代役,减少因服役耽误农时的损

失,同时抑制了地方官吏随意摊派徭役的乱象,这也是能抑制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按土地征税增加了地主的税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的趋势。”

叶煊将[一条鞭法]的益处道出后,也没忘了提出此制度应用的困难之处:“此制度,比摊丁入亩更适合当今大明朝,不过却依赖白银。”

“我大明朝白银严重供应不足,只能依赖海外输入,可陛下又实施了海禁政策,这就导致我大明根本没有足够储量的白银。”

纵观明朝历史,海禁政策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明朝白银的流入情况。

但其实这条政策最大影响的是,让大明朝失去了海外殖民的机会。

若是大明能够海外殖民的话,将会在全球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呵呵,咱海禁可是有原因的,这些年来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又有旧元残余势力逃到海上,咱不海禁,多少百姓会将无辜惨死?”

“再者言,海外贸易很容易滋生'逐利忘本'之风,这岂不是违背了咱‘以农立国’的国策?”

“就算没有白银流入又如何,咱制造的大明宝钞,百姓们用的好好的,又为何需要白银?”

听了这些话,叶煊终于见识到了朱元璋倔强、死心眼的一面,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发现朱元璋都能冷静的回应,甚至轻飘飘的几句话就能做出很深的算计,任何事情朱元璋也能在掌控之中。

可一旦涉及到‘大明宝钞’这四个字,朱元璋的态度就格外坚决。

甚至,这番话中他都没有提及大明宝钞,只是言称海禁会影响白银输入,老朱就直接爆发了,认为自己依旧想说,大明宝钞不如白银。

其实朱元璋出现这种态度很正常,朱元璋善于治国、打仗、驾驭臣子,懂得地理、史书,可他不可能全部都懂,自然也不明白什么叫做经济学,他看不出来大量印章钞票,会产生什么后果。

在朱元璋眼中,宝钞简直就是一个能解决任何问题的神物,赈济灾民,印几百万贯、征讨旧元,印几百万贯,修缮皇宫,再印几百万贯,反正大明朝若是缺钱,印就完了,根本不会出现财政危机。

而白银呢?总共大明也没有多少白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束手束脚的,哪有宝钞这么方便?白银又不能凭空出现,可宝钞能啊。

总的来说,就是大明宝钞要多少有多少,而白银却是有数的。

若是白银也是要多少有多少,那么朱元璋绝对不会是这种态度,他就算不懂经济学,也应该能看出来,百姓和官员对待白银的态度,绝对比大明宝钞强上太多了。

思索至此,叶煊不禁言道:“陛下,臣之所以提及我大明朝白银储存量不足,以及谈到海禁之事,还有前面提到了‘开启战争’,就是因为就在我大明朝不远的倭国领土内,储存着大量白银。”

“根据臣的估计,其潜在白银储量,可至一亿六千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