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竹难书 作品

第38章 我之萧何也

一亿六千万两。首发免费看书搜:当看书

简单的一句话,轻飘飘的六个字。

让春和宫外,寂静了许多,只有徐徐的微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响起。

这个数字,实在过于庞大了,一时之间纵然是朱元璋也被震撼到了。

基本上只有强烈的反差对比出现,才会让向来淡定从容的朱元璋露出此态,因为他清楚的知晓当今大明朝的每年白银收入。

自洪武朝建国以来,已经有十五年了,目前朝廷的财政收入结构分为三种,也就是实物税、劳役、杂税。

实物税,占据八成,其中又分为田赋和矿场。

田赋按亩征收粮食,米、麦等,也会收取布帛、丝绵。

朱元璋记得,洪武十四年年,全国田赋收入约两千万石粮食。

而矿产这方面,包括铁、铜、盐等,以实物上缴,洪武十四年产铁约两千四百万斤。

这是朝廷收入中最多的一项,占据八成。

然后是劳役。

里甲、均徭:百姓按户服劳役。

军屯、民屯:军队与民众开垦荒地,产出直接供应军需。

这方面,朝廷也是有收入的。

占据额最少的是杂税,杂税又包括货币税,商税、矿税等。

洪武朝商税“三十取一”,年收铜钱约二十万贯,按一两银=十贯钱折合,洪武十四年大概有两万两白银收入。

盐课方面,洪武十四年年间盐产量约六千万斤,按朝廷盐一百斤盐一两银计,盐课折银约每年六十万两。

矿税方面,铁、铜等矿产以实物征收,折银约每年五万两。

由于朝廷收税的方式很多,同时缴纳税务的方式也很多,粮食、铜铁、宝钞、银两都有,因此每年朝廷收入的银两直观是看不出来的,但却可以计算出来。

杂税每年占据朝廷总收入不到一成,也可以说朝廷每年总收入,大约是货币税的二十倍,而每年杂税能收货币税两万两白银、盐课六十万两白银、矿税五万两白银,那么总计就是六十七万两白银,多算一点就是七十万两白银。

朝廷总收入是这些税总和的二十倍,也就是每年大约能收一千四百万两白银。

当然了,这是将所有税收全部折合成白银来计算的,实际上明朝根本没有这么多白银储备!

叶煊所言,倭国白银储量能达到一亿六千万两白银,这是大明朝整整十年的收入啊。

若仅仅是十年的收入,朱元璋也不会这么惊讶,可关键在于这些全部都是白银,而非粮食、矿产,这就有些恐怖了。

因为大明朝目前的白银储量确实太少太少了,同时银矿产量极低,目前大型银矿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等地,年产量不足一万两,这个数字看起来都有些可怜了,至于海外输入、朝贡贸易,也仅允许外国使团通过朝贡携带少量白银,如琉球、暹罗贡品中的白银年输入量,甚至不足五千两。

再加上元朝国库白银储备在战乱中流失严重,现如今民间和官府白银总量估计不足五百万两。

就算算上皇室的,估计也就六七百万两而已,显得太可怜了。

真的能获得如此多的白银,那用处简直太多了,不说别的,赈济灾民、修缮宫殿、攻打异族、镇守边疆、将士粮饷、官员俸禄、藩王恩赐等等,这些都需要钱啊,如果有这么多的白银,那他还费什么劲使用宝钞啊?

他又不是不知道,大明宝钞这些年来贬值率越来越高,不过他倒不觉得这是很大的问题,只是贬值了而已,又不是没人用了。

“咱从锦衣卫得知,你从小就生活在京师,一直到十六岁都未曾离开过南京,一直跟随自己的父亲学习工匠手艺。”

“你是如何得知,倭国内存在着大型银矿,又是如何知晓这些银矿当中,储存着数量如此之多的白银的?”

朱元璋双眼有神,声音也很有力,就这么盯着叶煊。

叶煊并未有任何的慌乱。

他既然能在考题中,拟定出这样一道题目,就自然早已经想清楚了,朱元璋若是提问这种问题,他该如何回答。

“臣,自幼喜欢读书。”

这个时代,除非出身于最底层,也就是没有田地的百姓家,不然的话稍微有些能力的,都会让家中子弟读书。

叶煊的这个家并不富裕,但也不穷,小的时候也是读过书、学过字的,说自幼喜欢读书,完全没有问题。

朱元璋看着他,面色未动。

“臣是从三本书中,知晓倭国白银矿产之事的。”

“《宋史·日本传》记载倭国贡品为“金、银、琥珀、水精”,其中提到了‘银’,元朝《岛夷志略》记述中日贸易时,倭国输出品以“金、沙金、珠子”为主。”

“而最重要的是第三本,这是臣小的时候无意间获得的一本书,名为《日本书记》,不过当时太过年幼,倒是忘了从哪里获得的此书了,《日本

书记》记载倭国曾大规模进行银矿开采,根据倭国工匠的估测,其潜在白银储量至少在‘亿’这个数字。”

叶煊所说的这三本史书,都是确切存在的。

前面两本书所记载的内容,也是真的。

唯独第三本,《日本书记》的内容,叶煊进行了修改。

也就是说了谎。

真正的《日本书记》,仅仅是记载了其曾经献上大量白银交予朝廷,并未记载银矿开采、估测这种事情,更没有工匠推测白银潜在储量过亿。

一切都是他编造的。

他也不怕,最后被发现。

四方宾服,匍匐于大明王朝脚下,朱元璋完全有能力让倭国将《日本书记》这本书送到大明来,到时候上面没有记载他所说的相关内容,他会出事吗?

不会。

反而,朱元璋会认为,这是倭国这个小小岛国,为了私藏白银,不愿意交给大明王朝,从而送来的一本‘假书’!

也就是说,这本书中到底是否记载了[白银储量过亿]这件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他能让朱元璋相信他所说的话,朱元璋相信的话,势必会对倭国采取行动。

就算倭国方面届时言称,根本没有大量白银,朱元璋也不会相信。

朱元璋会相信拥有才能的自己,还是相信一个小小的岛国,异族言语?

到底有没有白银,挖一挖不就知道了?倭国是肯定有大量白银储存的,后世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叶煊根本不担心会出问题。

朱元璋这边听完了叶煊的话后,默默的将这三本书名字记在了心中,今日朝会结束后他会立刻让臣子去取来这三本史书,若是没有那本倭国的《日本书记》,那么就令人立刻远渡日本,通知那边的朝廷,送过来这本书。

至于倭国会不会拒绝?朱元璋从未想过会有这种可能发生。

他比较相信叶煊。

虽然此言听起来显得很虚浮,很是不合实际,可叶煊种种表现,都能证明其是一个极度惜命的人,还是那句话,叶煊之前的所作所为已经足够他保全自己的性命了,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到时候倭国那边没有开采出大量的白银,叶煊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已经能保证活下来了为何还要送死?

“咱,暂且信了你的话,继续谈一条鞭法吧。”

“倭国白银储量的事情,等咱看了那三本史书后,在言。”

朱元璋心中倒是很想继续深入谈谈倭国白银的问题,可时间剩余的不多了,他需要尽快的从叶煊口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那就是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到底哪一种制度更适合使用。

需要快些了。

不然,恐怕会多生变故。

现在看来,确实是他通过这起科举舞弊案子,让百官妥协了,同意进行抑制土地兼并政策的实行,可这群狗官肚子里的心机阴沉着呢,就算他们同意也会想着利用种种方法和手段,延迟这条政策,亦或者通过各种算计,减轻这些政策对他们大族豪强的利益损害。

就是今日,彻底敲定下来使用哪一条制度,该如何用,怎么用!

雷厉风行,做出决定立刻执行,不给这群官员任何做准备的时间!

“好,陛下,若是我大明朝白银储存量充足,那么一条鞭法的优势太大了。”

“一旦白银充足,那么一条鞭法将繁杂的赋役,譬如田赋、力役、杂税合并为单一银两征收,可减少基层官吏贪污和中饱私囊的机会,提升朝廷对财政的控制力,亦能推动货币经济发展,一条鞭法的折银征收可加速白银货币化进程,促进商品流通和市场繁荣,符合陛下“重农抑商但务实”的经济策略。”

“而对比摊丁入亩方面,摊丁入亩的核心是解决丁银累民问题,而现如今我洪武朝时期丁银矛盾尚未激化,必要性较低。”

“至于民生方面,用了充足的白银后,一条鞭法能彻底减轻农民实际负担,现如今农民需服力役,譬如修河、运粮等,一条鞭法允许以银代役,使农民可专注耕作,避免劳役耽误农时,契合我朝‘安养生息’的国策。”

“对比另外一策,摊丁入亩虽能减轻无地者税负,但洪武时期土地分配较平均,丁银压力尚不突出。”

叶煊说了很多,其实总结下来也就三点而已。

两法对比,白银量充足的情况下。

一条鞭法更符合明初简化税制、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需求;

能推动白银货币化,促进经济复苏;

缓解力役对农业生产的干扰,巩固“重农”国策。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需以‘白银货币化初步完成’为前提;若洪武时期白银充足,其效果可能更显著,减少行政成本,避免明后期因白银短缺导致的“谷贱伤农”。

“好,好,好!”朱元璋心绪激荡,不禁哈哈大笑,听了叶煊的讲解,他算是对于这两种制度彻底通透了,以他的智慧早已经将两种制度研究明白了,不过却很难尽快的洞悉这两

种制度,到底哪一种更合适些。

优缺点,无法看的清晰。

所谓‘拨云见雾、茅塞顿开’可能就是如此吧。

当真是大才!

朱元璋觉得,昔日对李善长所言的那番‘我之萧何也’,说的有些早了!

“今天回家,看看父母吧,估计他们也很担心你。”朱元璋缓缓露出笑容来道。

闻言,叶煊行礼表示感谢。

这倒是省了自己麻烦,他还准备和朱元璋提这件事情呢,看来老朱并不是不通情达理,只是在驾驭臣子的过程中,惯用的刻薄寡恩。

“对了。”

“还有一事。”

“你可知道,吏部侍郎徐恢,为何今日跟随咱一起来到了春和宫?”

朱元璋问道。

叶煊思索片刻,摇了摇头,他还真不知道徐恢怎么凌晨就跑到这里来了,同时更让他奇怪的是,徐恢居然还能进入皇宫。

要知道宫廷内戒备森严,哪怕是当朝重臣,也不是那么随便进入的,除非有要事,但京城之内只要朱元璋还活着,能有什么大事?

就算是需要和朱元璋议事,也是等到朝会后,由四辅官和六部尚书前往乾清宫去见朱元璋,徐恢官职虽然也不低,但却明显不够格。

“唉...”忽然,朱元璋叹了口气。

他悠悠道:“咱那养子沐英,染了痨瘵之病,”

“徐恢跟随在沐英多年,感情深厚,听闻了你能治疗咱那乖孙朱雄英的天花病后,今日很早就跪在乾清宫外了,请求咱允许他见你一面。”

“我这才把他带过来的。”

听了朱元璋这话,叶煊心猛的一颤。

痨瘵之病,就是肺痨。

马皇后得的也是痨瘵之病。

可朱元璋为何全口不提马皇后的病,而是提起了沐英?难道是朱元璋根本不关心马皇后的病情,反而担心起来自己这个养子了?

虽说有着徐恢这个人的原因,但以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感情,若是想让自己治疗痨瘵之病,那么朱元璋先提出来的也应该是马皇后,而非沐英。

还有,他和戴礼共同医治朱雄英的天花病,这件事情并不是秘密,偌大太医院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也没有特意隐瞒过,下令不让人外传消息。

可这消息传播的速度也太快了,他和戴礼昨日才见面的,今日凌晨徐恢就来了,很明显这背后有股很大的力量,已经做到能渗透宫内的地步了,朱元璋却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生气?

不对劲,不对劲啊...

心中思索至此,既然朱元璋没有提起马皇后,叶煊自然也不会傻傻的主动提,随即便言道:“臣,有治疗痨瘵之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