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竹难书 作品

第104章 叶郎中好威风啊

迁都!

在洪武朝,没有比这更敏感的问题了,除非是太子死了,另外挑选其他的储君!

原本陛下是有过迁都想法的,甚至已经开始进行了,但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至此就再也没提过。\鸿?特?晓·税?枉\ ·埂¨歆¢最?全`

文武百官们原本以为,今日的朝会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没想到临近结束了,叶煊又整出来了一个大的!

这第一天朝会。

就要弄得奉天殿鸡飞狗跳?

诸多文官,此时脸色尽皆阴沉起来,他们真的恨不得把叶煊给做成人肉包子给活吃了!方才武将袭臣的制度,原本对于他们文官体系而言,是一件大好事,可却被这叶煊给破坏了,武举制度反倒是让这件好事,成了坏事!

现在,叶煊又提出起了迁都!

他真的敢提,是真的不怕死!

对于迁都这件事情,他们太清楚,到底有多么重要了,这关于着大明朝的政治权力格局的重构!

也意味着,原本已经彻底扎根在朝廷中的南人政权,将会根基动摇!

这是准备挖他们的根!

可以说,眼下朝廷的格局是他们这群文官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目前大明朝建国十五年了,因元末北方地区过多战乱的原因,现如今大明朝是以江南士族,也就是‘南人’为核心的政治体系,文官大族多来自江浙、江西等富庶地区。

这十五年来,大量的南人已经彻底的扎根在南京城中,分布于整个朝廷的各个脉络。

家族,也牢牢的扎根在了南方。

而迁都北方,无论是凤阳还是北平的话,对于他们的家族都是天大的打击,这势必会会削弱他们这群南方士族的政治优势!

国都在哪里,哪里就是整个天下的政治中心,换句话说,哪里就是整个天下的‘权力中心’。

迁都到凤阳亦或者北平的话,那么北方士族就会一个接着一个的崛起,成为新的官僚势力,而他们南方文官集团就会彻底被边缘化。

渐渐的,失去权力!

可不要想着,北方士族和南方士族会联合起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牵扯到的个人力量、家族力量太多太多,自然也产生矛盾。

再者说了,目前大明朝盘踞于朝廷上的文官力量九成九都是南方士族的人,这十五年来他们南人,也没有想过帮助北人啊。

一旦迁都。

北人也不会帮助他们南人的。

甚至会想办法将他们消灭掉!

大明朝制定的国策是‘守土’,而非‘开疆’,就算以后大明朝的国土面积增加了,那也是把北元政权清理,收回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而已,这些地区甚至都不会有什么田地和人口,这就代表着目前大明朝的‘资源’已经固定了。

总共就这么多资源,很多人还嫌乎少呢,怎么可能给你分?

南方士族们这十五年来,已经把大量的资源给占用了,那么若是迁都到北方,北方士族崛起后,他们难道一点资源都不占?

他们必占!

但,资源已经都被南方士族给占用了,他们没有其他资源占用了啊?

所以也会出现一个必然的结局,那就是迁都之后北方士族的力量提升后,会尽可能的打压,甚至消灭南方士族,从大量的南方士族手中获得资源。

若是说,打击土地兼并会损害他们这些世家的未来,那么迁都损害的就是他们这些世家的现在!

叶煊已经把所有人,彻底得罪了!

“迁都?”

文官们的反应,很激烈,立刻就有人站了出来。

叶煊看着此人,目光微闪,他还没有找这家伙的麻烦呢。

此人,就是刑部尚书李友直!

文官中,淮西派人。

其是制造了科举舞弊案的主谋之一,不过并未参加西平侯沐英的案子,因此活到了现在。

同时,这李友直还参与了一件事情。

李友直隐藏的很好,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发现。

徐达寿宴的那一日,文武百官皆来了,同时皇太孙朱雄英也来了。

可朱雄英路上,却遇到了刑部尚书李友直。

李友直当时对朱雄英说了什么,朱雄英全部告诉他了。

“叶煊立下大功,届时寿宴上若是坐在末尾,有些不合适,应坐于前位。”

当时李友直对朱雄英说了不少话,最终总结下来就是这个意思,而朱雄英也确实感到有道理。

等到朱雄英到了徐达的府邸寿宴上,就让自己坐在朱雄英的旁边。

坐在了秦王朱慡、晋王朱棡的上位!

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李友直就利用这种办法,让秦王和晋王更加不喜自己,甚至让整个皇家的亲王们都感觉自己逾越了规矩,从而对自己产生不满。

此人,早就是他的敌人了,已经出手过一次了。

根据锦衣卫的调查,矿洞坍塌案

件是没有这李友直的,而一条鞭法彻底推行完成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李友直虽然最终必死,可是还能活挺长时间的,却非要现在出来寻死?

也罢,成全他。

叶煊心中默默盘算着想法,此时只见那刑部尚书李友直脸色格外寒冷,他拂袖冷笑,声如洪钟:

“叶郎中年少气盛,妄议迁都,何其谬哉!夫南京王气,钟灵毓秀,陛下定鼎于此,岂无深意?尔欲弃江南根基而北狩,是欲效晋室南渡之衰,抑或效赵宋靖康之耻耶?”

这话,李友直说的很有水平。.k·a¨n¢s·h¨u_j*u+n/.*n+e?t\

话中以历史典故施压叶煊,暗指若是迁都的话,就代表着自毁根基。

话外,认为叶煊这么做,是祸国殃民之举。

又见李友直继而长叹:

“江南赋税,十占其七,漕运通达,民力丰沛。若迁都北地,千里输粮,劳民伤财,岂非重蹈隋炀帝开河覆辙?况北地苦寒,胡骑环伺,尔欲置陛下于险地,其心可诛!”

叶煊脸色一冷,这是在给他扣帽子?

李友直这番话语说出来,就是给他扣上了一顶‘劳民伤财’‘陷君于险’的罪名!

心还挺黑的!

这种直接扣帽子的手段,他还是第一次遇到。

“叶郎中口称‘迁都大利’,然六朝旧都,宫阙犹在,凤阳陵寝,龙脉已定。尔今日毁祖制、乱纲常,可是暗通北元,欲坏我大明风水耶?”

叶煊面色平静,他算是看出来了,李友直喜欢玩脏的,这句话是以风水玄学与‘通敌”罪名攻讦自己。

他没有客气,立刻言道:

“李尚书满口祖宗旧制,句句江南私利,却不见漠北狼烟已迫居庸关!”

“洪武三年至今,北虏犯边三十七次,杀掠子民十万!李尚书乃江南膏粱,锦衣玉食,可曾闻塞上孤儿啼血?可曾见戍边骸骨积山?”

“李氏一族,田连苏杭,仆役数千,漕运每增一船,尔库房便盈一分,阻挠迁都,究竟是忧心国事,还是惧断自家财路?”

随即他看向朱元璋,道:“陛下,若不迁都,则北疆永无宁日;若不除朽蠹,则江南永为贼仓!李尚书之论,看似忠君爱国,实乃结党营私,若从其言,恐他日胡马南下,诸君皆成石敬瑭矣!”

原本脸色平淡的刑部尚书李友直,立刻身躯发颤起来,冷冷的注视着叶煊,气的胸口发疼。

“竖子,我岂是贪图私利,以权谋私之辈?”

叶煊的话中之意,他岂能听不明白?

先是言称,自己为了‘私利’,从而掩盖边防危机,然后列举李家在江南的庞大,诬陷他有着‘钱粮贪污’的野心,给他扣上了一顶‘以权谋私’的帽子。

最后的那句话,才是真的把李友直给气到的,这叶煊把他类比‘卖国贼’石敬瑭,这是在玷污他的名声!

史官就在旁边记录着呢!

若是其他的小事,可能只会记录在普通的卷宗内,可今日叶煊提起的是迁都大事,势必会记在入大明国史中,那么今日诸臣的对话都会记录下来。

叶煊把他类比石敬瑭,也会被记录下来。

这才是最让他恶心的地方,石敬瑭是什么狗东西?这是真正的卖国贼,若非石敬瑭的话,终宋一朝不可能窝窝囊囊了两三百年。

就因为石敬瑭献上了燕云十六州,这导致宋朝远远无法和汉朝、唐朝相比,根本没有任何对外扩张的能力。

把他和卖国贼放在一起对比?

气煞我也!!

虽然说自己也是在扣帽子,但可远远没有叶煊这般过分,叶煊这番话简直比骂他的祖宗父母都过分了!

“李尚书是否如我所说的那样,只需要查一查,便知晓了。”

叶煊看着脸色红涨的李友直,淡声道。

他可不会惧怕这李友直的言语攻击。

他以‘祖制’‘风水’绑架道德,用历史典故恐吓;在将经济问题上升为“亡国隐患”,占据话语制高点;用玄学与通敌指控进行人身攻击,用具体军情数据打破争论。

最终揭露对方家族产业,坐实‘私利大于公义’,更是将迁都与否提高到‘爱国与卖国’层面,彻底扭转对方的语言攻势。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你麻不麻?

而实际上,其实这些话语只是起着表面作用,真正最重要的是这李友直的家族必然存在着‘以权谋私’之事,因为这是封建王朝,大家族若不以权谋私,吞并财富的话,如何做大做强?难道靠朝廷给出的那点俸禄吗?

只要朝廷一查。

这李友直就老实了。

换而言之,这朝堂上的诸多官员,哪个经得起锦衣卫彻彻底底的查一番?

听了叶煊的话,李友直原本脸色涨红,可此时却绿了,可不能查,这若是查了恐怕现在江南李家就要没了!

争辩就争辩,你叶煊动真格的干什么?

玩不起?

动不动就查,好好好,就因为我们这些家族存在的时间已经够久了,自然而然会有些以权谋私的事情发生,所以经不起查;就因为你叶煊现在刚刚踏入官场,家族还未曾发展成世家,所以你可以随便查?

若真的这么比的话,他们确实根本拿叶煊没办法,反而要被叶煊处处掣肘!

这几乎是耍无赖了,叶煊若是始终这么玩的话,哪个官员站出来说话,叶煊就要查哪个官员,这谁受得了?

朝会上议论政策,也不是这么议论的啊!

现在,刑部尚书李友直被叶煊这一番话怼的哑口无言,更是骑虎难下,若是这个时候陛下忽然下令,查一查江南李家的话,那就出现大事了,立刻就有人准备站出来给李友直解决困难。+山′叶_屋+ ·首,发,

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

叶煊根本没有继续揪着李友直不放。

他看向高坐于上方的朱元璋,躬身道:

“臣,再度请奏迁都之事,对于我大明朝而言,迁都有三利。”

“一曰形胜之利!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北扼大漠,南控江淮。若迁都北平,则九边将士如臂使指,元人残部不敢牧马阴山;陛下曾言:非据险要,无以制四方。今南京城江流缓阔,舟楫虽便,然北门锁钥远在千里。倘效汉武置朔方,何如天子自守国门?”

“二曰赋税之利!江南财赋,十倍于北。然粮漕转输,自瓜洲至通州,舟行两月,损耗三成。若定鼎中原,则漕船直抵畿辅,岁省民力百万。况北平左拥辽蓟之麦,右倚晋冀之粟,腹心之地,可减江淮重赋,此《禹贡》均输平准之遗意也!”

“三曰礼法之利!《春秋》谓:王者必居土中,洛阳测影,日晷无偏。今陛下以火德王,南京属离位,虽应天命,然五行之道贵乎相生。土居中央而生金,而北平恰恰属金,若迁都镇之,则火生土、土生金,国祚愈昌。且历代山陵多在关陕,陛下圣寿万年后,陵寝置于燕山,可避水患虫蚁,此孝治之大端也!”

说到这里,叶煊的声音力度加重:

“臣非不知迁都之役,劳民伤财。然陛下圣明神武,若效宇文恺营大兴、刘秉忠建大都,使万民知此乃功在当代,利延千秋之举,则役者乐赴,怨者自消。昔光武定洛,不过五载;洪武开国,至今十五载。以陛下之威,何愁大业不成?冒死进言,伏乞圣裁!”

叶煊的话语铿锵有力。

既然决定把迁都的制度提出来,那就是打着让这制度彻底实行下去的。

同时他也清楚,朱元璋心中是很想要迁都的。

朱元璋也存在着打压文官的心思。

元朝就不提了,并非汉人王朝。

宋朝就在眼前。

宋朝抑武崇文,导致整个大宋朝成了什么样子?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说到底朱元璋也是存在着打压江南文官想法的。

迁都最终损害的,就是文官大族的利益。

朱元璋清楚,他自身制定了‘守土’之策,那么未来武将军队力量会越来越弱,文官力量也会就越来越强,南京这个地方是不适合武将军队提升力量的,别看开国功勋现在又多不得了,过个两三代,那就是给文官当狗的!

为了避免文官彻底做大,迁都到北平也是必备的!

叶煊说了很多,这般拼命的请奏,朱元璋却始终保持着什么,他未曾想到今日叶煊会提出来迁都这件事情。

迁都,迁都。

唉!

他何尝不想迁都?

但,迁都牵扯到的太多太多了,整个朝堂上除了武将们,文官几乎全部出身于南方,若是迁到北方,他们岂能愿意?

他朱元璋就算在能耐,没了这群文官的支持,该如何治理天下?

杀,是能解决问题的,可这就凸显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目前的官员数量根本不够,他通过这些年的杀伐,已经确立了乾纲独断的君主地位,但也不能什么事情都需要杀,若是有足够的官员,他自然能通过杀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眼下官员数量真的不足。

这是朱元璋保持沉默的根本原因,他很想同意叶煊的想法,让大明朝迁都,但现实是不允许他这么做的。

后果,也不是他所能承受的。

不过他也不会直接否定、拒绝叶煊这道上奏,迁都的事情现在无法进行,但终究未来会迁的。

南京,确实不合适。

皇帝朱元璋保持沉默。

文武百官们,谁都不清楚,朱元璋此时到底是何想法。

皇帝既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这态度模棱不清,这对于文官大族们而言,是件好事。

这洪武朝太多事情,陛下都采用了乾纲独断的模式。

根本听不去任何人的进谏。

而迁都之事,陛下却选择沉默,这不就是陛下也想迁都,但却顾忌他们这群大族,没有办法迁吗?

叶煊也是察觉到了,朱元璋

此时的犹豫和纠结了,但他既然能提出来迁都这件事情,必然会想办法把朱元璋所担忧的种种问题全部解决。

出手,必然以雷霆之势,挖了文官大族的根基。

总不能这群人天天想着如何弄死他,他却始终不还击吧?

叶煊准备继续加大火力,随即便言道:

“迁都之事,利于我大明朝始终。”

“首先,在臣看来若是迁都到北方的话,我大明朝的军事防御能力,将化被动为主动,巩固北疆。”

“陛下曾言,‘天子守国门’!可若是国都始终定于南京,如何实现天子守国门?而立国都于北方,才能完成天子守国门的国策、战略、以及对异族的威慑!”

叶煊随即看向众多官员,缓声道:“诸位想必也都知晓,北平紧邻长城防线,临近居庸关、古北口,此地可直面蒙古残余势力北元政权,若迁都至此,可令朝廷直接掌控边防,强化对蒙古的军事压制。”

永乐时期,朱棣顺利迁都北平后,五次北伐蒙古,有效削弱北元威胁,若提前迁都的话,那么攻打北元也就不用那么费劲了,依靠现在大明朝的这些名将和兵力,再加上朱元璋个人所掌握的极致权力,绝对可以提前消除边患。

“除此之外就是整合北方军事资源,北平之地作为军事枢纽,便于统筹辽东、宣府、大同三大边镇,避免南京遥控北方导致的军令迟滞。”

叶煊点名了这两点,不过有一件事情他没有说,也不适合拿在朝堂上说。

迁都北平除了针对文官大族外,更是能减少藩王割据风险。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塞王,让他们镇守北疆,但藩王坐大后易生叛乱。

而若是都城建在北平的话,皇帝可直接统御边军,削弱藩王兵权,避免‘尾大不掉’之患。

叶煊这话说到一半,方才就因‘武臣袭职之事’和叶煊差点争吵的吏部尚书吴琳,冷哼了一声。

他缓步出班,玉笏轻叩:“叶郎中所言迁都,实乃凿空之论!北平地僻民寡,何堪承载九鼎?昔周公营洛邑,孔子赞曰‘天下之中’,金陵亦居江海之会,此天授中枢,岂可妄动?”

“江南稻米丰熟,丝瓷盈仓,岁供赋税如江河不竭。若弃此膏腴而就北地荒芜,岂非舍玉求石?《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叶郎中欲空府库以筑冰窟,何其悖也!”

“况陛下分封诸王,南北相维,如星拱北辰。今贸然北迁,乱陛下棋局,若生萧墙之祸,谁担其咎?叶郎中年少轻狂,怕是不知《易》中‘鼎折足,覆公餗’之诫!”

又蹦出来了。

叶煊闻言,道:“吴尚书开口闭口引经据典,却不见典册之外另有乾坤!”

“诸公可知,永定河淤塞百年,若能迁都北平,导水垦荒,十年可增良田百万顷。江南虽富,然苏湖熟,天下足,陈学士莫非要大明永远做倚门卖笑的江南佃户?”

“长安盛时,胡商驼队络绎千里;开封极奢,虹桥车马昼夜不绝。今拘泥江南一隅,岂非自缚鲲鹏为燕雀?陈学士皓首穷经,可曾读过《梦溪笔谈》?可知沈括早言'北地多煤铁,胜江南薪炭十倍'?”

“昔汉武迁豪强于茂陵,遂有昭宣中兴;北魏孝文移驾洛阳,乃成太和改制。吴学士畏变革如虎,莫不是,因吴氏千顷学田皆在南京?这臣倒是想请陛下下令锦衣卫查查了,为何吴氏舍不得这千顷良田?吴氏这千顷良田,又是哪里来的?”

吴琳闻言猛的脸色一沉,不禁伸出手对着叶煊指了起来:“血口喷人,我吴氏怎会拥有千顷良田?”

“有没有,查查不就知道了?”

叶煊笑了笑道。

这东西一查一个准。

吴琳此时感觉比吃屎了都难受,叶煊完全是在恶心他!他在这和叶煊讲道理,叶煊又扯到他家族里面的事情来?

可叶煊这番话恶心人归恶心人,同样也是致命的,若是陛下真的让锦衣卫查,吴氏这些年吞并良田的事情,可隐瞒不下去!

“叶郎中,现在谈的是迁都之事,提这些恐怕没有任何意义吧?”

“是也,我也发现叶郎中顾左右而言他。”

很多文官站不住了,立刻出来纷纷指责叶煊,他们不能让叶煊这么下去了,叶煊纯粹是故意的。

这一个手段,翻来覆去用?

叶煊则根本不理会这些人的话了,现在朝堂上,他需要把迁都的好处说的清清楚楚,让朱元璋知晓。

同时,也是让武将勋贵知晓。

这代表着,武将勋贵也会支持迁都的决定,那么成功的机会就大多了。

然后,他再给朱元璋思索出来诸多解决迁都问题的方法。

没有多想,叶煊看向高坐于上方的朱元璋,再次道:

“陛下,当今我大明朝朝廷上的官员,九成以上尽是南人!这其实已经代表着,我大明朝的官僚阶级,彻底被江南士族垄断。”

“若迁都的话,则可缓解江南士族垄断朝堂的问题,同

时也能削弱南方豪族势力,南京作为江南政治中心,文官集团多出自江浙士族,昔日的刘基、宋濂等皆是南人,他们的门生故吏也扎根在南方,而若迁都北平,可打破其地缘优势,迫使官僚体系向北方倾斜,防止‘南人党’垄断朝政。”

这不是叶煊胡编乱造的,历史上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就已经暴露了南方和北方这天大的差距。

而迁都,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提前推动北方士人崛起,平衡政治格局。

文官们听着叶煊这番话,很多人气的胸膛起伏、呼吸急促,这狗东西说话什么意思?南方士族垄断朝堂?

这,确实是实话。

但如此直白的说出来,是不是有些不好?

就算你叶煊是我们的敌人,在这种场合说出来如此直接、露骨的话,未免有些太不合适了。

不过,叶煊还是很厉害的,看似他这番话莽撞,实际上打得他们文官大族们是措手不及。

叶煊言称,若迁都的话,就可以解决南方大族垄断朝堂的问题。

现在这话,可所有人全部都听见了。

那他们文官大族继续阻止迁都的话,岂不是都打着‘想继续垄断朝堂’的想法?

这么多人垄断朝堂,目的是什么?

叶煊说了这句话,就代表着他们想要再继续阻止迁都的话,已经有些困难了。

阻止迁都,那就是想继续垄断朝堂,想威胁皇权。

不阻止迁都的话,一旦迁都到北方,他们这些大族不出三代,就会慢慢衰落下去!

叶煊,心思真的恶毒!

又有人想站出来说什么,可叶煊直接看向了那人,一字一句道:

“怎么,又决定出来说道说道?”

“你们这群人,只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全然不顾国家的发展!”

“我提议迁都,除了需要需要消耗财政之外,没有任何坏处!”

“自元末红巾军起义后,南北隔阂犹存;迁都北平,才可彰显我大明朝‘天下共主’姿态,弥合南北政治裂痕,促进民族认同,若都城偏安江南,则易被北方视为‘南朝’,削弱政权正统性。”

“难道,你们想眼睁睁的看着这种事情发生?犹如昔日唐朝时期的河北那般?”

“迁都确实需要消耗朝廷财力,可一旦迁都成功,亦然可以提升国库收入,刺激北方复苏,平衡全国,自元末战乱以来,北方可谓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迁都北平可带动人口北迁、屯田垦荒、兴修水利,譬如疏浚大运河,扭转经济过度依赖江南的局面。”

“现如今国都为南京,可南京依赖长江水系,但江南赋税北运需经大运河辗转千里,损耗巨大。若都城在北平,漕粮可直接经河北水系,比如利用永定河、白河调配,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贪腐环节。”

“你们千方百计的阻扰迁都,莫非是迁都之后无法贪腐,让你们的利益受损了?”

“我大明朝,难道就养了这样的一群官员么?”

叶煊说话丝毫没有留下任何情面,可谓是句句诛心,简直是指着文官们的鼻子骂!

官员们气的脸色发红,武将们则是尽皆保持沉默,这叶煊骂人,可真狠啊。

舒服!

骂的真好。

大明朝目前朝堂上的文官九成都是南人,这样下去还得了?

一个个新的世家,很快就要出现了!

而且,他们虽然不懂其他方面的事情,但却了解军事,知道若是迁都到北平的话,那么军事很多问题都能解决。

北平靠近蒙古、辽东,完全可以进行军事和商业的发展啊,让朝廷主导茶马贸易、军械制造、毛皮加工,这样的话堪称以战养战。

同时打仗也方便多了,从北平去打元人,可比从南京去打方便多了。

等产业将兴起,形成“以战养战”的经济循环。

“臣,请陛下同意迁都!”

叶煊第三次,对着上方的朱元璋行礼躬身,言道。

他并非仅仅是为了针对文官大族。

迁都北平对洪武朝而言,是举足轻重的大事,也是好事。

这是‘破局之策’!。

什么天子守国门,什么‘守土政策’,只要迁都北平,那么大明朝军事上就化守为攻!

足够的力量在北平,没事就可以去打打北元!

除了军事上,政治上也可以打破地域桎梏,经济上更能激活北方潜力,文化上也重塑了华夏正统。

尽管工程浩大、消耗大量国库继续。

但长远来看。

此举完全可以让大明朝避免‘南重北轻’的结构性危机,甚至可以改写历史。

倘若原本的历史中,朱元璋提前迁都。

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可能早就被清理的差不多了。

也将不会出现永乐北伐、土木堡之变,亦无后金入关之祸。

朱元璋若敢行此棋,明朝国运或不止二百七十六年矣。

可不要说什么,历史的走向是大势所趋,没有张某某,也会出现李某某,这简直就是个笑话,历史就是充满着不确定性,以及多可能性的。

重要的人、重要的决策、重要的事情,都会改变整个未来历史的走向!

迁都,势必改变大明朝!

“此事,搁置!”

终于,朱元璋开口说话了。

纵然叶煊说了很多很多,他依旧无法现在就立刻同意这件事情。

其中的各种问题太多了。

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同意的。

随即,朱元璋似乎生怕叶煊再提出来什么大事,立刻言道:“退朝,退朝!有什么事情,明日再奏!”

他起身,离开了奉天殿!

这也就相当于正式宣布退朝了,百官随即也各自散开,不过很多文官离开前,都丝毫不带掩饰的,恶狠狠的看了叶煊一眼,那眼神仿佛是刀子般,想挖出来叶煊的肉!

叶煊早就习惯了,没有搭理这群人,朝会结束了,算算时间,休息一会,就要去给皇太孙朱雄英上课了。

然后正好趁着休息的时间,想想迁都所浮现出的各种问题,该怎么解决。

另外需要见一见朱标了,目前大明宝钞改革的事情,朱元璋交给了朱标,现在过程很不错,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举动了。

也就是叶煊刚准备离去。

他的身旁,传来不冷不淡的声音。

“今日叶郎中,好生威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