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竹难书 作品

第103章 请陛下迁都

此时此刻,奉天殿上文武官员还在争吵着。^1^5~1/t/x/t`.~c?o^m+

但却并未有人对提出此建议的李善长发难。

因为很多人其实也能看出来,所谓的‘武臣袭职’这件事情的改革,是陛下做出决定的,而李善长只是负责出来上奏的,毕竟如此重大的事情,自然而然需要一位有重量的大臣出来了。

自然无人会对李善长发难。

同时,武臣袭职的改动,只触及到武将的利益,并不会触及到文官的利益,就算有人对李善长发难,也整整少了一半人。

李善长本身就是淮西武将的领袖,武将们的性情确实莽撞、暴躁、冲动,但他们不是傻子,能看不出来这是陛下授意李善长这么干的吗?这若是对李善长发难了,岂不是自己人为难自己人了?

可之前的‘打击土地兼并’却完全不同,打击土地兼并彻彻底底的触及到了所有人的利益,因此就算武将功勋中,也必然是有人想要杀死李善长的。

文武百官正吵得热火朝天,你有你的理由,我有我的想法,整个朝堂甚至变得乱了起来。

这其实也是,官员们憋的太久了。

洪武朝,因朱元璋为了政治需求,大肆屠杀官员,丝毫不留情面,因此整个朝会的环境气氛是死寂的,这并非是玩笑话,甚至很多官员每日上朝前,都会默默祈祷能活下来。

也唯独有少数的某些事情,能使得气氛不再那么死寂,比如这种争吵。

再加上文臣和武将本来就矛盾格外浓郁,朱元璋也在刻意制造着诸多矛盾,这更是所谓擦枪走火,一点就着,叶煊甚至感觉若非朱元璋在这里的话,这群人都能打起来!

“臣,工部尚书麦至德,认为新的武臣袭承制度,正适合我大明朝!”

麦至德留着八字胡须,站了出来,随即侃侃而言:

“臣闻汉以七国之乱,唐以藩镇割据,皆因武勋世袭,尾大不掉。今陛下革故鼎新,令武臣子弟试弓马、考韬略,择贤而授,实乃效法三代圣王选士于众之制。若使庸才世享禄位,非但国帑虚耗,恐他日边将拥兵自重,祸起肘腋矣!”

这番话说的很有水平了,既拐弯抹角的骂了骂武将们,更是拽了不少难懂的词,让武将集体这群大老粗们,有的根本听不懂。

更是言称,若是不采用此制度的话,七国之乱、藩镇割据,都有可能发生。

这就纯粹是扯犊子了,汉朝的七国之乱是诸侯王们作乱,唐朝的藩镇割据是因为地方力量太过强大。

而现在牵扯到的是武将集体,和七国之乱没有任何关系,同时大明朝的武将力量和唐朝的藩镇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么说吧。

唐朝藩镇割据,朝廷想要清理需要费很大力气。

可明朝若是武将想要产生不轨的想法?轻轻松松就给你灭了!

随即,又见到工部侍郎陈允中笑了笑道:

“圣人有云: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武臣子弟若未经考校,便以血食承爵,岂非以私害公?昔郭子仪、李光弼虽功盖寰宇,子孙亦需策论定品。今陛下明诏:袭职者必试五事,不通者降级录用。此正合天道至公,臣等伏惟陛下圣裁!”

这话表面上看起来,不如麦至德。

实际上非常过分!!

陈允中的话里话外意思很明显,你们的功劳再大,能大过历史上的郭子仪、李光弼吗?

不能吧?

纵然是他们的子嗣,亦然需要通过‘策论’的考核的方式定品。

你们多个啥?

此话不仅看轻武将们的功劳,更甚至有着贬低他们功绩的意思!

这个时候,叶煊忽然见到一个很陌生的大臣站了出来。

“臣,吏部尚书吴琳,有言上奏。”

“臣尝核五军都督府岁支,凡世袭千户者,三成不识阵图,五成骑射不及新卒。若循旧制,十年后必空耗九边粮饷!今以试代袭,譬如大匠斫木,去朽存良。纵有武臣怨怼,然社稷之利,岂可因私情而废?”

吏部尚书吴琳?

叶煊心中思索,这就是朱元璋新任的吏部尚书?要知道原本的吏部尚书是王景,和薛祥一起被活剐了。

对于吴琳这个人,历史记载不详,只是称其在洪武十五年至洪武十七年,担任过一段时间吏部尚书。

这个人还是很有能力的。

其通过考课改革、俸禄调整与抑制勋贵,强化了文官体系对皇权的支撑,吴琳两度执掌吏部,是洪武朝文治转型的关键人物,其政策为永乐至宣德朝的官僚制度奠定基础。

《明史·吴琳传》中记载:“琳再长吏部,务持大体,汰冗员,严考绩,一时吏治肃然。”

《明太祖实录》更是明确记载:“吏部尚书吴琳奏:天下朝觐官考课事竣,请以三等黜陟。上从之。”

可是。

此人说的话却也含有着浓浓的火药味,比麦至德和陈

允中的还狠!如此又蹦又跳的家伙,纵然在历史上最终结局记载的不详,但他看来也不会有好下场的。

文臣们侃侃而言,说的有模有样的。

终于。

武将们彻底忍受不了了。

“麦至德,我可去你吗的吧,老子跟着上位打江山,刀口舔血三十载!儿子在娘胎里就听着战鼓声长大,如今倒要跟那些酸秀才似的考什么兵法?战场上砍人头的本事,是纸上画得出来的?!”

“没错!当年扩廓帖木儿打过来的时候,咋没见文官老爷们去考《武经七书》?咱们这些粗人不懂咬文嚼字,就知道听鼓进、鸣金退!现在倒好,连祖传的饭碗都要让兵部那帮拿笔杆子的来戳窟窿眼儿!”

“呵呵,俺们那些戍边的兄弟,谁家没折过三五个儿郎在瘴疠地里?如今活着回来的要考校,战死的连荫职都削了去!那些文绉绉的考校官,见过血吗?分得清狼烟和炊烟吗?这他娘的不是卸磨杀驴是什么?”

“没有我们,你们能在这京城内每天好吃好喝的当官?”

相比于文官们的,武将们则显得粗暴多了,甚至已经开始语言攻击和辱骂了,他们可不在乎这有的没的,纵然这是奉天殿又如何?

而且他们可以确定,陛下绝对不会怪他们?

为何?

因为他们确实是骂人了,并且骂的很难听,甚至问候对方的父母家人,可这群文官们就没骂人?他们不过是用那些文绉绉的词语来骂他们而已,装的道貌岸然的,真以为他们这群人中,全部都听不懂吗?

此时目前两方争论的论据和焦点,叶煊已经看的明明白白了。′兰?兰_闻.血. ?埂/薪?最-全.

文官的核心论据是历史教训,比如汉唐割据,需要重新设置合理的制度,选贤任能。

文言用典暗合洪武朝重儒风气。

武将反驳焦点则是实战经验至上,毕竟他们是刀口舔血获得的今天地位,同时也认为制度不公,更是觉得文官这群鸟人不懂军事,出来逼逼叨叨。

大多数武将又是性情中人,这个时候心中也难免会产生些‘卸磨杀驴’的感觉。

众人争吵的正激烈,叶煊也准备出手了,现在正适合把武举这件事情提出来,此制度既能解决朱元璋所需求的问题,又能让勋贵们保持满意。

思索间,叶煊就站出来言道:

“启禀陛下。”

“臣,工部南京郎中叶煊,有事请奏。”

朝堂忽然寂静了下来,文武百官皆将目光投向了叶煊,他们都知道今日是叶煊第一次参加朝会,这叶煊刚参加朝会,就准备搞点事情出来?

不少文官们,心中更是有些许不好的预感。

其实,正常情况下,现在大臣们正在商量重要的事情,叶煊这一个小小的五品芝麻官,工部南京郎中罢了,是根本没有资格插嘴的,但却没有人站出来说什么,哪怕那些不喜欢叶煊,甚至对叶煊充满杀意的。

因为叶煊的能量,不能从他的官级来看,谁让叶煊立下那么多功,并且受到陛下看重呢?

“叶煊,你有什么事情,说吧。”

朱元璋思量片刻,道。

“臣建议我大明朝,推行武举制度。”

武举!

闻言,所有人都愣了愣。

他们清楚武举是什么。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考试选拔军事人才的科举制度,与选拔文官的“文举”相对应,主要考察武艺、兵法、军事策略等能力,合格者可授予武职官衔。其核心目的是为国家选拔将才,巩固国防。

而大明朝,目前只有‘文举’,并没有武举。

同时,也从未有人提过这件事情。

这自然是因为,大明朝现在的开国勋贵都还活着呢,能征善战的武将比比皆是,根本不缺武将人才,那么自然而然不用进行武举了,可大明朝却缺少文官,所以文举是必不可少的。

武举还是有些作用的。

就如方才有人提到过的郭子仪,其就是通过武举入仕,后来成为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

但,这武举制度,和武臣袭职的新制度,又有什么关系?

感受到众人的目光,叶煊随即便继续言道:

“臣早就已经拟定好了此制度。”

“首先,如同文举那般,举行乡试,每三年在各省举办,报考资格分为两类,一类是军户子弟,他们必须通过基础体能考核,譬如拉硬弓、骑术,若合格方可参考,未达标者取消当年袭职资格;同时民户平民需由地方官或卫所将领推荐,确保其品行与潜力。”

“然后是会试,乡试合格者次年赴京师考试,限额五百人,重点考核实战策略与兵法典籍。”

“最终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仅会试前三十名参与,最终排名决定官职起点。”

“这其中,需强制世袭子弟参与武举,合格人数限制为五成,未通过者袭职时降一级。”

说到这

里,顿时有武将忍不住了,叶煊这制度看起来和‘新的武臣袭职制度’,没啥区别啊?

此人是王弼,他刚想说什么,身旁的徐达却拉住了他。

“愚蠢,仔细听听叶煊的话。”

徐达的声音压的很低,而此时叶煊又在讲话,并未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不过身边的很多武将还是能听到的。

仔细听听叶煊的话?哪句话?

他们的记忆力还是不错的,开始认真思索了起来,很多武将并不蠢,立刻抓住到了很重要的一点。

[需强制世袭子弟参与乡试,限制通过人数为五成],很多人想起了这句话,仔细一想,豁然开朗!

他们明白了,全部都明白了。

这和方才李善长所言的武臣袭职制度有着太大的区别了。

这李善长所谈的,新的武臣袭职制度,也需要考核的。

看似和叶煊所提的武举制度相同,基本上完全一样,都需要考核。

但问题是,李善长所拿出来的制度中,并未限制通过人数。¨卡¨卡/小+说-徃· ′追_最?鑫`彰.节*

可叶煊的武举制度中,明确限制人数为五成。

这代表着什么?

打个比方。

今年采用新的武臣袭职制度,总共有一千名功臣子弟参加考核。

但最终这些功臣子弟,很多人能力都不行,通过考核的也仅仅只有一二百人而已。

那其他人的功臣子弟,就需要降级!

但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一千名功臣子弟,有八九百个通过考核,只有一二百人需要降级,那自然是更好了。

但,这另外一种可能,几乎不存在。

他们打了一辈子仗,深深的清楚上战场到底有多辛苦,那是玩命的活,而且打了败仗,几乎不是从此前途尽失,就是死罪。

至于死在战场上的,则就更多了。

可并非是他们这群武将有能力,才获得了爵位,自从跟随陛下起兵起来,难道就他们这些人有能力?不是这样的。

是因为他们有能力有功劳的同时,最终在战场上活了下来,才获得爵位的。

那死去的诸多将领,其中亦然有着不少有能者,可惜他们都牺牲在战场上了。

所以但凡武将功臣,其实是很不愿意自己的子嗣上战场的,甚至他们也不倾向于去培养这一方面,只想着子嗣们继承他们的爵位或者官职,混吃等死就得了。

毕竟,他们这些当老子的辛辛苦苦打下了家业,还需要你们这些后辈努力做什么?他们打下来这些家业,不就是为了让儿孙享福的吗?

这也注定,他们的子嗣后裔,一代不如一代,也会着越来越多的人无法通过考核,从而降级为平民!

可能今年,一千个功臣子弟参加新的武将袭职的制度考核,最终能有八百个人。

下一代,或许就剩下一半了。

在下一代,可能就剩下一成了。

以至于,越来越少!

他们虽然不怎么读书,但这些年来也多多少少了解历史,这可谓是历史的惯性,纵然整片历史,开国之初每个王朝都有着不少的名将,可他们的后代子嗣们难道每一代都会出现名将吗?不,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十几代中能出现一两个,就已经是祖坟冒烟了!

根据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叶煊所提出的‘武举’制度的好处了。

因为叶煊的‘武举制度’限定了考核通过的人物,也就是五成。

依旧是那个例子,今年一千个功臣弟子参加考核,按照限制五成的通过人数来算的话,那么最少也有五百个人能通过考核。

最多,也只有五百个。

也就是一半的通过考核的机会。

一半能继承父辈们的官职!

这已经很不错很不错了,这能保证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的后代子嗣,每一代都有人能当官!

可能每一代只能有嫡系,也就是主脉中能继承官职,但这已经完全可以了,起码比落得全族九成九沦落为平民强!

幸好,徐达出来制止了他们,不然的话他们此时可谓是把叶煊的好心当成驴肝肺了!

不过,也有武将注意到了上方的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表情依旧平静,露出倾听之色,也脸色似乎越来越难看起来。

很多人心中一咯噔。

叶煊这武举之策,是否看起来对他们这群武将太友好了?

不会惹得陛下生气了吧?

“除了这些之外,臣的想法中还有,平民录取比例不可少于三成,这样也能打破军户垄断,从根源上削弱“血缘优先”的世袭弊端,如此也不会出现唐朝时期藩镇割据的场景,那么我大明朝也不会出现一个盘踞数百年之久的‘强盛武将世家’!”

叶煊继续说着。

朱元璋那阴沉的老脸,顿时像朵花般,忽然绽放了开来,露出笑容。

他还真的以为,叶煊这武举制度,完全偏向于勋贵们呢。

听到叶煊讲解这武举制度,他听到一半就感到不对劲了,以叶煊的智慧,不应该拿出来这种全方面利于武将的制度来啊。

现在,他明白了。

这个制度等于武将家族有着很明显的好处,这谁都能看出来,同时也严重的限制住了武将家族的发展。

不过,却比李善长拿出来的新型武臣袭职制度,强了太多太多。

因此,对于武将集体而言,是完全能够接受的。

同时,对于他这个皇帝而言,也是能接受的。

武举制度,既保证了大明朝的武将集体无法做大,形成恐怖的‘武将世家’,又能保证源源不断的平民武将进入到仕途中,分走世袭功臣后裔的权力,对于皇权而言,也是一个无比完美的解决方法。

叶煊,确实给他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新的武臣袭职制度,他已经猜测到了武将们必然会不同意,他正愁解决方法呢,可叶煊就已经给他解决了。

甚至。

他之前都没有和叶煊提过这件事情。

叶煊言称,是其提前拟定好的。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不管真的还是假的,都是件了不得的事情。

若是叶煊提前拟定好的,就证明叶煊提前就已经看到了大明朝目前武将承继官职爵位的种种弊端,也看出来了他的需求。

若是叶煊并非是提前拟定好的,那就是临时所想到的,那就更可怕了,真就是‘出口成策’?

这个时候,叶煊已经能感觉出来,无论是武将还是朱元璋,对他的态度都忽然发生了改变,看来他们已经能看出来,自己所提议的武举制度,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了。

叶煊也没有犹豫,正好这里是朝会,就把制度彻底详细的说个清楚,若是能直接确立下来,自然是最好了。

因为这制度严重影响了文臣的利益,出于捍卫自己在朝廷中的种种权益,文官集体势必会反对的,而此时能尽快的定下来,就不会给他们闪展腾挪的机会。

思索间,叶煊继续言道:

“对于武举制度的考试内容,臣也相应制定了一些看法和规划,考试内容以实战导向,杜绝纸上谈兵,臣认为其中武艺至少要占据四成标准,这些人选拔上来都是要担任军官的,若武艺不精,则无法服众。”

并非人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

从古至今。

在军队中。

想要让底下人的人服从,特别是一些中低级将领,最好的手段就是拳头。

这也是军队中,始终不会改变的道理。

其他任何的都没有用,甚至背景都无太大意义,人家就认你的拳头,毕竟进入到军队就是打仗的,你一个军官连点个人本事都没有,你当什么官?

“然后就是骑射之术,骑射需命中移动标靶,以此来模拟战场冲锋;而步战分则冷兵器与火器两类,考生自选专长,根据考生的专长来进行分配。”

说到这里,叶煊又引入了一个后世的入伍概念。

“武举中,需要进行负重行军考核体能。”

有力气还不行,还需要体力。

体力是武将最严格的标准,没有之一!

也是最重要的标准!

比如朱元璋,他的体力就格外充足,同时精力充沛,仿佛永远不会累,这也是他能从元末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

“至于方才韩国公提出的兵法策论,臣认为还是需要加入到其中的,我大明朝的开国武将们不需要这些,是因为当年他们没有条件,可军官子弟又不是没有钱读书,难道看看《武经七书》,很为难吗?”

叶煊这时看向蓝玉、王弼等人。

他这话其实说道很不客气,甚至称得上是冒犯了。

但他说的就是实话。

别那么矫情。

你想当武官,什么兵书都不看,就能当了?

大明朝现在已经统一了,没有王朝末年那种能给人一步步成长、学习的机会,所以想要担任武官,必须需要读书。

“确实需要读书,我觉得叶郎中说的没错!”

现如今蓝玉可谓成了叶煊的头号‘党羽’了,对叶煊的话几乎没有多想就支持。

见状其余武将也纷纷表态。

“是该看看书了,回去我就严格看管他们,谁不读书我就拿鞭子抽!”

“不读书怎么行!”

武将们附和道,这让麦至德、陈允中等文官脸色顿了又顿,这这这!真的是一帮蛮人!刚才他们让武将子弟读书,这群人可是给他们好一顿骂!

骂的那叫一个难听!

给他们祖宗八代都给骂进去了。

现在叶煊提出来让武将弟子读书,这群兵痞就支持起来了?

有些太过分了!

叶煊这边,见武将们很支持自己,

知晓自己这武举制度,基本上已经成功一半了,他随即把剩余的部分内容简单说了些,

“武将弟子熟读各类兵书,这是必备的,比如可以在考试中解析我大明朝的各种实际战例,譬如对抗北元骑兵、剿灭倭寇等,提出攻防策略;同时也需要熟记《大明律》中军事律条,面对逃兵处置、粮草征调等事,知晓该如何处理,身为军官,理应要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

“臣之前给皇太孙殿下讲解过些许的‘地理’问题,因此,臣想了想这武举中,也该设立类似的题目,譬如计算行军粮草消耗,绘制简易边防地图。”

叶煊也就是把重要的给说了一下。

具体此制度的设立,他还是需要回去重新写一份更加详细的,若是单说的话,根本说不完。

甚至还有很多重要的他没提呢。

比如德行考核。

还有考官面试时,可以设置突发情境,如士卒哗变、敌袭警报,观察临场决断,

-地方官需出具考生家族三代无犯罪记录证明,实行“一票否决制”。

很快他就将制造各种新型的火器,那么将火器操作纳入考核,迫使世袭子弟适应大明朝火器化趋势,这也是必然的,可以更好的淘汰守旧无能者。

德行这东西,不管哪个时代都有,兵营中最常见的就是强者欺负弱者了,在叶煊看来这种风气不可取,若是有出现的,可以直接除名,遏制世袭军官常见的“恃宠凌下、贪墨军饷”恶习。

有了这武举制度,未来大明朝将不会出现文官独大的场景,这也算是一件好事。

在叶煊看来,他的这套武举方案,以通过强制考试的方式,筛选世袭子弟,抬高平民晋升门槛,是能绝对强化实战考核标准的。

而眼下这‘武臣袭职’制度三大弊病,也就是血缘垄断、素质低下、阶层固化等等问题,也能全部解决。

现在正是朱元璋准备清理官员的时候,对待官员的刑法格外苛刻,这就更好了,配合朱元璋的严刑峻法,那么必然可以短期内重塑军队战斗力,更可能改变未来大明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惯性。

甚至,未来大明朝将会呈现出一种‘文武并重”的治国版图。

叶煊这边已经讲的差不多了,文武百官心中听着,各自想法不同,而朱元璋则直接询问了起来:

“这制度,诸卿有何看法和意见?”

朱元璋这么一询问,倒是有人站出来支持了,可这次支持的却是大量的武将,没有文官。

一个文官都没有。

文官们此时大多数,都没有隐藏自己的眼神,都死死的盯着叶煊,这个王八羔子!!非要站出来蹦蹦跳跳的,好不容易陛下要决定削减武将力量了,眼看着就要成功了,可你叶煊非要出来搅局!

在那站着不说话,能憋死你?

你有这么大的能耐,为什么不能操心操心其他的事情,非要想出来武举的制度,可显着你能耐了是吧?

非得和我们过不去?

上朝第一天,就弄出来这么一出?

简直他吗的不当人了!!

叶煊能感觉到,那群文官的眼神一个个像刀似的,恨不得把自己生吞活剥了。

不过,倒是并没有文官站出来反驳。

因为他给出的这制度,其实本身就是在原本李善长提出的‘武臣袭职新制度’上彻底优化的,他只是将各种问题全部解决了而已,让诸多矛盾消失,本质上还是减少武将的力量了。

文官,没有理由反对。

更何况若再出来反对的话,那就真的有些过分了,恐怕气氛会彻底闹僵,武将和文官就真的不死不休了。

眼下文官力量,是远远无法和武将相提并论的,同时朱雄英的病也好了,这代表着未来朱标、朱雄英这两代储君还活着,那么武将力量就会依旧存在,甚至不会有太多的缩减。

文官力量在这十几年内想强于武将,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只能缩起来!

“既然都支持的话,那叶煊回去后,把‘武举’的诸多制度、方案、流程仔细拟定一番,交给咱看看,过段时间倒是可以先举行一场小型武举。”

朱元璋随即看向魏国公徐达。

“这段时日,若是魏国公的病好了,咱就准你攻打北元。”

“正好,可以带上这期间武举选拔出来的平民军官和功臣子弟上上战场,看看武举这制度到底怎么样。”

朱元璋并没有决定立刻就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武举。

有的时候,制度表面上看起来确实不错。

但实际行动起来,却很容易滋生诸多问题。

这并非是小事,他还是选择谨慎点。

同时也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这武举制度是叶煊提出来的。

现在叶煊和文官们的仇恨太大了,死在叶煊手上的文官多少了?且个个都出身不凡,就连江南郑家的郑沂,都被叶煊给活活骂死了。

这是深仇大恨!!

有的时候,文官血性可比武将更硬,有的文官是不怕死的!

他们真的敢为了杀死叶煊,做出任何事情来。

这武举是叶煊提出来的,到时候文官集体真的做出来什么事情,也是有可能的。

眼下官员的数量确实不多了,他也有些杀累了,想先让这群文官们歇歇,等缓个一两年,新的官员们陆陆续续招上来了,你们再来‘找死’不行吗?

消停一两年吧!

朱元璋心中不由这般想着,不过接下来,他的面色忽然就变了。

今日的朝会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各种事情都已经商议完了,而大事也仅仅只有这一个而已,也彻底解决了。

他已经准备下令散朝了。

可这个时候。

叶煊忽然站了出来,言道:

“陛下,臣,工部南京郎中叶煊,有事请奏!”

朱元璋脸皮子颤了颤,什么事情?他怎么有种不好的预感?

这种不好的预感,并非是他认为叶煊要上奏的事情对于朝堂和他朱元璋而言是坏事,而是他认为,叶煊上奏的这件事情,恐怕对于文官大族不是什么好事啊。

看来,消停不下来了!

“说吧。”

朱元璋揉了揉眉心道。

“臣,叶煊请奏。”

“伏惟陛下膺天受命,扫荡胡元,定鼎金陵,肇基万世。”

“然臣夜观星象,昼察舆图,窃以为王气虽钟于南,而天下形胜终系中原。”

“昔周营洛邑、汉都长安、唐据关中,皆居中以驭八荒。”

“今北虏逋逃,遗孽未靖,江南虽富,终非百二山河之固。”

“臣昧死,谏言迁都,惟陛下准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