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显得很认真,他沉吟半晌,言道:
“此事,不可谓不重!”
“除了地动仪外,还有其他办法么,咱要彻底解决这地震隐患!”
叶煊闻言,这个时候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这老朱也太关注了吧,一涉及到皇权隐患这种问题上,老朱真的是眼珠子都瞪了起来。,3¨芭?墈·书~徃- -首`发′
相反,他很早之前就提出的大明宝钞之事,朱元璋一直不准备去办。
咦。
那既然这样,不如换个说法,到时候给朱元璋讲讲。
这大明宝钞的问题,可也是能涉及到皇权的啊。
思索间,叶煊也就给朱元璋随意讲了讲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关乎着大明朝能否提前涉及到各种学科,开启某些科学理念革命,叶煊认为还是有必要的。
合该把后世能引用到这个时代的,陆陆续续颁发出来了。
一步领先,才能步步领先。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把一些理念和有关于科学的知识引入到这个时代,这些理念和知识就不会发展了,古代是因为没有引入这个概念,所以根本不会有人研究,这也就意味着很多擅于这方面的天才,被隐藏了,可一旦引入了这些,同时大明朝也愿意大力加持发展的话,科学维度将会不断提升。
一句话。
未来可期!
“臣建议,设立地动学、传授营造法、传授赈济策官知识!”
叶煊也没有多说,着重提出了三点,朱元璋将目光投向他,没有说话,那意思很明显了,继续说啊,我听着呢!
“地动学的设立,可以研究地震成因、前兆、周期,臣准备编撰一本核心教材,名为《地动十问》,以此来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地震问题。”
“至于营造法,就是专授抗震建筑技法,臣准备编撰《安宅辑要》,其中蕴含斗拱减震图说等图,学习的目标是工人,工人们学习了这些后,以后可以更偏向于在大明朝各个区域,建造拥有抗震的建筑,以此减少大明朝因地震问题带来的损失。”
“而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赈济策官,臣认为陛下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朝廷需要大力培养救灾官员,教授他们盖粮储管理、疫病防治、流民安置等问题,一旦发生地震事件,朝廷派遣下来的官员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那百姓自然而然就没有怨言了。”
听了叶煊的讲述,朱元璋若有所思,似在思考可行之处。
叶煊这边,则基本上已经确定了,老朱是会同意了。
那么就该想想,具体的传承方式了。
教导自然不是问题,可问题的关键是传承,打个比方地动仪不就是没有传承才消失的吗?而大明朝后续的帝王若是不重视这些问题,那他费了这么大力气搞出来的预防地震、解决灾后的各种问题,就白用了。
思索间,叶煊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
传承方法,不应该全考虑朝廷因素。
因为朝廷变化莫测,很有可能某一任帝王,或者某一个时期的官员的疏忽或者刻意,导致无法传承,若是这些力量干预这些知识传承的话,一旦涉及到政治事件,就可能白废。
最好的办法,就是匠户世袭。
将抗震营造技术列为工匠家族“秘传”,而这技术能带来大量的收益,比如使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房子,比普通的方式更受百姓的欢迎。
也就是,能多赚钱。
这样的话,工匠们自然就愿意学习了。
然后再让工部授予“抗震匠师”职衔,这也算是荣誉了,任何时代官方给予的荣誉,对于普通的百姓而言,那可都是不得了的东西!
还有民间讲会,借乡约、社学传播简易避震知识。
至于朝廷这边,也并非是说,一点也不让朝廷干预了,也可以设置官学授业,就是他方才所说的的在国子监增设“地动科”,选拔工部、钦天监子弟入学。
民间传承,只是第二种后备手段而已。
一旦涉及到这些国策,叶煊想的从来不是解决一时之患,而是尽可能的多解决些问题。
“就按照你说的去做吧,地动司的负责人也是你,正五品官职。”
朱元璋道。
叶煊脸色顿了顿,怎么又来了一个官?他现在可真的不想当官了啊,这身上的各种担子也太多了。
他刚想拒绝,就对上朱元璋的眼神,知道只能被动的接受了。
“不过陛下,若推行这些事情,恐怕会遇到很多阻拦。”
“阻拦?”朱元璋忽然眼神一冷,道:
“那群人又怎么搞些事情出来?矿洞坍塌的案子,这两天就审了,咱还在想杀哪些人呢,若不是官员数量太少了,咱现在就给他们活剐了。”
这些日子过去了,矿洞坍塌案件确实已经查的差不多了。
但由于涉及的人太多,朱元璋一直在等。
等什么?
等这一次科举选
中的官员,派人考察的差不多了,就开始任命,然后就可以杀人了,同时也不用等太久,根据朱元璋的估计,这就是这两日了。
“并不是大族们的算计。”
叶煊给朱元璋解释起来:“百姓们并不懂得地震的原理,甚至可以说哪怕很多读过书的,朝廷上的官员们,也不懂得地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一旦地震发生,很多人习惯性的将地震归为“天谴”,否定人力可抗。”
“这就是推行的最大难处,所有人认为地震乃是上天惩罚,人力不可抗,那推行这些又有什么意义?”
朱元璋皱起眉头,询问道:“你应该已经想到了办法了吧。-二`8/墈?书,罔? ′免`沸?粤-犊+”
叶煊脸色微顿,这老朱就是厉害啊,他确实想到了办法,不然就不会提出来这个事情了,随即他言道:
“目前,还是需要结合神权的,臣的想法是,不如[神道设教],朝廷设置“镇龙局”部门,对外宣称[受玉帝敕令镇压地龙],将抗震措施包装为“祭地仪典”。”
这种方法看起来,很荒唐。
甚至像傻子一样。
可在这个时代,确确实实是最管用的,而面对这种难题,也只能使用这个办法。
不过叶煊也会选择一些科学性的解释方法的,等各种抗震物品打造出来,他就准备在京城公开演示木构模型抗震试验,譬如用马车震动模拟地震,邀请士绅、官员、百姓观礼。
用实验和迷信结合起来,足以能达到最大的效果。
但其实除了这些,还是有不少问题的,譬如目前明朝时期的技术条件限制,以及缺乏精密仪器与材料科学支撑。
现在目前能采用的方法,也仅仅是借助传统工艺,用桐油浸泡麻绳增强建筑节点韧性,以瓷器倒置作为简易地震报警器。
再使用大量的数据积累,通过近百年观测记录总结地震周期。
很明显,现在明朝初期,就处于一个地震频发的时期。
总之他已经做到极致了,在现如今这种科技与文化制约下,他使用实用主义整合智慧与各种理念,再通过神学包装、技术改良等逐步推进,就算无法建立后世那种地震学体系,但已经足以大幅提升抗震救灾效率。
最重要的,是能为后世留下珍贵的科学萌芽。
“这个咱也同意了,地震这个问题能解决好,倒是也能少杀点人。”
朱元璋道。
少杀点人?
叶煊忽然想到了什么。
洪武时期,虽然老朱的手段堪称铁血,但古往今来不管什么时候,都有不怕死的官员,地震本身就被视为君主失德的象征,这些年来可有不少人借机上疏批评朝政,洪武十一年那次地震,御史周观政就谏言“修德弭灾”。
老朱估计是杀累了。
因为这些官员谏言的没有任何毛病和问题,老朱杀他们,有的时候确实挺不妥的,这将会使得皇帝和官僚集体的矛盾越来越深。
而借助淮西系、浙东系的斗争,清理旧的官僚阶级,构建新的忠于大明朝的官僚阶级,这种方式是不会形成官僚阶级与皇权阶级对立的。
除了这一点外,一旦发现灾情,畜生们就将成群结队的出来,每次赈灾过程中,都会有官吏克扣钱粮,原本的历史上洪武二十四年,户部官员就敢虚报灾银,涉案金额高达足足十万两。
“就这样吧,对了,明日咱准备在奉天殿上,审理矿洞坍塌案子,你到时候需要来参加早朝,雄英的午课,到时候你与他的另外一位老师一起教。”
“还有郑沂的事情,咱是因为一条鞭法没有急着杀他,可他自己跳出来,那就别怪咱了,你若是帮咱给他气死了,咱还得谢谢你。”
“至于江南郑家,晚些再处理吧。”
朱元璋缓声说着,叶煊心中思绪涌动,明日就处理矿洞坍塌案子吗?
正好,他也想见识见识,这背后到底有哪些人,这群人能运输如此多数量的新型火药,神不知鬼不觉的到句容县,力量太浑厚了。
至于郑沂,死不死的他也不关心了,其虽然还有着一定的政治力量的,比如他那些故交、门生,可自己却不会怕,他连藩王和文官集体都敢全部得罪,害怕这群家伙?
江南郑家,已经可以宣告慢性死亡了,朱元璋的意思也很简单,现在不能处理江南郑家,因为没有理由,毕竟这郑沂很有可能会被自己气死,而并非是科举舞弊案被掀出来处理的。
那朝廷就没有理由,抄了郑家。
但,等到一条鞭法推行的差不多了,木已成舟成为定局,郑家绝对是第一个灭的。
这也是老朱给自己压力啊,尽快的推行一条鞭法,老朱的大刀已经饥渴难耐了。
叶煊原本准备就这么走了,虽然现在时间还早,才刚到下午,不过晚上还需要去徐达那里一趟呢,同时也需要养足精神,明日奉天殿上很有可能需要和那群官员对峙。
不过临走前,叶煊想起了一件事
情。
“陛下,臣有一个想法,想让算学的地位增加一些,就算不与儒学并立,但起码不至于现在如此落寞。”
这个想法,叶煊很早就有了,这源自于之前去通文院处理一条鞭法事情的时候,顺便回家,见父亲和母亲计算着每日出售铁器木具、每日收入宝钞钱粮,很是费劲麻烦,那个时候他就意识到了明朝洪武时期存在的另外一个大问题。
算学的崩溃!
现如今,明朝算学体系太差了,这源自于朱元璋确立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算学被排除在科举体系之外。
《明史·选举志》就明确记载了:“科举专取经义,罢诗赋及算学。”
而儒学却被视为“治国大道”,算学归为“末技小术”,士人阶层普遍轻视。
明初大儒宋濂更是曾言:“数术者,工匠之技,非君子所务。”
事实上,对于君王、官僚、百姓而言,这都是没错的,君王利用儒学统御百姓、官员利用儒学踏入仕途、百姓利用儒学遵守规矩,可因为朱元璋的主导,儒学的打压,这使得明朝的算学体系崩溃的同时,已经根本不继续发展了。·x\4/0\0?t!x·t*.?c`o,m′
要知道,算学其实也可以称之为数学,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可在洪武朝时期,如此的孤单寂寞!!
这难道不是历史上的遗憾吗?
若明朝洪武时期,能抬高抬高算学的地位,那么后世是否在数学领域上,西方也不会那般领先?
不说后世了,就拿现在明朝时期的情况,算学也有着不可比拟的实用性,算学在国家治理的特定领域,譬如赋税、历法、工程上被使用,可目前洪武朝,掌握者多为一些根本没有经验的官员。
这影响太大了。
户部需计算田亩、赋税,但实际运算由“书算吏”完成,官员仅审核结果。
工部需要计算水利、建筑涉及测量,但依赖工匠经验而非系统算学理论。
钦天监的历法推算需要算学,但被视为“方技”,从业者社会地位低下。
算学再次被打压!
同时,老朱虽然在国子监设立了算学科,但学生为“杂流”,什么叫做杂流?就是非科举正途,这就代表着其地位根本无法和儒学出身的学生相比。
这群算学学生,仅学《九章算术》等基础内容,结业后也只能任低级技术官,如户部司计、工部算手,最高不过从九品,这就导致更没有人愿意学习算学了。
地方教育缺失方面,也从未把算学当做一回事,府州县学不设算学课程,民间私塾亦以儒学为主,算学仅在商人、工匠家族中口传心授。
百姓们更不学这东西了,百以内加减法能清楚就够用了,他们一年才能赚多少钱,花多少钱?
大米要是一粒一粒的卖,他们就能就会重视算学了!
关于算学的明朝洪武时期崩溃没落,这可是《明太祖实录》中统计的,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官员中,明确记载“通算学”者仅47人,仅占官员总数0.3%,也就是一千个学生中,算学生仅仅只有三个,并且洪武二十六年四十七个算学学生,大部分还集中于钦天监,给老朱干活,仅钦天监就有二十一名算学学生。
户部十八人、工部八人!
由于朱元璋和朝廷的不重视,朝廷与地方官员的算学水平更是堪称‘垃圾’!六部尚书、地方布政使等要职多由科举进士担任,其知识结构以儒学为主,批图洪武朝曾有一位户部尚书名叫茹太素,以直言敢谏闻名,但《明史》记载其“不谙钱粮细务”,就是钱粮的增加、减少,都算不清楚,实际工作只能依赖下属书吏。
洪武朝时期,朝廷设“书算生”职位,专司计算,但他们是没有品级的,只能算是最最最底层的‘吏’,洪武十五年全国“书算生”约一万两千人,但地位低下,晋升无门,导致人才流失,到了洪武朝中后期,就剩下了几千人。
由于算学体系的崩溃,地方衙门只能依赖“钱谷师爷”,也就是私人幕僚处理财税计算,形成“官不知数,吏掌实权”的畸形格局。
“算学?”
朱元璋这时露出意外之色,他不禁笑道:“算学发展起来有什么用,咱就是特意打压算学的。”
“你可知道,若是算学兴起,那商人岂不是变得更加精明了?”
朱元璋毫不掩饰他的想法。
那就是‘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可不是简单降低商人地位那么简单,朱元璋为巩固皇权,推行“重农抑商”,甚至还抑制商业数学发展。
《大明律》规定“市井算术不得逾制”,民间算学应用被严格限制。
“陛下,恕臣斗胆相言,这般做是不对的。”
叶煊露出了正色,他必须要纠正朱元璋这个想法了。
本来,华夏的算学体系是要远远超越世界各国的。
却因为朱元璋的擅作主张,导致科
技传承断层,不过这并非全部怨朱元璋,因为在这所谓的古代,算学确实没有太大的意义,远远没有儒学对皇权重要,这些古人又岂能想到,算学、数学在后世有着那么巨大的作用呢?
算学,在宋元时期,其实已经达到世界顶峰了。
朱世杰的《四元玉鉴》、李冶的《测圆海镜》,这些在当世都是遥遥领先全世界的,可在明初无人继承。
洪武朝唯一数学专著《通原算法》,更是仅为实用算术手册,无理论创新。
再加上,现如今明朝使用的是理学,强调“格物致知”,需服务于伦理道德,算学因“无关心性”遭排斥。
就连精通算学的刘伯温,都在《郁离子》中批判“数术惑众,乱人心智”。
“这话就有意思了,咱确实不重视算学,但这也确实是因为算学无用。”
“咱问你一个问题,咱就算这么打压算学,它产生什么影响了?”
“国库运算、各地钱粮算筹、军事、财政,皆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朱元璋这个时候,和叶煊讲起道理来。
听到这里,叶煊倒是放心了许多,他就怕朱元璋不讲道理,或者思维定格,那样的话才不好办呢,老朱认为没问题,可其中问题太多了。
甚至他都说不过来。
“陛下,臣认为这算学体系导致的各种问题太多了,臣就简单列举一下赋税混乱与财政低效的问题。”
“贪官污吏,大族士绅,就是利用算学体系的崩溃,也就是田亩计算误差来鱼目混珠,我大明朝目前推行的鱼鳞图册是有一定局限的,‘鱼鳞图册’用来清丈土地,但基层官吏算学水平低下,导致土地面积核算错误频发。”
“为何从来没有官员提起过这件事情?因为这是默认的一种吞并土地的方式,今年吞一些,明年吞一些,渐渐的在官方记录中,很多百姓的地就无缘无故的消失了。”
“还有户部官员依赖“书算吏”处理数据,但缺乏算学监督机制,地方官借机篡改账目,加剧贫富分化。”
这一点,叶煊可以百分百确定,因为按照《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全国清查出隐田达一百八十万顷。
这就纯粹是数学漏洞了。
而一百八十万顷,这是何等一个可怕的概念?这代表着大户阶级这些年来,究竟占据了多少隐田?而又少上报了多少田赋?
虽说,这是洪武二十四年记载的事情,但绝对从明朝建立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现在是洪武十五年,就算没有一百八十万顷,有个一百万顷,也是有可能的。
“你说的,可是真的?”
朱元璋眸光骤然间冷了下来,算学这般重要?他甚至有些不确定了,因为在他的眼中,这东西根本无法和儒学相比。
儒学能帮助君王驾驭百姓,儒学能够帮助朝廷产生源源不断的官吏。
而算学,仅仅就是个臭算账的。
知道数字,懂得加多少、减多少,就够了,他能专门设立个算学科,就已经够不错的了。
可却让那群官吏,暗中兼并土地?
“陛下,臣可以确定此事在整个大明,各地皆有发生。”
叶煊本来,准备就举这么一个例子的,但他忽然想到了大明宝钞的事情,实际上随着和朱元璋的接触,他已经慢慢懂得,该如何劝说朱元璋了。
任何问题,朝着‘威胁皇权’、‘官员贪污’这两个方面去扯,老朱绝对会发飙!
而有的时候,给老朱详细的解释这其中的道理和具体的后果,老朱反而听不进去。
不过他还是会讲讲道理的,老朱听不进去,可几乎每次太子朱标和皇太孙朱雄英都在这里,他们也能耳濡目染的听到,学习到,这相当于提前培养大明的二代、三代了。
思索间,叶煊再次言道:
“算学体系的崩溃以及不重视,更是极大的影响了大明宝钞,陛下从未想过让算学生,进行算学模型预测货币流通量,这才最终导致我大明朝滥发“大明宝钞”,导致通货膨胀,民间拒用铜钱,经济秩序混乱。”
“不然的话,恐怕大明宝钞到现在也不会贬值,陛下依旧能源源不断的印钞。”
实际上,算学引发的影响何止这些。
比如工部计算漕运损耗时,依旧沿用元代粗估法,但实际因河道状况差异,损耗波动达三成,造成国库岁入损失大半!
还有一件事情,并未发生在现在,可却也不远了。
根据原本历史记载,洪武十九年,南京城墙因地基承重计算错误,局部坍塌,工部被迫征调五万民夫返工,耗银三十万两。
此事让老朱震怒,可是杀了不少人!
洪武二十五年,水利工程失效,黄河治理中因缺乏流量测算,多次筑堤后溃决,河南开封段决堤,淹没农田四十万顷,更是造成人祸,牵连数十万百姓无家可归!
“你真的是什么事情,都能提到大明宝钞...”
老朱忽然叹息了一下。
最终道:“宝钞的事情,等矿洞坍塌案子结束,好好聊聊吧。”
“你如此反复的劝咱,咱也能看出来宝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这番话,让叶煊心中不免的有些成就感,能在这件事情上把老朱说服,可真的是不容易啊!
“那算学的事情?”叶煊试探性的询问着,他怎么感觉,朱元璋并非是很想提高算学的地位啊。
朱元璋闻言,思虑良久,道:“如你所言,算学确实需要抬高地位。”
“但现在我大明朝官员的数量,太不充足了,明日矿洞坍塌案子,咱准备大杀一批人,名单咱都列清楚了,科举舞弊案等一条鞭法推行的差不多了,咱还要杀一批人,哪来的这么多官员?”
“胡惟庸案件,咱还没杀完呢。”
“算学的事情,咱同意了,但再等两年,等官员数量差不多了再说。”
朱元璋话语中的意思,叶煊能听出来,其实朱元璋也有自己的难处。
身为大明朝的君王,他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宋元两朝遗留下来的地方力量掌权的问题,本就难以解决,而朱元璋更想自己这一代全部解决清楚,不留给后世子孙,于是不断的制造案件,从地方上收回权力;可这又导致官员数量不足,而现在若要提高算学地位,那么就会导致很多人会选择学习算学,儒学生的数量会再次减少一些,这就代表着新生的官员数量也会减少。
那么,朱元璋就会担忧一个事情。
他有生之年,能把各个地方家族官员的权利,收回朝廷中吗?
等两年,这确实是目前看来唯一的办法了。
叶煊知晓朱元璋的苦衷,虽说他之前提出了科举舞弊连坐制度,但现在还未推行,需要过些时日,因此官员的数量还是不够。
但就算有苦衷,算学还是要尽快推行的。
反正就算不推行算学,官员数量也是不充足的,不过是问题的大或者小问题,难道要因为担忧这个,而让算学延迟推行吗?
不说别的,他现在就有很棘手的问题,必须需要算学精明者来解决。
那就是火器。
他肯定是会打造各种新型火器的,很多鸟铳、火炮早在贡院考场时,他就已经清晰的写到考题中了,眼下矿洞坍塌案子明日就能了结,新型火药也已经研制成功,那么下一步势必是研究火器了。
今日在徐达的寿辰上,他又说了一下征讨北元的方法,武将们个个蠢蠢欲动,岭北之战对于徐达是不堪回首的记忆,对于老朱何尝不是?难道朱元璋真的不想让大明朝成为汉唐那般,积极对外扩张的强盛王朝吗?
因此,很快就会出现征讨北元事件,那么这新型火器的制造也要开始了,但火器制造,也是需要算学的。
明朝时期军事技术滞后、火器研发迟缓的另外一个问题,也和算学有关,明初火铳射程、装药量计算,仅仅是依赖工匠经验,而未形成数学公式,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无论是火铳和大炮的射程、精准程度,都存在着恐怖的误差,甚至能达到三成!
洪武二十一年,大明征讨北元时,就因火器精度不足,而未能有效压制蒙古骑兵。
既然他准备打造火器了,那么精准程度必须严格把控,争取这一战灭掉北元势力,那么火铳和大炮精准度、射程不准确,岂不是大问题?
思索间,叶煊立刻将火器的问题详细说明了一下,然后又道:
“陛下若是有攻打北元的想法,那么算学影响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其中后勤调度,更是问题频繁。”
“原本九边驻军粮草运输依赖“一车运十石”的粗略估算,实际因路况损耗,抵达边镇可能仅剩六石,更何况是攻打北元了。”
叶煊今日,必须让朱元璋重视起来算学,洪武朝算学的“工具化边缘地位”,不但会导致财政混乱、技术发展停滞,更影响了整个明朝未来的种种地方,譬如经济方面使得赋税不均与货币失控,埋下明中叶财政危机的种子,工程与军事短板加剧,削弱了明朝应对边疆威胁的能力。
抑制科学思维这一点是最可怕的,强化了“重道轻器”的保守意识形态。
这些影响相互交织,使明朝在全球科学革命前夕错失转型机遇,最终在内外挑战中陷入被动!
不过也有叶煊自己的打算,加强自身影响力是其一,其次就是这群官员太过分了,真的不断针对他,那他就准备刨这群人的根了,现如今朝堂上的官员九成九都是儒生出身,那他就需要提高提高算学生的地位了,因他提升算学地位,这些未来当官的算学生,是绝对站在他这边的。
又能折损部分儒生出身的官员利益。
何乐而不为?
“你这是为难咱啊。”
朱元璋皱起眉头,他已经有些不好意思让叶煊继续提出,招收官员的办法了,因为叶煊已经给出了具体办法了,可大明现在依旧缺官。
也不能不清理官员了,
他还能活多久?
他杀了这么多人,这群官员胆子还如此巨大,制造一起起案件,等他死了,这群人岂不是要把大明朝的天给搅了?
“咱,同意了。”
“但,咱给你三个月的时间,必须给咱想办法,尽快招揽合格且能使用的官员。”
朱元璋给出了一个条件。
同时这合适的官员,还必须是新的官僚,而非旧的大族亦或者地方势力中选拔出来的官员。
三个月,这对于叶煊而言完全够用了,总会有方法的。
“臣,遵命。”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该如何重新构建算学体系,加强算学影响力等种种事件了,这些基本上都不用叶煊发愁,朱元璋若是想提升一个集体的地位,太简单不过了。
因为他是皇帝。
不过有的方面,他还是需要提出一些意见的。
目前整个明朝的意识形态,就是认为算学不如儒学,那么就需要重构算学地位,从“末技”到“经世之学”,这也就是所谓的意识形态包装,同时最好在借儒家经典正名,将算学与《周易》“数术”结合,宣称“算学乃格物致知之基”,如引用《周礼·保氏》“六艺”中的“九数”,重塑算学的“圣学”身份。
朱元璋又下诏强调“算学为治国之要”,将《九章算术》列为皇子必读书目,提升其政治地位。
然后就是最重要的科举制度了,若想抬高算学地位,势必要对算学进行微调。
原本科举是没有算学科目的,自然而然要增设此科目,乡试、会试中更是要加试“算策”,至于考题嘛,就设置一些类似田亩计算、粮税核算的问题,以此来促使士人学习基础算学。
叶煊还有个更大胆的想法。
那就是...
特设算学举人!
单独开设算学科举,中举者授户部、工部技术官职,打通算学人才的仕途通道。
不过这样做显得太急了,估计太不行,需要等等。
总之,叶煊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尽皆提了提,老朱也没有拒绝,全部同意了。
这个时候,天已经渐渐黑了。
叶煊也就选择离开。
也该去老丈人那里赴宴了。
傍晚。
天气清凉。
大功坊是整个京城最热闹的区域,人来人往,百姓、商贩、行人络绎不绝,路过的人都不禁抬头看着那巍峨的魏国公徐达府邸,露出敬仰之色。
叶煊这次离开宫,并没有回家,时间上也来不及了,徐达家宴,自己这个准女婿若是迟到了,那岂不是惹得老丈人不高兴?所以叶煊很早就来了。
他注视着魏国公徐达的府邸,不免得有些期待。
这次,自己终于能见到徐妙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