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竹难书 作品

第93章 江南郑家,忤逆篡国

叶煊面对这郑沂,丝毫没有任何客气,既然这个家伙很喜欢泼脏水,那他也可以泼啊,你怀疑我有撤销钦天监的想法,我就怀疑你想以家族颠覆皇权!

他冷冷的注视着面前的郑沂,没有半分退缩,立刻向前走了一步,道:

“据我所知,汝江南郑氏的《家训》,可谓是包含着僭越性和潜在野心。-三·叶,屋_ -罪?欣`璋¨結/埂¢鑫?哙.”

“诸位可能没有看过这《郑氏规范》,但听说过,今日我就给所有人讲一讲,何为《郑氏规范》!”

郑沂被叶煊这句话给气到了,什么东西?他江南郑家的家训,保藏祸心?

真会泼脏水!

郑家可谓是从来没有想过任何祸心,这家训的制定,仅仅是为了后辈子孙更好而已,能有更好的品德。

郑沂虽然生气、震怒,但此刻倒是没有慌乱,因为他江南郑家的家训,昔日可是被陛下亲自夸赞过的,甚至陛下还赐下了‘江南第一家’的牌匾,这叶煊随便说,他会怕吗?

反倒是恐怕最后,会落得一个栽赃的罪名。

这叶煊不是很厉害吗,原来也不过如此啊。

其余的文武百官,此时也露出意外之色,他们已经看出来了,郑沂确实是在泼脏水,污蔑叶煊有着想要撤销钦天监的想法,而叶煊现在这个举动,也确实是在效仿郑沂泼脏水。

可关键问题来了。

人家郑沂所说的,是有确凿证据的,毕竟原本监测地震是钦天监所需要做的事情,而你创造这地动仪后,是不是不需要钦天监监测地震了?言外之意是不是认为,陛下设立的这钦天监是耗费国力之举?

而现在叶煊所说的,郑沂的家训,包藏祸心,这就完全扯淡了,人家郑家的家训美名传遍整个大明朝,里面的每一条,都不会触犯到陛下和朝廷的霉头,不然的话,郑家岂能发展到现在这种地步?

看来这一次,叶煊确确实实是失算了。

太子朱标、魏国公徐达此时纷纷皱起了眉头,他们心中暗道不妙,叶煊不会失算了吧,栽倒在了郑沂这个老狐狸的手中?看来还是年轻啊。

至于大族文官们,心中不禁暗笑,果然还是需要郑尚书出马。

“可能很多人没有发现,郑氏家训中,是存在着隐秘权力架构的。”

“这结构,也就是所谓的‘家族集权的制度设计’。”

“我若没没错的话,其中有一条严格规定,名为[家长专制],其规定:‘家长一言定夺,子孙不得违逆’,郑尚书可承认?”

叶煊言道。

闻言,郑沂面色平静,不禁笑道:

“确实是这样,那又如何?”

“那就好。”叶煊点了点头,继续说着:“《郑氏规范·家政篇》规定了这一条,将彻底形成家族内部的‘君主独裁’,与《皇明祖训》中‘天子总揽乾纲’形成镜像。”

“我想问问,郑尚书,汝这家族到底是何等大的胆子,敢效仿我大明朝的陛下,隐射镜像?陛下驱逐鞑虏、恢复中原,创建不朽大明王朝,自可天子总览乾纲,而汝这郑家何德何能,也要效仿陛下总览乾纲,莫不是汝郑家族长,自认可比肩天子?”

这话已经算是诛心之言了,郑沂脸色立刻颤了颤,他没有犹豫反驳道:

“怎么可能?族长总领全族事务,有着绝对的命令权,这岂是我郑家独有之事?当今天下各个大家,皆按照此规定!”

叶煊的询问是没有问题的,而郑沂的回答也是不带任何问题的。

叶煊并没有立刻回应郑沂的话。

看起来,郑沂算是解释清楚了。

可叶煊又言道:“根据《郑氏规范》中记载,江南郑家可是有着族兵私训的,甚至要求‘男丁习武强身,卫护宗祠’,这岂不是暗蓄军队力量?洪武九年,郑氏曾以‘防倭’为名组建乡勇三百,这已经远超寻常宗族自卫需求。”

“这是洪武九年发生的事情,而现在是洪武十五年,以郑家的发展速度,恐怕现在已经能随随便便组建乡勇三千人了吧?”

叶煊质问道。

洪武九年,郑家组建乡勇三百人,这是实事。

已经确确实实触犯了规矩,甚至若朱元璋真的想收拾郑家的话,仅此事就足以定下一个谋反之罪了。

可朱元璋并没有,因为朱元璋是很欣赏郑家的,郑家这种宗族管理,使得家族不断蔓延的做法,让朱元璋感到有着遇到了‘知音’的感觉,这和老朱想要朱家子嗣兴旺,是同样的需求和做法。

因此朱元璋并没有动郑家。

同时,现在洪武十五年,他言郑家随随便便组建乡勇三千,也不过是夸大而已,估计组建个五百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么说就是故意的。

“你,你,血口喷人!!”

“我郑家,如何能组建乡勇三千人?”

郑沂脸色彻底变了,显得格外难看,话语更是吞吞吐吐起来,脸庞被气的发红,那发白的胡须都在

乱颤,叶煊这番话他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郑家是绝对没有能力组建三千多乡勇的。

叶煊这话,完全就是故意夸大之词。

可他如何反驳,因为洪武九年,郑家组建三百乡勇是实事啊,现在不管他怎么说,都可能会落实这件事情,更有可能会让人认为,郑家真的敢组建乡勇三千。

“我还听闻,郑家更是存在着田产垄断之事,江南郑氏通过‘族田不可分割’条款,兼并浙东良田万顷,掌控地方粮赋,势力堪比藩王。”

叶煊继续说着,郑沂脸色发变,怎么对方什么都知道?

“还有商路控制,郑家以“族产共营”名义垄断钱塘江盐运,岁入白银十万两,财力可窥觊朝廷命脉!”

郑沂心中颤了颤。

钱塘江盐运的事情,怎么这家伙也知晓啊,此事哪怕朝廷都未必清楚!

“而你郑家,所做出的最忤逆的事情,就是家训文本的僭越隐喻了,也就是天象借喻的野心。”

“[日月昭昭,家运永昌]。”这八个字,可是在郑家祖训中,对吧?”

叶煊看向郑沂笑了笑,郑沂心中涌现出不妙的感觉,但现在他能怎样?对方已经这么问了,他若是不回答的话,那岂不是显得心虚?甚至陛下知晓了这些事情,都会怀疑他了,更何况还有太子在这里的,而这‘日月昭昭,家运永昌’八个字,也确确实实是祖训中的。

当初这八个字,仅仅是希望家族能更加兴盛,永远鼎盛罢了,完全没有其他的想法啊。

“是又怎样?”

“那就对了。*咸′鱼!看_书!枉* .蕪_错.内^容.”

叶煊面无表情,声音发冷:“你这江南郑家,到底有何资格,将家族命运比附“日月”,暗含“与皇权并立”之意?陛下在《皇明祖训》称“日月为明”,郑氏此喻难道不是挑衅?究竟我大明朝是‘日月’,还是你郑家是‘日月’?这苍穹上悬挂的是朱氏的‘日月山河’,还是你郑家的‘日月昭昭’?”

这番话,差点让郑沂身子骨一软,瘫在地上,他伸出手指,颤颤巍巍的指着他,“竖子,竖子!”

“你此言,完全是污蔑!荒谬,荒谬!”

郑沂年岁已经大了,那苍老的脸庞上完全是愤怒,眼珠子里面仿佛都要冒出来火星子了,有着睚眦欲裂的感觉,他感觉自己的胸膛都要被叶煊给气炸了。

“莫不是叶某说出了郑家的想法,你才如此愤怒?”

叶煊笑了笑道,他没有任何留情,继续给予痛击:“[星列有序,家法如天],这句话也是《郑氏家训》中的吧?我真的想不通,郑家胆子有多大,居然敢将家法比拟“天道”,暗示家族秩序凌驾国法之上。”

“这大明朝只有一座天,那就是陛下,是圣上!你郑家算什么东西,认为可以比肩陛下,甚至表示你郑家的家法,凌驾于国法之上?”

说到这里,叶煊又想起一件事情,声音再度响起。

“洪武十年,你们郑家新增添了一条规定,那就是祭祀增礼,此礼中规定冬至祭祖“设九鼎八簋”,此为国君祭祀规格,远超《大明会典》所定士绅礼制。”

“家族长老更是着“紫绶金带”,仿效三品以上官服,我记得就在两个月前,郑家还遭到御史弹劾,郑尚书却以“古礼”搪塞,不过当时陛下竟未深究。”

“还有,今年的科举,郑氏弟子五人中了进士,并且很快就授江浙要职,郑家的权力很大嘛...”

“在江南地区,百姓们中流传着郑氏“九世同居”美名,叶某一时之间弄不清楚,郑家制造这些流言,目的为何?莫不是想要动摇皇权?”

“是不是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宁做郑家犬,不做朱家臣]的流言了?你郑家看来是想学昔日的太原李家了,你把我大明朝的圣上当成隋文帝,把太子殿下当成杨广了?”

“你郑沂准备当李渊?”

随着叶煊这番,仿佛连珠炮般的攻击,郑沂老脸发红、发紫,猛然吐出了一口污浊的血,随即身子直挺挺的倒在了地上。

周围的文武百官脸色发变,这个时候也管不得什么了,立刻凑过去查看,当看到郑沂出气多、进气少,一个个手脚冰凉。

“快,请太医!”

“来人,来人,郑尚书就可能要不行了!”

“这是怒火攻心之兆啊,郑尚书已经七十多岁了,这般样子可能真的要不行了!”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

郑沂这位老尚书,今日可能要被叶煊给活活说死了!

叶煊这番话,句句都宛如刀子般,直插入郑沂的心窝子里面!

每句话都带刺啊。

而更关键的是,这些话语中,都是事实,也都是郑家所做过的,只不过谁都知道郑家是不会谋反的,更不敢包藏这种祸心,看起来其是江南第一家族,可对比当今大明朝京城内的诸多世家,以及勋贵家族,郑家根本不算什么。

这么说吧。

你地方上的家族,就算再大,也永远无法和京城中的家族相比。

但,哪怕谁都知晓,郑家根本没有这些包藏祸心、僭越的想法,可叶煊给出的每一句质问,看起来也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因为叶煊所说的太合情合理了,甚至他们已经感觉,郑家就是包藏祸心,准备到时候来个大的!

只要郑家,也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担任封疆大吏的话。

那不妥妥的,和昔日隋朝时期的太原李氏一模一样?

叶煊这番话,太毒了!

文武百官都凑到郑沂的身边,坐在上面的魏国公徐达不禁愣了愣,好家伙他今日这场寿宴,不会出现人命吧,这倒是显得有些不吉利了。

不过徐达也并未看重什么,反而觉得叶煊这小子很有能耐。

很不错。

他徐家,就缺这样一个能说会道的。

叶煊这边,也愣了愣,他看着那躺在地上,都要吐白沫子的郑沂了,这老东西该真的不会被自己给说死了吧?

这...

他倒是不会愧疚什么,这老家伙早就该死了,他若是真的给郑沂骂死了,朱元璋说不定还得夸他骂得好。

省的到时候老朱动刀的时候犹豫。

不过,这里终究是徐达的寿辰地方,老东西真的死了,反而显得不吉利。

但,有些事情他说的并没错,历史上这所谓的‘江南郑家’,有些动向和他说的完全一致。

可不要认为,江南郑家有着良好的‘家训’就真的是什么好东西了。

这么说吧,但凡古代的家族,站在百姓的角度看待的话,皆是禽兽,他们就是王朝中最大的一批吸血虫,什么千古第一家训,你写这东西还不是为了自己?

为了能让自己这座家族延续下去,始终兴盛?

兴盛代表着什么?还不是继续吸百姓的血?

朱元璋现在确实没有动郑家的念头,因洪武初期天下未定,朱元璋需借郑氏“义门”招牌教化江南,故暂缓清算,同时郑氏掌控浙东盐粮,若贸然铲除恐致赋税崩溃,此谓“投鼠忌器”。

不过,老朱可是密探监视过郑家的,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后,郑氏多名子弟突遭“丁忧归乡”,实为变相软禁。

原本的历史上,朱元璋更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再度对郑家削权试探。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下令裁撤郑氏乡勇武装,改由卫所驻防,削弱其军事资本。

因郑氏表现的格外顺从,服服帖帖的,再加上郑氏当时已经没有族人在朝廷中身居重职了,同时也没有任何军队权力,因此老朱才放过了他们。

反正,现在和郑家这仇已经结下了,郑沂被自己气的生死不知,这江南第一家族势必会认他为敌。

那么,他只有一句话。

家训为表,问鼎为里!

面对郑氏,抓住《家训》去搞就对了。

对朱元璋,始终言称:郑家家训绝非寻常的宗族规约,而是实为以儒掩法、以义藏兵、以仁窃国的篡位蓝图!

同时其“九世同居”神话背后,更是步步为营的集权扩张与民心蚕食!

他和郑家,最终肯定是有一方倒下的,是此人先亮的剑,那也别怪他拔刀了。^咸~鱼`看^书` ,埂,鑫!醉,筷′

踏踏踏。

很快就有太医们赶了过来,他们给郑沂诊断了一番后,各自摇了摇头,最终把证沂抬到太医院那边,准备救治。

太医摇头,生死难料!

基本上十拿九稳了。

这两天就可以装盒了!

众人心中胆颤心惊的,这可是真的给郑尚书骂死了?

不过,郑尚书恐怕今日死不了,今日是魏国公的寿辰,叶煊给骂死了人,这是怎么个事?若是陛下时刻知晓这里的情况下,恐怕势必会给予太医院压力,怎么的也得让郑尚书过了今天晚上在死!

以陛下对叶煊的看重,是完全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

等到太医们,把郑老爷子给抬下去,叶煊看着这群‘乌合之众’,也觉得他们的手段应该就到此为止了。

不过,倒是还有一件事情。

那就是这郑沂方才的那句话,依旧是留有隐患。

也就是,言称他创造地动仪,目的是为了暗示取消钦天监。

但,现在他也没有办法解释了,郑沂已经被他给抬下去了,现在只能等着这群人主动在提起来这件事情,可他们会提吗?

这群人并不蠢,现在不提这件事情,才是最好的。

这就相当于‘暂时沉淀’,要知道官员犯下错误,可并非是必须当时指出来,然后当时处罚,才是最好的选择。

经过这群文官的努力,他终于是现在有了漏洞,也就是暗示合该钦天监,但现在仅仅是认为他有这个可能和动向而已,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这就不足以,弄死他。

现在

这群官员想的就是,该如何想办法搜集、伪造,一切证据,然后在给予他致命一击。

目前看来,这确实显得有些棘手了,不过叶煊想了想,倒是也并非不能解决,只需要和朱元璋解释清楚就好,而且他创作的地动仪目的到底为何,朱元璋也是能看清楚的。

接下来,就看如何面对老朱的压力了。

郑沂被抬走,并不会影响宴会的继续,而实际上宴会到了这种程度,大家伙该吃的吃了,该喝的喝了,各种手段能用的也都用了,倒是也不会升出其他波澜了。

叶煊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和他想的一样,确实没有其他人在跳出来惹是生非了。

身旁的秦王朱慡,独自喝着酒,一眼都不看他,估计在憋着什么坏主意呢吧,不过看起来,今日秦王朱慡和晋王朱棡应该不会在发难了。

过了良久,气氛再度升温了许多,接下来就是功臣武将们互相吹捧的时候了。

叶煊现在就等,等到时间差不多了,大臣们散去,他也该前往乾清宫一趟了。

嗯,钦天监的事情还是需要解释一下的,郑沂的出手确实厉害,纵然他认为朱元璋相信自己,但为了自己的命,还是需要解释解释的。

“老师真厉害!”

朱雄英小声的在叶煊身边道,他眼神中充满着浓浓的敬佩之色,他可是清楚,这岁数越大的人,就越厉害。

比如皇爷爷。

谁能斗得过皇爷爷?

同时因为各种信息的涌入,朱雄英其实比同龄孩子懂得多,他见识到了方才那郑沂的厉害,可没想到老师几句话,就给这老东西说的倒地上了。

自己需要和老师好好学习学习了,等未来自己当了皇帝,若是说不过大臣们,难道还要请老师来撑腰?

那可不行!

“殿下过奖了。”叶煊同样压低声音道。

酒过三巡。

这场寿宴也就差不多了。

众人随即也各自散去。

叶煊想了想,就准备和太子朱标、皇太孙朱雄英顺路一起回到东宫那边,不过三人刚准备走,就见到徐辉祖跟了上来。

徐辉祖,魏国公徐达的大儿子,他脸上带着笑容,过来道:“家父想让我觐见陛下,请求叶春坊今日共同参与家宴。”

家宴,就是完全自己家人一起吃吃喝喝了。

叶煊现在是徐达的准女婿,同时这是皇帝的命令,天子之言不可更改,就已经注定了叶煊未来是徐达家的人,让叶煊晚上是去参加家宴很正常。

但徐达仍然很小心的,让徐辉祖过来一起,去向朱元璋禀告。

“那就一起走吧。”

太子朱标颔首道。

四人一路向着乾清宫的方向而去。

徐达的府邸外,秦王朱慡、晋王朱棡并肩而立。

“这个叶煊,很厉害。”

纵然莽撞、嚣张、跋扈的秦王朱慡,在经历种种事件后,也不得不承认,叶煊的厉害,随即他又说道:

“矿洞坍塌的事件,现在还没有调查清楚么?我见不得这叶煊继续嚣张下去了。”

闻言,晋王朱棡摇了摇头道:

“二哥,很明显这起案子早已经调查的差不多了,甚至有哪些犯人、人员参与也都弄清楚了。”

“父皇现在的想法,就是思索到底杀哪些人,是全杀了还是怎么说。”

“目前官员数量不足,若全杀了恐怕无人主持工作,我估计其中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人。”

这话,让秦王朱慡脸色一顿,“你的意思是,不是叶煊策划的?”

朱棡看了一眼朱慡。

他这个二哥,天生就不是政治材料。

再加上,也未曾在官场上历练过。

还要平日里喜欢的也是舞刀弄枪,自然看不出来这些。

现在明摆着,这矿洞坍塌的事件绝对和叶煊没有任何关系,若是真的有关系的话,父皇不会如此庇护叶煊的,同时也会立刻取消叶煊和徐妙锦的婚事。

“不是,根据我的观察,应该是因一条鞭法的推行而损失利益的大族们,策划的对叶煊的阴谋,不过他们失败了。”

“慢慢来吧,他抗衡不了我们的。”

说着,朱棡缓步离开。

秦王朱慡不禁握紧了拳头,眼神冷淡。

前往乾清宫的路上,朱标并没有说关于钦天监的事情,实际上他这位太子的权力并不是很大,根本左右不了父皇朱元璋的决定,但到时候还是可以给叶煊说说好话的,当然了,他并没有想过,叶煊真的有撤销钦天监的想法。

叶煊这么惜命的人,怎么会谏言这种事情?

虽然没有提钦天监的事情,但朱标却对叶煊所提的各种预防地震的方法很感兴趣,也不知道为何,这些年地震事件格外频发,其真的让大明有些伤筋动骨了。

到了现在,朱标已经明白了不少,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

看似,地震事件只是造成了百姓死亡、财政损失的问题。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因为每次地震,朝廷都要支出很大一部分钱,而这钱从哪里来?印刷大明宝钞。

叶煊已经再三表示,大明宝钞不断印刷会出现问题。

这样就意味着,大明会形成‘地震发生--宝钞印刷--货币系统崩’溃的恶性循环,所以看起来是小问题,实际上随着不断积累,反而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等到地动仪打造出来后,地震已经可以预防了,但哪怕预防,很多房屋还是会倒塌,所以我想,不如提升一下建筑抗震能力。”

叶煊很喜欢和朱标谈论这些东西,因为起码可以放下诸多的戒备,朱标很明显是不会时常动用心术的那个人,因为朱标的性格,再加上其现在还不是帝王,同样朱标喜欢用仁德感化臣子。

这和与朱元璋相处时的感觉不同,说不定朱元璋哪句话,就埋藏着大坑。

对于提升建筑抗震能能力,叶煊还是有不少办法的,皆是明朝所部具备的。

从木构减震方面来说,比如推广“斗拱减震法”,在梁柱节点加装弹性木楔,分散地震力。

然后就是夯土改良了,在城墙夯土中掺入糯米浆、竹筋,增强韧性,这有个现成的例子,就是后世中的福建土楼。

叶煊随即把自己的想法和朱标说了后,又提了一个建议。

“其实地震所带来的危害中,最大的就是瘟疫问题,而我大明朝对于灾后的应急方面,做得很不好。”

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

首先就是信息问题,一旦某个地区发生地震,朝廷方面是根本无法立刻接收到消息的。

其次就是地震发生后,当地无法尽快的凑足物资。

这里是古代封建王朝,朝廷和地方官员们不会把重心放在地震方面的预防上,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很关心这些,官员们忙着晋升,谁有空管这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说不准哪天就被老朱给砍了!

这就导致明朝洪武时期,灾后应急问题太多太多了。

“这是我想出来的,[四步赈灾法]。”

“第一步:急赈,灾后三日开仓放粮,设临时医棚。”

“第二步:安民,搭建芦棚安置灾民,以工代赈清理废墟。”

“第三步:防疫,焚烧腐尸,撒石灰消毒,隔离病患。”

“第四步:复建,发放低息贷款,助民重修屋舍。”

“这些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前进行物资储备,在九边重镇设“地动仓”,存粮、药材、工具,由卫所军户监管。”

叶煊并没有仔细说很多内容,实际上这几步细分下来,还有很多步骤呢,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他只是大概给朱标讲讲,等到自己回到住的地方,再慢慢整理写下来,交给朱元璋或者朱标。

“对了,不妨到乾清宫,和老朱建议一下,打造地脉堪舆科。”

这是叶煊的想法,既然已经决定开始解决地震问题了,那就把这件事情做好,这也相当于给自己积德了,属于既造福百姓,又对大明朝有益的事情,而这所谓的地脉堪舆科,也相当于一个机构,其任务是研究地质构造,规避风险。

也相当于给这个时代,引用部门科学的概念,起码得让大明朝比西方更加领先啊,比如把风水术科学化,将传统“龙脉”说转化为断层带勘探,绘制简易《地脉图》,还有水质监测,记录井水浑浊、温泉断流等问题,确认是否出现地底断层活动迹象。

一路上,徐辉祖对于自己叶煊,越发感到惊讶了,这走着走着路,就能提出来一道国策?

这叶煊,天生国士?

怪不得陛下如此看重叶煊,这若换成他是皇帝,他也看重啊。

但,徐辉祖心中也有些忧虑,叶煊有着能力确实是好事,但问题是自己的父亲魏国公徐达功勋卓著,这样的翁婿成了一家人,恐怕陛下未来容不下啊。

陛下难道没有考虑过这种情况发生吗?

还是故意的?

若是故意的,那就可怕了。

不过,纵然现在他已经预感到了,可能会出现这种隐患,可依旧没有办法解决,因为徐妙锦和叶煊的婚事,是陛下亲自定下的,谁也没有更改的资格。

时间不久,在叶煊和太子朱标的交谈中,众人已经到了乾清宫。

侍卫进去禀告,很快就传来朱元璋的命令,众人都可以进入。

进入乾清宫,四人先后行礼,然后朱雄英就小跑到朱元璋面前,脸上笑嘻嘻的,这可给老朱心疼坏了,直接抱了起来,他擦了擦朱雄英嘴角上,那因吃完寿宴还没有去掉的油渍。

“徐辉祖啊,有什么事情见咱?”

朱元璋看了一眼下方的徐辉祖,闻言徐辉祖立刻把来意说了清楚。

“这么点事,还用得着和咱说?咱难道还会不同意不成?晚上让叶煊去参加魏国公的家宴吧,下次这种事情,

就不用和咱说了。”

朱元璋挥了挥手。

没有半分犹豫的同意。

徐辉祖闻言立刻谢恩,不过对于朱元璋后面的话,又心中觉得好笑,下次遇到这种事情不用和陛下说?

陛下说这话,也就听听罢了,陛下说归说,可他这边不能真的信了。

伴君如伴虎!

更何况,陛下还不是一般的虎,这虎动不动就喜欢扒皮啊!

徐辉祖退下了,等到徐辉祖走了老远,朱元璋这才看向叶煊,淡淡的道:

“咱听说,你准备谏言撤销钦天监?”

太子朱标这边心中一咯噔。

叶煊倒是面色平静,他怎么说老朱好呢?这臭毛病就是改不了,老朱现在已经很信任自己了,可依旧言语中有着吓唬恐吓的习惯。

当然了,叶煊现在并不认为,自己就是和老朱一家人了,穿一条裤子了,他是臣,朱元璋是君,和其他的皇帝可能会产生所谓的君臣情谊,但和朱元璋不会。

他立刻躬身道:

“陛下,这是郑沂的诬陷罢了。”

对于朱元璋知晓方才所发生的事情,叶煊并不奇怪,锦衣卫部门等于京城的掌控力和消息查探能力堪称恐怖,朱元璋若是不知道就怪了。

“还有,臣之所以建议创造地动仪,预防地震,也是为了钦天监好。”

面对郑沂留下的难题,叶煊来的路上也认真想了想。

解释,可能作用并不大。

不如,把打造地动仪的初心,认为是为了老朱。

这样的话,就能完美解决过这个难题了。

老朱是皇帝,他未必会在乎地震给百姓们带来了多少损失,恐怕也不在乎地震给朝廷带来了多少的经济损失,反正有大明宝钞呢,酷酷印不就完了吗?但老朱绝对在意这件事情对于皇权、对于老朱家有没有好处。

自己偏向于这个维度去解释,换做说法,就能度过这种难关,甚至还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钦天监着想,咱是这么好糊弄的吗?”

朱元璋身子一正,脸色又认真严肃了几分。

闻言,叶煊没有丝毫的慌乱,缓声道:“钦天监的存在中,有着地震监测的任务,此事天下尽知,百姓也清楚。”

“而钦天监同样也是皇权神化的体现。”

叶煊说的很直白,因为皇权神化这个道理,在民间百姓们看不出来,但是在这里,谁不知道?

“继续说。”老朱声音平淡。

“因钦天监代表着皇权神化而又负责地震监测,那么问题来了,每次地震突兀的发生,百姓们是否会怀疑钦天监的能力?是否会认为和皇权神化秘密联系的钦天监,连地震预知这种事情都做不好?”

一句话。

朱元璋立刻脸色微变,手指隐约间颤动。

他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钦天监、地震监测、地震频发,这些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联系,但结合起来会引发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天人感应与皇权危机。

也就是儒家天命观的动摇。

他朱元璋以“奉天承运”自居。

但频发的地震,自然也会被视为“天道示警”。

百姓们因地震受到了惨烈的损失,代表皇权和神权的钦天监,却没有做到预知地震发生的能力。

民间是否会有私议?

比如议论他朱重八,杀孽太重,地龙翻身索命?

这种事情,可是有过的!

洪武四年的那次地震,就有不要命的,暗中引用《尚书·洪范》的一句话:“彝伦攸叙,则五行有序;彝伦攸斁,则五行乱序”,将地震归咎于他滥杀功臣、苛待百姓。

洪武四年的时候,他总共也就杀了四五个臣子!

可见,这神权颠覆的可怕!

这些年,他可是听说民间的谶纬谣言的。

有的灾区中,就流传童谣:“洪武坐龙庭,地裂山也崩;若要乾坤定,除非换真龙。”

还有某些反叛势力,借机宣扬“弥勒降世,扫尽暴明”,称地震为“红阳劫尽,白阳当兴”之兆。

当时给他气的,恨不得把这群贱民和恶徒全部杀了!

地震发生他可谓是第一时间令朝廷赈灾,可民间确实这么说他朱元璋的,他这个皇帝能不生气?能不寒心?

甚至就因为这些小事,他更是屠杀过一次。

那年,山西大同地震。

据闻,当地百姓目的自己的亲人被埋于废墟,有人跪地哭嚎:“洪武爷啊!俺交足了皇粮,修够了城墙,为何还要天罚俺们?”

这话不就是暗讽他朱元璋吗?

还有流民中流传“朱重八克死父母,命硬克国”,认为其命格凶煞招致天灾。

差点要给他气死!

实际上,这些年地震事件引发的乱子很多,可不要认为现在天下就太平了,北元涉入的力量

,还有昔日忠诚于元朝的部分家族,亦或者张士诚、陈友谅隐藏在暗中的力量,都在视大明朝廷为敌,除了百姓外,这些人也并非是安分的主。

朱元璋记得清楚,一旦遇到地震事件,民间就会传言一些类似“朱元璋掘龙脉”故事:称其为修南京城墙,斩断紫金山龙脉,致地气溃散,灾祸频仍。”、“君无德则地不宁,臣不忠则山岳崩。”、“汉灵帝时地震亡汉”等等,实际上这些都是那些力量,在民间暗中使得坏!

这一刻,朱元璋忽然觉得,叶煊真的是说到点子上了。

钦天监被赋予了监测地震的责任,可每次地震发生,钦天监都没能成功监测道。

这就导致,百姓对于钦天监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钦天监,代表着皇室对外界宣扬的‘皇权神授’,百姓对钦天监怀疑,自然而然也就怀疑到皇室的正统、当今皇帝的德行等等了。

在结合地震的灾害,很理所应当的认为。

皇帝德行不足,做了太多恶事。

导致上苍降临灾祸,祸乱人间!

哪怕是朱元璋,都感到了深深的后怕,他从来没有发现过,小小的地震事件,居然背后隐藏着如此巨大且恐怖的危机,叶煊真的是给他提了个醒。

他还想着,怪罪叶煊的,想提醒叶煊千万不要打钦天监的注意。

他倒是并不认为,叶煊有着想撤销钦天监的想法,可他担心叶煊有这种想法,逼自己不得不动屠刀,而现在看来,叶煊不但没有这种想法,反而是在帮助他大明朝的钦天监!

没有多想,朱元璋立刻言道:

“是咱,误会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