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竹难书 作品

第92章 打造地动仪,撤销钦天监

面临叶煊的询问,驸马都尉欧阳伦脸色顿了顿。!0^0*小`税`枉¨ _无+错,内~容!

其他文武百官,也尽皆好奇的看向欧阳伦。

嗯,怎么说呢?别看驸马是一品大官,但实际上没有几个人把驸马放在眼里。

因为驸马的身份和地位确实低。

陛下当初决定驸马地位的时候,明确规定,作为皇亲国戚,其社会地位和行动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今日是魏国公徐达的寿宴,魏国公当今可号称开国第一功臣,其寿辰宾客以勋贵武将和皇室代表,除此之外哪怕前来的其他官员也基本上都是三品以上的,只有寥寥数位四品、五品的特殊官员,就连普通文官若无特殊功勋或皇帝特批,亦难列席。

是的,就算你是驸马,但其实正常情况下,地位连普通的四五品官员都不如。

按洪武朝礼制,驸马非军政要员,若无皇帝特旨,无权参与徐达寿辰这类国公级别的聚会。

“呵呵,我这自然是陛下允许的...”

欧阳伦倒是意外,叶煊对于现如今大明朝的驸马限制如此清楚,但他并不慌乱,很是沉稳的道。

老朱允许的?

叶煊脸色顿了顿,老朱为何允许欧阳伦参加此次寿宴?该不会有其他心思吧?

但不管朱元璋到底是打得什么算计,很显然这个欧阳伦已经投入到大族集体中了。

别以为,所谓的寒门、百姓到了朝堂上,就能独当一面,甚至不会和大族们同流合污了,九成九的普通百姓一旦能进入朝堂,都会选择和大族们合作,甚至跪舔大族,当然了等到明朝中后期科举渐渐定型,才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可这也代表着新的官员将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衍生出新的大族。

欧阳伦和自己并无恩怨。

这个时间段,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打着让自己难堪的想法来的,不怀好心这四个字在欧阳伦的脸上写得清清楚楚,对方不加入大族中,给大族当狗,怎么可能搬出来这种事情来?

叶煊眼中深处涌动着寒光,这洪武朝的驸马,还不如一条狗金贵的,要知道老朱最烦的就是驸马了,因为驸马代表着‘外戚’,蓝玉后期能死的那么惨,最大的原因也是外戚。

这欧阳伦又蹦又跳的,真的嫌乎自己死的晚了?

心中思索间,叶煊倒也没有揪着这个问题不放,而是言道:

“地震的问题,乃是天灾,非人力所能阻挡...”

“黄河水患的问题,叶春坊能解决,为何这地震却无法解决?难道黄河水患就非天灾了?”

“亦或者说,叶春坊并不想解决黄河水患?”

欧阳伦一听到叶煊没有办法能解决,顿时死死的咬住了这一点,质问道,那神色中充满着笑,仿佛他的出手,已经让叶煊败了。

其他官员也纷纷看向了叶煊。

到底是叶煊真的没办法解决,还是不想解决?

叶煊这个时候倒是感到很无辜,这里是古代社会,是没有任何科学的概念的,看起来黄河问题和地震都是属于天灾,但实际上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黄河水患问题,是已经发生了,并且延续数百年了,因此可以寻找到各种治理方法。

而地震,是谁也不确定,什么时候发生。

再者说了,地壳活动他还能解决了?

“欧阳驸马可能并不清楚,所谓的地震和黄患,完全不是一码事,根据历朝历代记载,地震可能在各个区域发生,发生所带来的危害也大不相同。”

“而黄河水患是持续性的,并非是突然性的,因此黄河水患能解决,但地震却根本无法彻底解决。”

叶煊尽可能的给欧阳伦解释着。

欧阳伦听着这些话,忽然冷的一笑:

“叶春坊是当朝国士,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大明朝自建国以来,深受地震的危害啊...”

这话就和前面对应上了。

方才那群官员,不断的夸赞叶煊,称叶煊为国士,就是等待着这一刻的。

可别认为,这就是一个提出问题,然后无法解决的事情。

在官场上,任何一个纰漏都是致命的,官员们完全可以借此捏造一些事情,致叶煊为死地。

比如。

叶煊明明有着解决地震发生的方法,却不拿出来,随后导致某地产生自然灾害。

在言称,叶煊此举就是对皇室不满,对太子不满,对朱元璋不满。

反正,这种就是莫须有,想方设法的栽赃就是了,而其中若是大族们的手段再歹毒一些,就可以在民间传播。

打个比方,云南地区忽然发生地震了。

这个时候大族们就可以私底下宣传了:当朝的皇太孙老师叶煊,是千古未曾出现过的大才、国士,就没有他解决不了的办法,所谓的黄河问题、地震问题在叶煊面前都轻轻松松就能解决,可叶煊却只解决了黄河问题,而不去解决云南地区的地

震问题。

这究竟打的什么心思?

等到这些话流传到云南地区,当地的其他民族,是否会多想?认为朝廷对待他们不公?怎么不愿意花钱帮助我们解决解决这些天灾?怎么只照顾黄河周围的那些百姓了?

什么狗朝廷,什么昏庸无道的君王、什么奸佞狗官,不如反了!

若是正常情况下,自然发生这些事情的概率很低,可大族们现在很想让叶煊死,若是他们敢在幕后慢慢推动的话,就算是再不可能的事情,也会成为真的!

正堂内,欧阳伦的冷嘲热讽刚刚说完,就有一名官员站了出来,他缓声道:

“叶春坊若是有解决地震方法,不如拿出来,我是陕西庆阳人,洪武四年的的那次地震,我永远都忘不了。”

“那一年,陕西平凉、庆阳等地出现地震,声如雷,无数城墙、官署、民房部分倒塌,具体伤亡人数数万,压毙人畜甚众!而当时大明朝也才刚刚建国四年啊,为了赈济当地,朝廷紧急调拨粮食赈济,免陕西当年赋税三成,同时也让陛下不得不下诏加固西北城墙,开始陕甘地区卫所制建设,加强边防。”

“很多人自从那一次地震后,流民增加,不少人都迁徙至河南、湖广垦荒了,唉,亲人分散,历历在目啊,我的几个兄弟也是那一次之后,就再也没见过了。”

这官员说着说着,抹了抹眼睛,双眼发红,叶煊看不出来此人到底是真情流露,还是也故意来找麻烦的。·狐*恋*闻·穴′ -追`嶵.鑫?章-节!

但明朝洪武时期,地震出现的次数确实不少。

除了洪武四年的陕西地震外。

洪武五年,云南大理地震。

《滇志》记载:“洪武五年二月,大理地大震,城垣倾圮,民舍尽毁。”

按照后世的地震震级推测的话,这一次的震级推测为6.5级,大理城墙全毁,寺庙、民宅倒塌九成,压死军民数万人。

明廷拨银五千两重修城墙,调四川、贵州工匠支援。

此事间接导致了大明朝对云南的军事管控,傅友德、蓝玉等将领率军进驻,推动“改土归流”。

地震后疫病流行,促使朱元璋命沐英加强云南医馆建设,设立“惠民药局”。

根据历史记载,因地震后的疾病流行,至少死了十几万人。

还有洪武十一年的山西大同地震,也就是山西大同府、河北蔚州这一带,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一年四月,山西大同、蔚州地震,坏庐舍。”

此次地震导致官署、民居损毁三成,死亡数千人,朝廷免山西、河北灾区两年赋税,命工部重修大同城墙。

灾后流民涌入京师,促使洪武十三年颁布《流民安置令》。

还有洪武七年的四川松潘地震,《四川通志》载:“松潘地动,山崩塞江,水溢百里。”,岷江被山石堵塞形成堰塞湖,后溃决引发洪灾,淹没农田千顷,明廷命邓愈率军疏浚河道,奠定松潘卫军事据点;洪武十二年甘肃临洮地震,《明史·五行志》记载:“临洮地震,山崩。”

这次地震震级虽然较小,但山崩阻断商道,导致丝绸之路临洮段衰落。

朱元璋下诏开辟兰州至河西走廊新驿路,促进西北贸易。

思索着洪武朝所发生的诸多地震之事,叶煊这个时候忽然诞生出了一个想法,是否可以真的帮助大明,解决一下地震的问题?

既然想着让大明越来越好,而老朱对自己也很支持,那又为何不能这么做呢?要知道地震的问题对于明朝的影响可太大了。

这么说吧,自从明朝建立以来,这些年发生的多次地震,可谓是暴露出了明朝的很多问题,比如明初社会脆弱、边疆治理薄弱、建筑抗震不足。

明朝洪武时期,可谓是历史上地震最为频发的时期之一,就单说经济损失,因洪武时期的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抗震能力极差,譬如洪武五年云南大理地震,《滇志》记载“城垣倾圮,民舍尽毁”,城墙和民居几乎全毁。

损坏了这么多东西,朝廷不可能就看着不管吧?

拿钱就完事了。

可明朝哪来的钱?基本上就属于是拆东墙补西墙。

这里就不得不说老朱一个很大的毛病了,那就是因为地震频发的原因,官署与寺庙倒塌,洪武四年的时候,陕西地震导致官署、寺庙倒塌,需要朝廷拨款修复,这种情况下,老朱还拨款修缮寺庙。

百姓们都没房子住了,你还去修寺庙!

寺庙中的这些和尚,可都是劳动力啊,基本上和尚都不会生儿育女的,这更减少了一部分人口的繁衍,留着他们有什么用?

“地震的问题确实严峻,让我想想。”

叶煊思索间,来了这么一句话。

这让文武百官不由得愣了愣,看叶煊这意思,该不会真的有办法解决地震吧?亦或者,叶煊这个时候,正在思索解决地震的办法?

这...

要知道,地震的问题

自古以来,就无人能解决过,谁知道啥时候地震啊?谁也不清楚,哪个地方会地震。

几乎地震来临,都是毫无预兆的。

这怎么能解决?

古人有句话,把地震称呼为‘地龙翻身’,这是地底下带来的灾难,而他们都是地面上的人,连预防都无法做到,更何况组织了,叶煊该不会,真的有办法吧?

那他可就不是国士了,而是神仙。

很多官员这个时候沉默,虽然现在是寿宴,可徐达没有丝毫着急的意思。

寿宴确实是寿宴,但其实就是走个流程罢了。

毕竟,对于他而言,真正的寿宴还是晚上和自己家人一起吃吃饭,其实在这宴会上,最让徐达感到舒服的,就是和老兄弟们谈天说地了,不过即使是这种想法,徐达也不敢有了。

既然明哲保身,就要做到极致,他的功劳太大,女儿又嫁给了燕王,怎么看都有着成为‘外戚’的可能,所以哪怕他很想和老兄弟们叙叙旧,谈谈当年战场上的快意之事,可此时也不敢了。

这场所谓的寿宴,整个过程本就是枯燥无味的。

大家心里都清楚,就是走个过程而已。

而现在,因为叶煊的原因,出现了这么多事情,倒是让徐达也觉得有意思了起来,他也想观察观察一下这个人。

关于叶煊,徐达听到的尽是传闻。

比如叶煊创造出了多少了不得的国策,解决了何等麻烦,可徐达几乎从未和叶煊打过交道,而今日面对大族们的诸多刁难,叶煊全部轻松应对了。

这地震的问题,叶煊也能对付过来吗?

说实话,徐达是见过不少能人的,宋濂、李善长、胡惟庸、刘基等,不过就算是他们,也根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思索间,徐达想了想道:

“叶煊,若是能解决地震所带来的各种灾难,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此等大功旷古罕见。”

“我大明朝就因为这地震之事,损失惨重,我记得洪武七年的时候,我身在四川,也曾见过地震之景,山崩地裂,万物枯寂,农田掩埋,水源改道;洪武七年四川松潘的地震,堪称“山崩塞江,水溢百里”,淹没农田千顷,百姓受苦受难啊。”

“而不仅仅是百姓受难,为了赈灾,朝廷也需调拨大量粮食和银两赈灾,又有工程重修,城墙、桥梁等设施修复耗费巨大。”

徐达缓缓叹息道,他现在说出来这句话,也是有着自己目的的。

根据他多年的智慧,已经能看出来了。

叶煊这里,应该是有解决地震的方法了。

不然的话,叶煊不会说出来方才这样的一句话。

那么好,自己这个未来的准老丈人,这个时候就要出手了,言语上帮助叶煊一把。/幻`想+姬. ,耕?薪!蕞`全^

如何帮助?就是言称地震灾难到底对于百姓的伤害有多深,对于朝廷的损失有多大,不断的说这些;而最终叶煊真正能拿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话,那么叶煊的功劳将会更大。

这,就是对比。

徐达心中是这么想的。

而诸多文武大臣,特别是故意设计今日这一局的人,心中的想法却截然不同,却又惊奇的相似。

驸马都尉欧阳伦注视着面前的叶煊,心中不由得犯起了嘀咕,难道这叶煊真有能耐解决地震问题?他该不会正好问道叶煊懂的地方了吧?

不,应该不会的。

但,现在话已经说出口了,在想其他亦或者是后悔,已经没有意义了,只能加大力度。

而加大力度的方式,就是言称地震灾难到底对于百姓和朝廷的损失有多大。

对于他而言,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从叶煊方才这句话中,就能看出来了其可能有着办法。

但也仅仅是可能而已。

他只需要不断强调地震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就好了。

一旦叶煊拿不出来办法,那么叶煊就败了。

你没办法在这里‘想想’,你想什么呢耽误大家伙时间?没这个能耐还要‘想想’,这不就是害怕自己的国士之名、天才之名因此消失吗,所以强装着、硬挺着罢了。

最终丢人的,反倒是叶煊自己。

心中确认了接下来该做什么后,欧阳伦没有客气,言道:

“叶国士若有解决办法,当真是我大明朝的圣人!地震此等天灾,但凡出现就会导致千人、万人、甚至数十万人死亡,瘟疫蔓、房屋坍塌,疫死者十之三四,比战争损失的人口还要多!”

“每次地震发生,更是有无数的百姓无家可归,房屋倒塌迫使灾民流离失所,我记得洪武十一年山西地震后,“流民涌入京师者数万”,而这群流民更是堪称刁民,把天灾化为人祸,流民聚集,引发抢劫、暴动等事,甚至就在数月前,陕西灾民因赈粮不足围攻县衙,被镇压。”

“还有...”

驸马都尉欧阳伦还在滔滔不绝的说着,可却突然被叶煊给

打断了,只见叶煊脸色认真的道:

“人力是根本无法阻止地震发生的,这是源自于地底深处的运动所导致的自然灾害,但人力却可以提前预知地震发生,并且减少损失。”

“既然欧阳驸马提出了这件事情了,正好叶某这里有个想法,想看看诸公的意见。”

叶煊这么一说,众人脸色微顿。

想法?

什么想法?

预知地震发生、减少损失的想法?

有的人心中不免对叶煊产生敬佩,可能这就是天才吧,很明显这个问题是欧阳伦提出来故意为难叶煊的,叶煊也根本不可能提前知晓,今日会有人出什么问题为难他,可凭借着叶煊的智慧,很快就弄清楚了解决问题的想法。

这,太可怕了?

国士两个字,恐怕都不配称呼叶煊了。

赵勖、温祥卿,以及那些百官群中的不少人,则脸色忽然阴沉了许多,他们该不会弄巧成拙了吧?若是叶煊真的拿出来解决办法,那岂不是又给叶煊增加威望了?

功绩、威望、贡献,这都是政治资本啊,随着叶煊所做的功绩和贡献越大,他们想要动叶煊也就越难!

不过,不管他们这个时候有什么想法,也都需要乖乖的露出笑容,配合叶煊。

“叶春坊有什么想法,不妨提提?”

“是啊,我们也给给意见。”

有两名官员刚说完,徐达这个时候也道:“现在时间还早,还未至午时,老夫的寿辰本就是吃吃喝喝,若能借此机会,和叶春坊谈谈国事,那是老夫的幸事,不知诸位认为如何?”

哪有人不敢给徐达面子啊,更何况本来就没有人阻止叶煊。

所有人纷纷表示同意。

叶煊也不客气,准备把心中想法说了出来。

哪怕现在是洪武朝,是古代社会,但若是能以科学方法预防灾害、减少损失,同时结合明代科技水平与文化背景,依旧是能构建出来可行体系,预防地震、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和损失的。

“我的想法很简单,第一步就是设立‘钦天监地动司’此部门隶属钦天监,借其“观天察地”职能扩展至地震研究,而我则可以担任地动司负责人,传授与其相关诸多内容。”

“至于民间,可以将其称之为‘镇龙局’,顺应民间“地龙翻身”传说,宣称“镇龙安地”以争取民众支持。”

很多文臣武将不由得看着叶煊,叶煊连地动方面的事情也懂?

“具体此机构的核心职能与部门设置,可以设立一个地动观测部,主要任务就是负责记录地震前兆,建立预警机制,同时我准备改良候风地动仪,也就是参考张衡地动仪原理,增加铜壶滴漏计时、方位刻度盘,记录震动方向与强度。”

“还有设立动物异象档案,搜集民间上报的动物异常行为,譬如我所知晓的蛇出洞、犬狂吠的异常行为,整理为预警参考。”

叶煊说到一半,忽然有人打断了他的话,说话的韩国公李善长,他苍老的面容上尽是疑惑:

“叶春坊所说的地动仪,我记得这是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吧?目前早已经失传了。”

“地动仪已经失传了,想要打造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谈何改良?”

其他人闻言,也纷纷疑惑了起来。

所谓候风地动仪,其实就是地动仪。

根据东汉时期的史料记载,因东汉时期地震情况频发,因此张衡发明的一种地震监测仪器。

其名称中的“候风”指其能感知来自不同方向的震动,“地动仪”则明确表明其功能是检测地震。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由青铜铸造,外形类似酒樽,直径八尺,顶部有隆起的盖子,周围铸有八条龙,龙口各含铜珠,下方对应八只张口接珠的蟾蜍,内部有精巧的机械结构,当地震发生时,相应方向的龙口会吐出铜珠,落入蟾蜍口中,指示地震来源方位。

这东西,确实是神物。

可问题是,地动仪早就消失了,并且制造方法也根本没有流传下来。

根据口口相传,可残垣断壁的历史书卷记载,随着张衡去世后,地动仪的制造方法并未彻底记录下来,而仅口传于少数工匠与学者。

而东汉末年的战乱中,比如黄巾起义、董卓之乱,更是导致洛阳被毁,地动仪在此时期彻底损毁。

按理来说,就算如此地动仪这种神物,朝廷也是会继续想办法制造流传下来的,并对其格外重视,但那个时期已经步入到了魏蜀吴三国争霸时期,他们的中心全部投入到于军事中,譬如诸葛连弩、木牛流马,而地动仪等民用物品被边缘化。

这么说吧,地震所带来的灾害,最终害的是老百姓。

和他们那些贵族有什么关系?

当然了,还是有着少量的地动仪,‘活’过了东汉末期的,可后面的‘永嘉之乱’中,西晋都城洛阳再遭劫掠,哪怕这个时候存在着地动仪残件,但也将毁于战火。

晋南迁后,北方科技遗产进一步流失,地动仪就更不可能有人制造了。

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彻底盛行,士族阶层沉迷清谈,轻视实用技术,在之后的历朝历代,甚至史料中都很少提过地动仪了,更加夸张的是,到了宋代时期,这东西已经变成文人的追慕了。

沈括《梦溪笔谈》赞张衡“精思绝人”,认为地动仪乃是“古之奇器”,这么说吧,到了宋朝很多人已经把地动仪,认为是轩辕剑之类,玄之又玄的神话物品了。

这其中还有一个更扯淡的事情,中原王朝自东汉开始,历朝历代都没有想过复原地动仪,可元朝时期,郭守敬精通天文历算,却诞生了这种想法,同时元朝朝廷也同意了,但最终也还是无法复原。

现在提起地动仪,很多人都已经继承了宋朝时期的习惯,也就是将其视其为“上古神迹”,大明朝的开国功臣中的一位,大名鼎鼎的刘伯温,都在其著有的《郁离子》称,“张衡之技近乎道”,将其玄学化,剥离科技内涵。

该不会是。

叶煊,能打造出来地动仪吧?

“若能给我提供足够的时间、物品,我有把握复原地动仪。”

听了这话。

众人心中一颤,忒么的开玩笑呢吧,怎么叶煊什么都会,地动仪这种失传了几百年的东西,说造就能造出来?

忽然有人打了一个激灵。

似乎相比于叶煊能提出诸多国策,其能打造出来地动仪才是最正常的吧,因为叶煊本身就是工匠出身啊。

“此事关乎着未来赈灾、防患地震,叶春坊可莫要说笑!若地动仪打造出来,并不具备其作用,岂不是更加增加了天灾到来,朝廷赈灾的难度?”

“万一出现,预测东北方出现地震,可却西南方发生地震的事情,岂不是显得可笑?”

欧阳伦质疑道。

“若地动仪不具备其作用,我可担负所有责任。”

叶煊面色认真道。

不过,他这里所说的地动仪,并不是传统意义上,那张衡所制造的地动仪。

根据后世学者推测,他们认为地动仪可能利用了‘惯性原理’或‘悬垂摆’机制,也就是地震产生的横波会使仪器内部的摆锤失衡,触发机关,使对应方向的龙口开合。

但由于原物失传且记载简略,具体结构仍存在争议。

争议归争议,这张衡所创造的地动仪确确实实在那个时代有着作用,不然也不会被写到课本上,其检测地震方向的能力堪称精准,能判断震源方位,譬如东汉时期,陇西曾发生地震,地动仪成功检测到西方地震,京城洛阳无震感,后证实正确。

而他所打造的地动仪,虽和张衡的不同,可同样具备着检测地震预兆的能力,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是否利用了‘地震中的传播规律和惯性原理’,这是谁都不知道的事情,毕竟地动仪早就失传了,可他却可以利用这两个科学知识,创造出能检测地震的地动仪啊。

直接设计基于悬垂摆或杠杆结构的机械装置,大明朝虽然刚刚建国十五年,但已经具备成熟的失蜡法铸造技术,比如原本历史上永乐时期的永乐大钟,就是利用失蜡法铸造的,利用此法可仿制汉代青铜器的精密构件。

至于齿轮、枢轴等简单机械部件,现在早已经有了,广泛用于水车、钟表,它们的技术可迁移至地动仪。

在结合罗盘的方位划分,也就是二十四山向,设计八方位龙首吐珠指示系统。

这就是初步地动仪的制造方法,比较简易,而真正能做到检测地震的地步,还需要一步步验证,这就不是在这里,上下嘴唇碰碰,就能说出来的了。

思索间,叶煊也没有犹豫,立刻将这简易的地动仪制造方法说了出来,然后言道:

“既然事关地震此等大事,诸位也很关心,那就请麦尚书多多费心,将这初版地动仪,尽快打造出来了。”

“制造方法我已经给出了,若出现任何问题也可以来找我,我全方面负责。”

现在的工部尚书就是麦至德,按理来说制造地动仪,也需要工部负责。

麦至德脸色顿了顿,不管他心中怎么想的,这个时候都得答应下来,他们这群人对着叶煊提出问题,人家叶煊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他们不照做。

那岂不是有些太过分了?陛下不收拾他们就怪了。

“叶春坊,当今我大明朝地震监测,通常由钦天监负责,那么叶春坊制造出来这地动仪,是否也包含着,撤销钦天监的意思?”

略显苍老的声音传了出来,百官中一个发须发白的官员不禁言道。

其他官员,叶煊可能不认识,但此人他却认得。

当朝的兵部尚书,郑沂!

这老东西又蹦出来了?

对于郑沂,他可是太了解了,科举舞弊案的第二步,就是这郑沂所策划的。

郑沂出身于江南大族,在文官中有着不俗的影响力,自从刘基、宋濂等人死后,郑

沂、王景等人,就慢慢的成为了浙东系人马新的领袖。

科举舞弊案,剖析来看的话,总共两层。

第一层,浙东系、淮西系的文官们策划,进行舞弊。

具体是浙东系的吏部尚书王景、兵部尚书郑沂为首,和淮西系的工部尚书薛祥,刑部尚书李友直为首,联合策划的舞弊案子。

因土地兼并的事情,老朱并没有立刻对他们开刀,可西平侯沐英的事情,其中吏部尚书王景、工部尚书薛祥全部被活剐了。

第二层,是浙东系的王景、郑沂所策划,以‘背刺、算计’的方式,让浙东系子弟没有进行作弊,从而使得大量淮西子弟全部作弊,落实淮西系独自策划舞弊案之事。

这个老东西之所以能活下来,还是因为自己提出的压制土地兼并之事,不然的话早死了,现在出来又蹦又跳的?

对方这话语中,蕴含着刀子。

郑沂所说的话,表面上看来是没错的,因为明朝是由钦天监负责观测天文、制定历法,同时地震监测也主要由钦天监负责。

不过,钦天监部门对于地震检测的事情,并不看重,依旧依赖传统经验,譬如动物异常、井水浑浊、地声地光等。

这个时期,钦天监主要的作用还是为皇室服务,其为皇室的天命合法性的象征起着充足的作用,说白了就是皇室用来创造出的一个‘天象解释权’的部门,以此在民间流传各种星象信息,神化皇权。

钦天监通过观测星象、预言吉凶,为皇帝提供“天命所归”的象征依据,譬如,日食、彗星被视为“天谴”,需皇帝下诏罪己;祥瑞如五星连珠则被宣扬为“圣君临朝”之兆。

同时,钦天监制定《大统历》,历法正确与否直接关联皇权是否“顺天应时”,老朱以“驱除胡元,恢复华夏”自居,《大统历》继承元代《授时历》,象征“承天改命”。

最核心的作用,就是是皇权神化的工具,皇家祭祀,祭天、祭地的时辰选择与仪轨设计,都由钦天监负责,确保“天人感应”的仪式合法性,灾异禳解也和钦天监有着关系,若地震、洪水等灾害发生后,钦天监主持禳灾法事,为皇帝“消弭天怒”,维护其“代天牧民”的神圣性。

而就是因为这一点,郑沂这番话才厉害和狠毒。

郑沂话语中的意思,就是说他叶煊创造出了地动仪,那么钦天监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分明是夸大事宜,钦天监对于监测地震这种事情,放的重心并不多,钦天监也并非是因为地震的事情而创建的。

何至于,他创造出了地动仪,钦天监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可郑沂却说出来这种话,其中代表的意思很简单。

他叶煊创造地动仪,心存撤销钦天监的意思!

大明朝现在明明有监测地震的方法,也就是钦天监;你叶煊非要创造什么地动仪,这不就是认为钦天监一点用没有?言语中的意思不就是想让陛下撤销钦天监吗?

而一旦郑沂的话落实,那么他不管有没有这种想法,都会被百官认为‘有这种想法’,到时候各种奏疏就会不断地上奏到朱元璋那里了。

这是很致命的。

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狠辣的一种手段了,哪怕朱元璋现在很相信自己、重视自己,都可能对自己下杀手。

钦天监,就是皇室的命根子,而现在因为郑沂的话,自己的行为就会被认为是在想方设法让皇室取消钦天监,这代表着他在挑战“天命皇权”。

更恐怖的,是否定合法性!

建议撤销钦天监等于宣称“天命无需观测”,暗示老朱的统治无需“天意”认可。在“君权神授”的语境下,此举无异于否定皇权根基。

又触犯了祖制!

老朱将钦天监写入《皇明祖训》,列为“万世不可更”的机构。谏言撤销即违背祖训,形同谋逆。

一旦确认他是有着谏言撤销钦天监的想法后,老朱就会认为,失去了钦天监,天象解释会被民间或地方官篡夺,动摇“惟皇权可通天”的垄断地位,更是削弱了神权威慑!

钦天监的“天谴”警告是老朱震慑群臣的暗器,若撤销,官僚体系恐不再敬畏“天罚”,皇权威慑力大减。

还有。

这个时代很多人是迷信的,信奉仙神的,他这么做,以朱元璋多疑的性格,势必会视为他在意图“隔绝天听”,掩盖谋逆天象,譬如紫微移位、将星犯主,必遭严查。

皇帝失去了钦天监,那么天象操控权就消失了,钦天监可选择性解释天象,为朱元璋的政治清洗提供“天意”背书,譬如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前,钦天监奏报“荧惑守心”,暗示“奸臣当道”,因此朱元璋清理胡惟庸又多了一道手段。

你想撤销钦天监,莫不是怕自己这个奸臣的出现,会让星辰出现预兆?

还有,星象异变常被用于干预继承人选,譬如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前,钦天监密奏“紫微晦暗”,为朱元璋考虑传位朱允炆造势。

你想撤销钦天监

,莫非是准备自己夺取天象解释权。然后干预皇储废立?

现在大理寺卿李仕鲁谏佛案还没发生呢,因为他的计划,让李仕鲁担任佛录使大使,可原本历史上过不了几个月,大理寺卿李仕鲁因谏言限制僧道干政,触怒朱元璋,被当场“金瓜击顶”而死,而其罪名之一即为“谤毁天道”。

脑袋像西瓜,直接给开瓢了。

这么说吧,在洪武朝任何人,只要被打上了有可能产生撤销钦天监的想法,那就绝对会被视为动摇皇权神性、挑衅祖制、涉嫌谋逆的胆大包天行为!看似老朱现在对他很重视,但郑沂这番话真的落实,就算是老朱也会对他下杀手。

他现在就是皇太孙的老师了,老朱在的时候都敢产生这种想法,那等老朱死了呢?

司马懿不就一直在熬么?

还是那句话,可能他永远不会有这种想法,可能朱元璋也依旧会很相信他,但只要存在着‘这个可能’,老朱就是一个敢动杀心的人。

可能和不可能,只在一念之间,历史上司马懿在曹操、曹丕、曹叡时期,始终是大魏忠臣,从未表现过任何谋逆的想法,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子,敢篡位呢?

叶煊能想到,若朱元璋真的信了他的话,就算现在不杀他,也会以“欺天”“乱政”罪名诛杀他,甚至牵连自己的家人,以此震慑天下。

合该了一句话。

“天命在朕,钦天监即朕之耳目,逆之者亡!”

对于郑沂这般堪称狠辣、阴险的手段,叶煊确实大意了,这些老狐狸太强了,堪称恐怖的政治机器,任何一句话都能让他们寻找出如此的陷害方法,他没有犹豫,果断给予了反击:

“叶某,从未有过想撤销钦天监的想法,反而我接下来要谈到的事情,更需要钦天监的存在。”

叶煊没有立刻说关于钦天监的内容,而是一时也不想忍了,直接对着郑沂言道:

“江南郑氏,天下闻名,以传世祖训《郑氏规范》流传,使得世人皆知。”

“而我大明朝,陛下制定《皇明祖训》,传于后世我有明一朝君王。”

“叶某想问问郑尚书,郑氏定下这《郑氏规范》,是否有着家族集权、族内君主独裁、天象隐喻家法、礼制篡改试探的想法?亦或者郑尚书懂得‘气运’之说,郑氏与皇室设立祖训,郑氏准备汲取皇室之气运,延续族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