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煊彻底明白了‘全场目光向我看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现在他的处境就是这样的,整个正堂内所有的人,目光都齐刷刷的看向了他。~微,趣,晓′税~ _毋·错`内\容~
同一时刻,侍官的声音响起。
“叶煊,送...‘漠北异族作战方案一份’!”
这番话一出,所有人都下意识的愣了愣,什么情况?这可是魏国公徐达的寿辰啊,你送上这东西有什么意义?一份作战计划?
呵呵呵。
很多人忍不住笑了。
觉得叶煊这个时候显得格外愚蠢。
大明朝的开国名将,这个时候都在这里,而魏国公徐达本身就是一位名将,作战计划这种东西,用你叶煊一个小小的文官给出?这么说吧,若是说真的突然商讨起对漠北的征讨计划,这里的人谈笑间就能商讨出来几十种。
“叶春坊送出的这礼物,倒是显得有些别出心裁啊...”
这道声音,是晋王朱棡传出来的,历史上这个老朱家的第三个儿子,可以说是朱元璋除了太子朱标外,最喜欢的一个儿子了。
因为其继承了朱元璋的一切优良基因,聪慧、果敢,拥有不俗的征战本领,同时本身没有任何的恶习,也不像老二秦王朱慡那边劣迹斑斑。
这个人是很可怕的。
而他喜欢用的方式,就是接近于这种阴阳怪气,话语中暗藏嘲讽的意思,可能很多人不屑于用这种方法,但这恰恰也是朝堂上最聪明的针对敌人的做法,让人指不出来有什么毛病。
打个比方。
晋王朱棡说完这话后,很多人都清楚他话语中的意思,叶煊也能听明白,可叶煊该怎么回答?
难道直接发难?毕竟对方没有正面针对你啊?
也用嘲讽的方式回答?可晋王朱棡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很完美。
隐忍?嗯,这个时候也只能选择忍着了,毕竟人家这话,明面上看起来就是一句‘好话’。
“当真是笑话,今日是魏国公的寿宴,你拿出来这种东西来?大喜的日子,给了一份作战计划?这里这么多名将,需要用你吗?”
相比于晋王,秦王朱慡就表现很明显,就没有朱棡的性子沉稳和有心机,他不禁直言道。
很多人也都是这种想法,其中有几位文官陆陆续续的开口道,话语中尽是指责叶煊的意思。
叶煊依旧面色平静。
他可以保证,自己拿出来的这份礼物,绝对会让徐达满意的。
“相信诸位,应该都知晓‘岭北之战’吧?”
叶煊缓缓起身,来到正堂中央,面对群臣百官、藩王公侯,缓声道。
众人脸色微顿。
岭北之战!
这四个字,他们再清楚不过了,可以说这场大战是整个大明朝的痛,很多人都下意识的遗忘!
这是大明朝建立后的第二次北伐,可以说若是这一战能够胜利的话,那么退守到漠北地区的北元政权,将彻底覆灭,不会再对中原地区有着任何为何。
但很可惜的是。
这场北伐,以失败告终。
至于此战为何失败,那原因简直太多太多了,从战略决策方面讲,陛下需要负责一部分责任,因为陛下当时采用的是分兵冒进,三路北伐的方式。
陛下采纳‘分进合击’策略,将当时明朝能组织出来的二十五万大军分为三路,这三路,分别为中路军,徐达、李文忠带领,直扑北元王庭和林;西路军冯胜、傅友德带领,扫荡河西走廊,牵制北元西翼;东路军李文忠偏师带领,迂回辽东,切断北元与高丽联系。
但这种策略,最终导致分兵导致单路兵力不足,北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再加上,陛下轻敌冒进,情报误判,低估了北元残余势力,认为‘元主远遁,不足虑’,但实际上北元太尉扩廓帖木儿已整合漠北各部,兵力达十万以上,且以逸待劳,又因为徐达未探明敌情,轻信“元军溃散”的假情报,孤军深入。
明军深入漠北千里,补给线过长,粮草难以维持,加上岭北地区地形复杂,草原无险可守,北元骑兵机动性优势显著,当时又是冬季严寒之时,明军多为南方士兵,冻伤、冻死者达三成。
想起那一战,很多武将都感到犹如梦魇般,那扩廓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确实是当世名将,其直接把水源与补给断绝,采取‘焦土战术’,沿途焚毁草场、污染水源,使得明军缺粮缺水,战马大量饿死,步兵被迫徒步作战。
又诱敌深入,以逸待劳,扩廓帖木儿佯装败退,诱徐达追击至土剌河,随后以重兵合围,北元军利用地形设伏,明军遭火攻、箭雨突袭,阵型大乱。
北元是蒙古人,最擅长骑兵战术。
当时的北元虽然退守漠北了,可骑兵战术依旧凶悍,骑兵每人配三匹马轮换,日行百里,战术灵活,而明军依旧以步兵、车阵为主,在草原上难以展开防御,很快就被北元的骑兵分割歼灭。
扩廓帖木儿是当世名将,也是很多淮西勋贵们最忌惮的对手之一,此人不止一次击败明军,曾经就击败明军于太原,而此战中,其再度精准判断明军动向,集中兵力打击中路军,并派游骑袭扰明军侧翼,他还是一个善于揣摩人心的人,算到了中路军副将李文忠主张速战速决,与徐达‘稳扎稳打’的战术冲突,导致决策迟缓,也知晓了朱元璋的死命令,即严令‘务求全歼北元主力’,限制前线将领临机决断。
徐达为避免抗旨,被迫冒险进军。
最终,酿成了此次大败。
可以说,这场战争的失败,对于当今的大明王朝来说,影响太大太大了。
就因此役,明朝在抵御外敌、开疆扩土的方向,就根本无法和汉、唐相比!
随着叶煊提起了这件事情,整个正堂内的气氛忽然显得寂静了很多,叶煊依旧面色平静,他观察着这些人的反应,有的人回忆起那一战,尽是不甘,有的人神色暗淡,有的人咬牙切齿。·小/税_C*m¢s/ ·追+罪~新!彰-踕_
这一战,是整个大明朝的痛。
为何说岭北之战这么重要?
因为就是这一战的失败,使得大明朝从这一刻开始,从攻势转为守势,朱元璋也放弃了主动北伐,因为朱元璋意识到在漠北草原与蒙古骑兵决战的战略风险,洪武六年下诏“止息兵革,专务屯田”,暂停大规模远征。
大明朝,从此就不再扩张了。
朱元璋很快就下令,构建九边防御体系,沿长城一线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等九大军镇,修筑边墙,形成“以墙制骑”的被动防御策略。
说白了。
这一战,给老朱打怕了。
因为朱元璋自从加入起义军以来,都是顺风顺水,他真的宛如天命之子般,无论面前的困难再强大,他最终都踏平了,如日中天的陈友谅败在了他的手上,虽腐朽但依旧兵马充足的元朝被他摧毁,朱元璋打的旗号就是驱逐鞑虏,再造华夏,他怎么可能不想让明朝和汉朝、唐朝那般,让百姓自豪,让后人憧憬?
从明朝初期的一系列对外征讨,是能看出来朱元璋有这种野心的,可这一战的失败,让朱元璋不敢了。
一战失败,明朝就需要缓和数年。
若再败呢?
本来王朝刚刚建立就根基不稳,继续败下去祸事将会再起,哪怕在强盛的王朝对外战争经过数次失败后,都会面临这种景象,强盛的隋朝就是因为隋炀帝数次征讨高句丽最终都以失败而归,最终覆灭。
不然的话。
就算隋炀帝再昏庸,隋朝也不可能覆灭的这么快。
老朱本来就是小农思想,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所以愿意攻打漠北、摧毁北元,也是为了让其不再进攻大明,同时想让大明更加强盛而已,但随着这一战的失败,老朱就已经不敢再妄起战争了,也就是这一战之后,朱元璋很快就陆陆续续定下了不征之国。
藩王戍边制度,也是因这一战而诞生的,随着老朱决定明朝的战略从攻转守之后,朱元璋就准备莱斯分封藩王到边疆,赋予“节制沿边兵马”之权。
可能这么看的话,影响没有想象中的大,可从广义视角来看的话,这一战的失败最终影响了很多事情。
岭北之战耗银约八百万两,占洪武五年财政收入的四成,导致江南赋税加征一成,引发浙江、福建等地抗税暴动,同时也导致了盐引透支,为筹措军费,洪武六年一次性超发盐引两百万道,相当于未来十年盐税,引发盐价暴跌、商帮破产。
边疆人口危机,更是让朱元璋差点心都凉了,军民逃亡事件频发,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山西、河北边民因战乱和屯田重负,洪武十年人口较战前减少两成。
为了弥补这种情况,朱元璋下令强制移民,将江南‘无田游民’二十万户迁至北疆,但“至者十不存三”,加剧社会矛盾。
也是因为这一战,使得蒙古黄金家族再度复兴,扩廓帖木儿借胜战整合蒙古各部,至洪武二十一年捕鱼儿海之战前,北元仍控制漠南漠北,同时高丽、女真等部族见明朝无力北进,洪武八年,高丽暗通北元,东亚宗藩秩序出现松动。
因北元控制河西走廊,明朝与中亚陆路贸易断绝,洪武二十四年西域商队入境量较元末下降九成,这意味着汉朝所打通的丝绸之路,已经彻底归了元人!
而自从朱元璋的时代结束后,为何文官力量越来越强,也是因为这一战败了,武将地位越来越低,明朝不再对外进攻,武将甚至到了后面都要消失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武将集团逐渐边缘化。
岭北之败不仅是军事挫折,更是明朝从‘开拓进取’转向‘保守内敛’的转折点,这使得九边防御体系、藩王戍边制度诞生,奠定明朝“天子守国门”的基本格局。
就是这么说吧。
天子守国门。
这难道真的是一句好话吗?
真的有实力的话,为何不攻打出
去,譬如汉朝、譬如唐朝?
而是需要守着?
当然了,也并不是说后面一场对外战争都没有了,比如捕鱼儿海之战,还是出现了,明朝总不可能就真的一场对外战争都不打了。
看似这场战争,没有什么名气,但对于明朝的影响力真的很大,而其中主帅徐达的影响,则就更大了。
“唉!!!”
这时,坐在上位的魏国公徐达,忽然重重的叹了一口气,脸上充满着自责与懊悔,道:
“若非是我无能,那一战怎可能会败?恐怕北元早就覆灭了,边疆也再无异族敢入侵骚扰了。”
徐达本来很好的心情,在这一刻彻底没了,显得落寞。
他心中很难受。
这是他一生中的痛。
因为,这一战的失败,代表着他不败神话的终结。
他在洪武五年前,从未有过败绩,平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灭张士诚的平江之战、北伐灭元的攻克大都之战,他皆屡战屡胜,堪称开国勋贵中的第一战神,而这岭北之战,是他唯一一次惨败!
叶煊看着徐达这般样子,明白自己这位老丈人此时的心情。
《明史·徐达传》称“死者数万,达仅以身免”。
由此看出来,这究竟是何等的一场大败。
还有。/优¢品\暁-税?旺? /追^醉·薪^漳^劫!
此战前,朱元璋对于徐达有着绝对信任,朱元璋曾言:“有达在,朕安枕矣。”,可战后,朱元璋却隐晦责难徐达。
老朱虽然没有公开处罚徐达,但洪武六年命李文忠节制北平军事,变相削弱徐达兵权,暗示对其能力的质疑。
徐达也因此产生了心病,他在后续一些小型战争中,从“攻”到“守”,岭北之战后,徐达不再主动出击漠北,转而专注修筑长城防线,甚至后续洪武八年,明军再次尝试征讨扩廓帖木儿时,徐达拒绝深入草原,仅在边境击退敌军即撤兵,与早年“千里奔袭”风格迥异。
这种种事情,都代表着,徐达彻底的被这个王保保给打怕了。
真的打出来心病了。
因为失败,徐达更是多次上表请辞魏国公爵位,甚至请求削减食邑,据《国榷》记载,徐达晚年“寡言少笑,终日治军书”,与早年“豁达倜傥”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叶煊认为,徐达的背疽,也可能和这件事情有关。
可不是他胡咧咧,瞎扯淡。
根据中医来说,此病与‘忧思郁结’相关,同时《北征录》又提到徐达“每夜秉烛观图,至旦不寐”,疑似战后创伤应激反应,这种种联合起来,心病加上多年以来战争受到的各种创伤,说不定还真的能患上背疽。
“父亲,大喜之日,不要想这些了...”
这个时候,位于文武百官中席位的一人站了起来,他大约二十三四岁的样子,面容英俊、果敢,和徐达的容貌有着几分相像,很明显就是徐达的长子徐辉祖了。
徐辉祖站出来安慰徐达的同时,也不忘了狠狠的瞪了叶煊一眼,不是说这个叶煊挺聪明的吗,怎么在这种场合、这种日子,提出来这件事情?这不是分明是在父亲的伤口上撒盐吗?
父亲这一辈子,最难忘的就是这件事情了,每次提起都神情落寞,一生打了那么多战,当今大明朝赫赫有名的军神、士兵心目中的军魂、敌人最惧怕的存在,面对这件事情上,显得格外脆弱。
“叶春坊,莫不是故意在今日这种场合,提起这等旧事?”
“这也太过分了。”
“就是啊,据闻魏国公还要把次女千金嫁给叶煊,可叶煊却哪壶不开提哪壶...”
很多人立刻开始,对着叶煊指指点点,那群暗中早已经将叶煊视为敌人的文官们,不由得意外发现,他们准备的手段还没有用上呢,叶煊自己这里就出问题了。
有时候,他们自己人的百般算计,不如对方这个蠢人的灵机一动啊,哈哈哈!
徐达倒是并没有自责叶煊,他刚想说什么,却听到叶煊言道:
“魏国公,我这份漠北征讨方案,能帮助我大明朝,彻底击溃摧毁异族,从此北元政权将土崩瓦解,我希望魏国公能凭借这份方案,再度远征漠北!”
这,就是叶煊献给徐达的礼物。
他相信,任何礼物都没有这份礼物更贵重。
这是一位能让徐达重新再度上战场,并且攻打异族的机会,也是彻底能解决徐达心病的机会,对于任何人而言,遗憾往往都是最为可惜的。
可他却能让徐达,解决这个遗憾。
这,难道不是最为珍贵的礼物么?
要知道,自从那一战失败后,明朝已经不决定大幅度对北元政权用兵了,现在的大明对于北元一点办法都没有,如果不是后面王保保死了,以及北元政权内部出现了问题,捕鱼儿海之战老朱都不会做出决定,并且这一战最终成功。
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儒家道德枷锁,使
得败将的耻感文化空前绝后的高,“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这让原本就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徐达,更是懊恼自责,甚至其子徐辉祖在《徐氏家训》中记载,徐达战后常叹:“一战丧师,愧对将士英魂。”
文人笔记《玉堂丛语》更是称,岭北败后“江南士子多讽达恃勇误国”,加重其心理负担。
而老朱,在这个时候也不当人了,洪武十一年的时候,朱元璋借蓝玉之口批评徐达“暮气已深,不复壮年锐气”,这就是一种心理施压,再加上同僚对比产生的刺激,李文忠、冯胜等将领在岭北战后仍获重用,而徐达则彻底在大明朝中显得“边缘化”,这让徐达加剧其自我怀疑。
魏国公徐达早年立志“肃清沙漠”,但岭北惨败后北元仍盘踞漠北,甚至其临终前还对朱棣言“北患未除,臣死不瞑目”,透露出未竟之志的遗憾,可以说种种事件都表明了,这一战对于徐达的影响,而他现在提出的战略方案,能让徐达弥补这遗憾和失望,对于徐达而言,这绝对是此次寿宴上,最珍贵的礼物!
“你的意思是,我用了这方案,就能攻打北元成功?”
魏国公徐达半信半疑的看着叶煊,不禁问道。
叶煊闻言,立刻郑重其事道:“绝对能够彻底击溃北元。”
这是他苦思良久,想出来的诸多决策。
他本身就是个谨慎的人。
而往往军事方面,更需要谨慎在谨慎,今日的寿礼他还需要好生准备一些,所以他敢保证,这份方案绝对能把狠狠的收拾一顿。
以他的方案,加上徐达的领兵才能,北元政权不被击溃,天理难容!
“拿过来,让我看看...”
徐达闻言,那暗淡的眼神渐渐生出了些许的光亮,仿佛尘封依旧的灰色暗夜苍穹,渐渐萌生出朝阳般的璀璨曙光,这一刻徐达仿佛活了过来,不再像方才那般自责,反而带着浓浓的希望。
若真的有这种机会的话。
他何曾不想着,在领军攻打漠北,收拾收拾那王保保?
自己百战无败,而偏偏这一战让他军神之名坠落!
陛下暗中,已经看不起他了,对他感到颇为失望,反而同僚们继续被重用,这种巨大的差别对待,让他感到格外的失落,身为一个军人,徐达决定这辈子若是不打仗的话,那或者有什么意思?
亦或者说。
他征战了这么久,却带着这种遗憾离开人世间,和何尝不是人生中的不如意之事呢?
侍官立刻去把叶煊提交的寿礼拿了过来,此时正堂内显得寂静,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徐达的情绪变化,感到惊讶,该不会是,叶煊这独特的寿礼,真的让魏国公徐达感到开心了吧?
有知晓这些年来,徐达自从那一战失败后,始终自责之事,见徐达露出这般神色,心中已经知晓,叶煊今日拿出来的这礼物,对于徐达而言,可能真的是最珍贵的寿礼了!
秦王朱慡、晋王朱棡面容晦涩,看不出来喜怒哀乐,难道说叶煊准备的这东西,还真的让魏国公受用了?
皇太子朱标更是老神在在,像个鸵鸟般,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过话,因为他始终相信,叶煊既然选择拿出来这东西,就证明绝对有着用处。
自从认识叶煊到现在。
叶煊就没有出错过。
即使是面对自己的父皇,叶煊也没有任何出错。
朱雄英更是露出了震惊之色,他感觉叶煊好厉害啊!
这个时候,魏国公徐达已经仔细的查看起了叶煊书写的各种内容,他看了良久,喃喃自语道:
“模块化补给?传统牛车改良为四轮马车?”
见徐达对此产生了疑问,叶煊立刻解释道:
“这是我设置的一种,可以在草原上补给的方式,将传统牛车改良为四轮高厢马车,每车配双马,二十车为一“列车”,日行六十里,较传统运输效率提升三倍左右。”
“同时,在沿进军路线每二百里设一补给站,存储干粮、药材、备用马匹,形成“移动仓库”。”
“接着征募蒙古归附部落提供奶制品、风干肉,以茶叶、铁器交换,减少南粮北运压力。”
很多淮西武将,听到叶煊给出的方法中,运输效率能提升三倍,一个个眼珠子都瞪了起来,什么?他们没听错吧?
三倍!
这是什么概念?
原本同样的人力物力,只能运输五千人的补给粮草到草原上,可采用了这新的方法,就能运输一万五千人的补给粮草。
这其中所代表着意义截然不同,若是叶煊所言不虚的话,那么一旦再次对漠北动武,大明可以出动更多的军队,同时不用担心补给的问题。
“老徐,我过来一起看看,没问题吧?”
这个时候,信国公汤河忽然开口道,他脸色激动,显得通红,很想见识见识这份方案中的能力,虽然说宴会上规矩是很多的,但大家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自然也不会多说什么。
可徐达毕竟谨慎,这个时候看向了皇太子朱标,别看他是寿星,这里真正说了算的,是朱标。
徐达目光刚投向朱标,就看到朱标豁然起身,凑了过来,同时喃喃道:
“居然有此等方案,诸位快过来一同瞧瞧,若是可行的话,甚至我可以建议父皇,准备来年发兵了。”
一听这话。
武将们呼啦啦的走了过去,他们一个个膀大腰圆的,顿时就把上方围堵的水泄不通,甚至里面已经看不清太子和徐达的人了。
“这多层防寒服,有些意思,外层用浸蜡棉布防风,中层填充羊毛絮,内衬丝绸防虱?这恐怕得暖死个人呦!”
“便携式帐篷?用桦木骨架和羊皮覆盖的“蒙古包式”军帐,六人一帐?还配石棉地垫,这种配置要是给我,当年我能把王保保给打的上蹿下跳!”
“叶煊,你这上面写的自热军粮,是真的假的?生石灰与水反应产热,封装于竹筒,搭配炒米、肉干,就能实现战地热食供应?意思也就是说,哪怕在草原这种地方,也不用生火做饭了,想吃口热乎的,随时都可以?这是打仗来了,还是出来游玩来了?”
徐达、汤河、王弼、蓝玉等人,一个个讨论了起来,嗓门一个比一个大,其中太子朱标也没有怎么顾忌自己的身份,不断的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很显然已经和武将们融入在了一起。
至于其他人呢?
这个时候面面相觑。
大眼瞪小眼。
文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道现在该说什么,做什么。
正常情况下,像这群国公、勋贵现在乌泱泱的挤在一起,商讨军法方案,那忒么的也太不符合礼仪了,可人家皇太子都没有说什么,甚至反而参与到了其中,他们若是出来叨叨两句,那不是嫌自己脖子太长了吗?
得罪了太子,那和得罪了陛下是一样的,甚至得罪了陛下,起码太子和皇后还会出来求情,但若是得罪了太子,指望着谁来求情?他朱重八吗?
所以这个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说来说什么。
而秦王朱慡和晋王朱棡,他们两人此时的脸色很难看,脸色漆黑如同烧了炭一样,他们二人的领兵打仗能力很强,可以说这个时候也对叶煊提出的方案,产生了浓浓的好奇,也想参与进去和武将勋贵们交谈。
可现在他们和叶煊的关系已经差到这种地步了,哪来的脸过去凑热闹?
只能在这里挺着了。
现在,他们感觉每在这里一刻,都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真的想寿礼快点结束!
而老四燕王朱棣,则就没有在乎那么多了,就算他和叶煊的关系不平不淡,但他起码是魏国公徐达的女婿啊,自然而然也凑了进去。
“叶煊,这所谓的阶梯式寒训,恐怕强度有些太低了吧?新兵先在山西大同训练三月,再调至河套强化两个月,最后进入漠北实战;就训练五个月,就能拎出来用了?”
这是耿炳文提出的疑惑,他号称守城大将,同时也是一个用兵极其稳重的人,闻言叶煊立刻给出了悉心的解释。
无非是这两地,平均气温比漠北低很多很多,哪怕只训练五个月,拿到漠北也完全够用了。
给耿炳文解释完后,叶煊忽然想到了什么,示意周围这群糙汉子挪动挪动位置,然后看着坐在藩王位置上的周王朱橚,挥了挥手:
“周王殿下。”
“嗯?”周王朱橚露出意外之色,他对于所谓的军事、兵法没有任何兴趣,自然也不会进入凑热闹,这个时候叶煊呼唤自己干什么?
想了想,他随即起身,走了过去。
“殿下,这是我设定的,战地医疗体系,殿下看看,觉得如何?”
叶煊知道,朱橚绝对对这东西感兴趣,所以想了想就把他叫了过来。
他可是准备,把自己的关系也渗透到医疗体系中,目前太医院院使戴思恭、戴礼和他的关系自然不用说,但他们终究是臣子,对于朱元璋而言想杀就杀,可一旦周王朱橚也愿意留在京城内,参与和医疗治病方面的事情,那自己无异于又多了一位能量浑厚的‘党羽’!
“嗯?让我看看。”
和叶煊想的一样,一听到有关于医疗,朱橚的眼睛立刻就亮了起来。
他看了看叶煊给出的医疗方案。
有两种。
一是冻伤急救。
推广“温水渐进复温法”,配发辣椒制作的药膏促进血液循环。
二是疫病防控。
强制饮用煮沸雪水,每营设“防疫旗牌”,发现伤寒、痢疾立即隔离。
朱橚一时之间,不知道这所谓的辣椒制作的药膏有什么用,但其他方面还是不禁点了点头。
“今夜我就入宫,和父皇提一下,请父皇允许我联合太医院,进行这两道方案。”
闻言,叶煊点了点头。
这个时候,秦王朱慡和晋王朱棡这俩兄弟,就更难受了,脸色黑乎乎的,各自冷冷的注视
着脚下,眼不见心不烦,不看他们总行了吧。
等到朱橚这边已经确定,参与到战地医疗体系中,叶煊也彻底性的,把他对于北元区域的战术、方案,系统化的给这群武将们讲了讲。
“漠北一望无际,尽是草原,所以建立联络方式,最为重要,这是我的构想,也就是‘阴符密语’,将常用军令,譬如进军、撤退,改编为《千字文》序号,如“天一”代表“急攻”,“玄二”代表“伏兵待命”。”
“同时,信鸽接力方面,信鸽训练需要从民间寻找一些擅于此道者,甚至可以开出来高价,毕竟这对于我大明朝摧毁北元政权,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最好是在补给站间训练信鸽接力,日传讯八百里,如此可较快马提速数倍。”
说到这里,叶煊又拿出来了一份东西,这是他绘制的地图。
等高线地图。
他借鉴后世等高线原理,用墨笔标记山势起伏,辅以“三里一标”的高度记号,提升地形预判精度。
可惜,在这里不适合把沙盘抬过来,不然的话他还可以沙盘推演,也就是以粘土制作漠北地形沙盘,将领战前推演伏击点、水源地分布。
地图的出现,让徐达等人更加震撼了,可叶煊可没有就此打住,他随即言道:
“军器局方面,新型火药已经彻底宣布制造成功了,那么也该打造新型的火铳了,我准备将火铳手分为三列,前列跪射、次列立射、末列装填,配简易支架提升射击精度,射速提升;同时制造轻型野战炮,铸造大约为五百斤青铜“虎蹲炮”,射程三百步,专克骑兵集群冲锋。”
“还有我拟定的反骑兵机动战术,以四轮马车围成圆阵,车板开射击孔,车底暗藏铁蒺藜,形成“移动要塞”;钩镰枪兵则也需要尽快训练,这种专克骑兵的钩镰队,以长钩断马腿,后接短刀手近战歼敌,可谓是骑兵的克星....”
其实,叶煊并没有在这里,说出来方案后面的其他内容。
嗯...徐妙锦可能就在后面偷偷的看着正堂中的一切呢,他后面针对北元的方案,可心黑的很。
比如盐碱化打击。
派小队潜入漠北,在蒙古马场撒布盐卤,使草场三年内无法放牧,削弱敌军马源。
亦或者定向烧荒。
春季顺风火烧蒙古草场,迫使其远离明军补给线。
再比如归化攻心术。
“黄金家族”分化,拉拢蒙古非嫡系部落,承诺战后划封草场,授大明“顺义王”爵位。
用巨型牛皮鼓模拟雷声,夜间播放蒙古语劝降口号,瓦解敌军士气。
反正,各种手段应有尽有,有的是办法收拾这所谓的北元政权。
等到叶煊把这些都讲的差不多了,魏国公徐达忽然长呼一口气道:
“运用这些战术和方案,我定能扫荡北元!”
说这番话的过程中,徐达感觉豪气冲天,那种久违的感觉再度出现,他甚至忍不住放声大笑,自己可能很快就要再度回到战场上了,王保保,这次他绝对不会败了!
洗刷十年前,大败的耻辱!
想到这里,徐达脸色郑重,看着叶煊,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今日诸多礼物中,唯独你的寿礼,令本公最为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