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竹难书 作品

第86章 陷入死循环

朱元璋给出了命令,麦至德身子不由一颤,陛下把他喊过来,原来是为了商讨这种大事?解决黄河的问题?

这岂是随随便便就能解决的?

仅仅是人工改道和夺淮入海,就已经堪称旷世难题了,这种因环境因素等等原因产生的问题,并非是人力能够解决的。!墈′书?君¢ ?冕′肺\粤`读!

再多的人,又岂能阻挡凶猛如同野兽的滔滔江河?

“这...”

麦至德心中思绪涌动,而这个时候叶煊看了他一眼,道:

“现在我的想法是,第一步解决的问题,就是人工改道,而人工改道只要能够成功的话,那么黄河夺淮入海的问题,自然而然也就能解决了。”

黄河问题确实严峻,在不同时代都很难有彻底解决的方法。

可在大明朝,在洪武时期,只要朱元璋能狠下心来解决,是有着办法的,这源自于朱元璋的乾纲独断和对于整个王朝的掌控力,这就相当于把整个大明朝的力量凝聚成为一股绳子,这股力量是可怕的。

黄河水患再凶猛,也终究无法面对这么多人。

而黄河夺淮入海这种历史上黄河泛滥最严重的灾害,其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河道淤积、水系紊乱、泥沙治理失效,若以后世思维结合明初技术条件,人工改道,势必能解决成功。

“叶春坊,可否详细说说?”麦至德不由得问道,而这时,工部侍郎陈允中忽然言道:

“人工改道,确实对于治理黄河水患有着一定作用,但这种方法其实工部早就思索到了,但问题是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是需要派遣人员,亲自去勘查、测量。”

“最重要的是,人工改道如叶春坊所言,仅仅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的几步呢?第一步若是成功了,接下来的各个步骤,叶春坊能保证成功么?别到时候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最终中途停止,那此事不亚于祸国乱民之举!”

陈允中这个人,叶煊知晓,此人出身平庸,根据他所得到的消息,朱元璋那日宣布压制土地兼并方法时,此人还表示赞同。

确认并非大族中的一员。

那么对方这话的意思,完全就是不相信自己了。

“若是担心忧虑其他,那陈侍郎准备何时治理黄河灾患?目前黄河水患两三年就发生一次,每晚一段时间治理,黄河地区周围百姓就要遭受灾难,朝廷也会损失大量财富,这些陈侍郎可曾想过?”

叶煊质问道。

陈允中的态度依旧很强硬:“我并没有针对叶春坊的意思,黄河的问题棘手且严重,这第一步方案没有问题,可后续的方案呢?”

“毕竟,叶春坊目前深陷案件当中...”

说到这里,他又加了一句:“不如叶春坊把治理黄河的详细方案,所有步骤全部交给工部,这样的话经过工部检验确认没有任何问题,工部就可以配合叶春坊的治理方案进行。!j+j·w\x¨c¨.,i¨n^f-o.”

这番话一出。

叶煊立刻就明白对方的意思了。

夺功!

果然,这朝廷中根本没有所谓的好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可别认为陈允中出身普通,并非是大族中人,对方就是一个好人了。

对方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因为自己深陷句容县矿洞坍塌的案件中,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没命了,这方案不如全部交给工部。

然后呢,工部来执行。

到这里,功劳依旧是他和工部的,可一旦他因为矿洞的案件而死了呢?那所有的功劳就全部是工部的了。

这其中,是否有着工部尚书麦至德的授意?

思索间,叶煊正要说什么,却忽然见朱元璋看了看陈允中一眼,冷声道:

“你一个工部侍郎,操心什么矿洞坍塌的案件?叶煊未来因此案件到底如何,也不用你管吧?”

“老老实实的想黄河的问题就好了,咱现在就命令工部全面配合叶煊治理黄河水患,叶煊说,你们做,别给咱有任何理由反对!”

朱元璋的话,一锤定音。

这让工部尚书麦至德、工部侍郎陈允中,和大量的工部官员全部默默的低下头来,他们没想到陛下如此看重和相信叶煊,这黄河的事情这么大,哪怕仅仅是第一步人工改道,预计花费银两恐怕都是数百年这个数字,动用的民夫至少也需要三四十万,陛下就这么全权交给叶煊了?

叶煊倒也是挺意外的,没想到朱元璋这般信任自己,这让他心中不由得升出一种特殊的感觉,他是臣、朱元璋是君,有的时候君王几乎无条件的相信臣子,是会让臣子产生忠心的感觉的,特别是遇到其他人质疑的时候。

怪不得,古代那么多人,愿意忠诚于皇室,除了利益外,也有其他因素。

等等...

特别是遇到其他人质疑的时候?

该不会,这是老朱故意的吧,把工部的这群人喊过来,让他们对自己产生质疑,然后老朱在大力

支持自己,这样的话,不就能让他对老朱忠心了吗?

他敢几乎百分百肯定。.秒-彰′劫`小¨税,蛧` ¨勉′费_粤^黩¨

朱元璋就是这种想法。

因为现在自己之所以做出这种种的贡献,完全是为了在朝廷中活下来而已,毕竟他卷入到了洪武年的这次旋涡中,可以说他并非是为了忠诚于皇室,才这么做的。

而朱元璋现在要做的,就是让他忠诚。

老朱这种人,真的是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心眼子啊,浑身上下除了骨头剩下的全是心眼子!

不再去想这些,叶煊脸上露出正色,看向麦至德、陈允中等人,道:“黄河的工程治理,就在八个大字,也就是疏堵结合,调整河道。”

“第一步,人工改道,引黄归北。”

说到这里,叶煊示意需要纸笔,老朱点了点头,刚想唤人前来,就看到太子朱标亲自走了出去,没过一会就拿来了纸和笔,这番态度再次让工部的诸多官员们心头一震,这皇帝陛下和太子殿下对于叶煊也太好了吧。

这就是能才能的人,所能受到的待遇吗?

真的是羡慕啊。

叶煊随即也没有交情,接过朱标递过来的纸笔,开始在桌案上画着:

“路线选择,需要避开淮河下游淤积区,恢复北宋前的北流故道,东汉王景治河路线相信诸位也都知道吧?不知道不要紧,去看看就可以了,从河南兰考向北,经山东东平湖、利津入渤海。”

“施工方法,采用分段开凿,此次至少征发三十万民夫,分三段,这三段分别为河南段、山东段、入海口段,同时施工,每段长两百里,利用冬季枯水期集中开挖。”

“接下来进行束水攻沙,在改道后的新河道下游缩窄河宽至四十丈,提高流速冲刷泥沙入海,避免河口淤积。”

“同时分洪配套,在兰考、东平湖设置滚水坝,超量洪水通过减河分入大清河、济水,减轻主河道压力。”

这是大致的工程路线,而真正施工起来可没有这么简单,叶煊就洋洋洒洒的写着、画着,同时标注一些重要的地点,然后又详细了说了说各个小型步骤,直到已经下午了,这才结束。

这可给叶煊累了个够呛。

他整整喝了三四杯水,他感觉自己起码写了几千个字了,累的浑身是汗。

随着叶煊讲解完,工部尚书麦至德皱起眉头道:

“办法,确实没有任何问题,工部确实能够照做。”

“但这三十万民夫...”

目前大明朝的民夫召集方式,以徭役征发为主,若按《大明律·户律》,成年男丁每年需服正役三十日,大型工程可延长至六十至九十日,超期需补偿。

征发范围基本上就是河南开封、归德、山东兖州、曹州等黄泛重灾区,征发十五万人左右。

但问题是。

黄河范围辽阔,哪怕九十日,也未必能完成。

“这三十万民夫,服役九十日后,再换下一批。”

朱元璋给出了解决方法。

可叶煊却摇了摇头:“他们若是持续服役九十日的话,就代表着已经对很多事务熟悉了,若是换成新的民夫,恐怕效率会大打折扣。”

“臣建议,始终使用他们,并给他们足够的补偿。”

“同时采用以工代赈辅助,民夫每日发米升一斤、盐一钱,工期满九十日者授田十亩荒地。”

叶煊提出这个建议有两种想法,一是为了黄河人工改道的效率问题,二就是一条鞭法的推行。

总不能。

百姓们看到了朝廷压制土地兼并,确确实实让豪强、大族的土地消失了,可百姓们却没有得到土地吧,那这打击土地兼并的意义何在?

就是利用这种方法,能让百姓们也获得一些地。

这个时代,除了战乱和瘟疫外,最可怕的就是没有地了,这么说吧,只要有地人就能活下去,但是没地,就永远要受着剥削和压迫,但凡有一丝其他的想法,就能就会饿死。

同时叶煊也是站在百姓角度,尽可能的让他们能获得一些好处,他也不会标榜自己是什么圣人,顺手为之。

真正能让百姓获得益处的,依旧是解决土地兼并,让百姓们的地不会消失。

“那就这样吧,标儿,令人去宝钞提举司那边,加快印制宝钞。”

朱元璋听着倒是不错,可关键是大明朝哪里来的钱?嗯,只能印刷宝钞了,多印一些。

给这群民夫粮食和盐,朝廷倒是能给的起,但不如给宝钞实在,反正这东西只要印就有,无本万利。

宝钞...

叶煊听到朱元璋提起这两个字,心头一跳,他突然感觉到了自己陷入到了很大的失误中,而同时朱元璋这一刻,也陷入了失误中,他和朱元璋都算是精明的人了。

朱元璋还曾经说过。

如此多的制度同时使用,会导致大明朝不稳。

就比如那隋朝,隋炀帝时期那般,当然了并不是说隋炀帝是因为改革,才最终失败的。

大明朝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就拿这黄河赈灾的事情而谈,其中很需要钱。

钱从哪来?印刷大明宝钞,可大明宝钞再继续印刷下去,就会造成财政动荡,影响未来的大明朝后续财政。

不印刷大明宝钞,就没有钱。

而朱元璋这边,又很想立刻治理好黄河的问题,因为黄河每两三年一次泛滥,依旧能造成大量的损失。

这就陷入到一个死循环了,那就是不管用什么方法,大明朝都很缺钱,也会陷入到各种原本就存在的问题中,要不就是财政出现问题,要不就是黄河依旧泛滥,从而引发财政问题,

不过。

叶煊并没有现在就准备提出来这件事情,一来是今天已经晚了,二来是明天他还有着很重要的事情,另外就是朱元璋对于宝钞的态度很坚决,这次他准备一次性的,让老朱改变念头。

不然的话,这么磨磨唧唧的不行。

就用朱元璋老对头的办法。

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事情商议的差不多了,叶煊继续交谈了一些事情后,准备就离开了,朱元璋和朱标也随即点了点头,回去的路上叶煊始终在思索着一件事情。

那就是明日,徐达的寿辰。

该准备什么礼物呢?

徐达是有背疾的,这是他所想到的最佳礼物了,而实际上那一日处决工部尚书薛祥的刑场上,估计徐达也是自己这么认为的。

而他所想的是。

能不能,给徐达送上其他的礼物?

毕竟,自己有着治病的能力,未来徐达是自己的老丈人,给徐达治好背疾,这是自己应该的事情,而拿来用这种事情当场礼物交给徐达,并不妥。

今夜回去,注定需要好好深思一下,一是宝钞的事情,二是徐达寿辰的礼物。

还有。

明日寿辰上,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就算是秦王和晋王不准备捣乱针对自己的话,那群文官大族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随着叶煊刚回到东宫自己的住处,就有侍从走过来和他言道:

“春坊,方才燕王殿下派人来了,想和你见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