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竹难书 作品

第78章 对官员采用连坐制度

叶煊这个时候,已经把藩王政策到底如何改、怎么改,以及着重点在哪,讲的明明白白了。

同时,藩王政策所有的弊端,和这条畸形制度之所以诞生的原因,也说了个清楚。

具体到底朱元璋是否会执行,那就和他无关系了。

他也不会想尽办法,非得让朱元璋执行这些制度,他是臣子,能提出这些制度是身为臣子的本份,而归根结底,这天下也不是他的。

不过,若是根据他制定的种种方法,来修改藩王制度的话,那么是能够改良与解决根本矛盾的。

明朝藩王制度的本质是‘家天下’政治逻辑的产物,其问题根植于皇权对血缘的过度依赖。

权力垄断与制衡缺失使得皇权若无法容忍分权制衡,终将回归专制,改革成果可能被后世皇帝废止,而人口膨胀的数学必然,只要宗室享有特权且人口无限制增长,任何经济改革终将被膨胀的禄米需求吞噬。

因此,最彻底的解决方案是废除世袭分封,全面推行郡县制,将宗室纳入科举-官僚体系,但此举需颠覆朱元璋‘祖训,非雄才大略且握有绝对军权的君主难以实现。

原本是历史是证明过的,清朝的‘宗室科举’与‘降等袭爵’相对成功,但明朝因制度惯性已积重难返,最终在农民起义与女真入侵中走向崩溃,若是现在拥有掌控整个朝廷,能够做到乾纲独断的朱元璋依旧不愿意修改,同时未来不会出现朱棣奉天靖难、二次削藩的场景,那这藩王制度就永远也改不了了。

叶煊说完这些,朱元璋沉默了良久,这才言道:

“咱,听明白了。”

“这件事情,我需要好好想想,好好想想。”

这一瞬间。

朱元璋仿佛老了几岁。

可能是确实被叶煊说中了吧,由于他的眼光和过度自私,确实可能会造成未来这种种弊端的发生。

也可能是,朱元璋有些无法接受未来可能会发生的这些事情,他无法联想到,自己本来初心是好的制度,殚精竭虑所想出来的皇明祖训,未来却成了大明皇室自己的绊脚石、双刃剑!

“锦衣卫这边,对于句容县的矿洞坍塌事件,正在调查中,新型火药能被调动走这么多,其中涉及的官员太多了,咱已经查到了不少。”

“但,胡惟庸案、沐英药毒案刚刚发生不久,杀戮的官员太多了,若是此案中再大肆屠戮官员,一时半会可能朝廷中的官员数量不够多。”

朱元璋忽然提起了这件事情。

闻言,皇太孙朱雄英愣了愣,他忍不住看向自己的皇爷爷,这是怎么回事?怎么看皇爷爷说话的样子,好像皇爷爷已经知道句容县矿洞坍塌事件的原委了?

甚至参与其中的官员还没有调查出来,就已经开始准备杀人了?

难道说,从始至终,皇爷爷、父亲、老师,他们就知道这件事情的原委?

而之所以没有直接揭穿,实际上就是等待着官员们发难?

朱雄英小脸懵逼,太子朱标这个时候不禁揉了揉他的脑袋,宠溺道:

“这就是你皇爷爷和叶煊的智慧。”

“世界上本来就有着很多难题,是根本无法解决的,没有任何好的解决方案,而句容县出现的问题就是个死结,无法揭开。”

“可谁能想到,那群大族们为了陷害叶煊,从而策划出了此次案件?利用矿洞坍塌,从而诬陷叶煊所为,逼迫父皇给叶煊定下罪名。”

“早在数日前,叶煊就已经建议新型火药的研制,需要兵仗局参加,兵仗局负责宫廷内,因此新型火药是不会传出去的,这也能证明叶煊根本不可能会产生调动火药运输到句容县的想法,因为当时父皇若是同意叶煊这个建议的话,那么身处于宫廷之中的兵仗局,是没有任何力量能这般大量调走火药的。”

“只有军器局这种位于京城内,但却非宫廷中的机构,能被大族们渗透。”

“当初我还以为,父皇是因为讨厌宦官,所以才没有同意叶煊的建议,让兵仗局参与到新型火药的事情中;现在来看,儿臣还是想的太简单了,父皇此举就是故意的,让新型火药的使用全部由军器局参与;同时现如今大族们想要用陷害的方式杀死叶煊,那么也唯有陷害,而且还远非一般的陷害,这里就出现了一条鞭法在句容县推行的事情,将各种事情联合起来,那么炸毁矿洞,就是最容易陷害叶煊的方法。”

“叶煊是军器局大使,拥有调动火药的权限;叶煊是通文院大使,负责推行一条鞭法;那么火药炸毁矿洞,很明显就是叶煊所为之;可若是当时直接揭穿了这种种事情,哪来的矿洞坍塌事件?”

太子朱标给朱雄英,讲解着这其中的算计和智慧,朱雄英这个时候很是不明白,他不禁问道:

“我不明白,矿洞坍塌带来了什么好处啊,让那么多矿户死了...”

闻言。

朱标还没有说什么。

朱元璋忽然看了朱雄英一眼,语重心长的道:

“其实聪明人,往往会因为一件事情,而获得很多益处。”

“矿洞坍塌,带来的好处太多了。”

“这群矿工本来就该死,正常情况下按照大明朝律法,他们不但本人要被处死,家属更是要被流放;可现在他们仅仅自己死了,咱并没有牵连他们的家人。”

“矿户们死了,句容县棘手的问题,也就彻底解决了,一条鞭法可以正常性的推行。”

“同时这次也能看出来,这群大族们的胆子到底有多大,敢涉及到军器局中,咱大明朝现在的国策就是清除旧的官僚阶级,重新构建新的官僚阶级,而此次事件,更是让咱有了理由杀更多的人,收拢各个职位的权力,安排新的忠诚于大明朝的官员。”

朱元璋说的更加通透些。

毕竟,他本来就是此次事件的参与者一言,亦或者说,高高在上的朱元璋早已经看清楚了全部,此事就是他一手策划的。

朱雄英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而叶煊在旁听着,心中却不免的微顿。

他有了一个可怕的猜想。

科举舞弊案,是否也是朱元璋策划的。

还有,西平侯沐英的案子?

这两件事情,很有可能和他想的如出一辙,回去要好好想想了,这老朱可给自己挖了不少坑了,现在看来这些案子确实结束了,但其留下的影响依旧扎根在大明朝当中,很多重臣就是因为皇室重翻旧案,而被处死的!

“今天的晨课,就上到这里吧。”

“句容县的一条鞭法,暂停推行;军器局的新型火药那边,也停止生产,还有就是宝钞提举司这边,也先且暂停。”

“一切,都等这起矿洞坍塌事件结束。”

“乖孙,你先去休息吧,准备下一堂课,咱准备带着叶煊,在这皇宫里面转转。”

朱元璋捏了捏朱雄英的小脸道,朱雄英立刻点了点头。

随即。

朱元璋、朱标、叶煊三人就离开了文华殿,路上朱元璋再度提起了‘官员’的事情。

现在这起矿洞坍塌案,事情原委他们三人知道的清清楚楚,现在剩下的就是查清楚具体有哪些家族和官员参与了而已。

而能引发如此大的事件,策划之周密详细、下手准备之充分谨慎,同时又能涉及到从军器局调动大量新型火药到距离那般遥远的句容县,足以代表其中参与的官员数量之多、官爵之高。

这必然是血流成河的大案!

真杀了这么多人,该如何快速的任用新的官员,上哪去寻找这么多官员?

路上朱元璋提起了此事,叶煊想了想道:“陛下,你觉得举荐制如何?”

朱元璋脚步立刻就停下了。

扫视着叶煊。

那眼神中仿佛在问,你在逗老子?

举荐制?

他为何费尽周折的弄这科举制度,甚至不惜重新设置科举的各种体系?就是因为举荐制度会出现任人唯亲的可能,而举荐者和被举荐者,往往存在着各种利益纽带、亦或者血缘纽带。

举荐制度,完全就是让这群官员能私底下结党营私,形成一张张关系脉络。

现在,叶煊和他提起举荐制度来了,这不是和他开玩笑呢吗?

“虽然科举制度,目前已经符合陛下的要求了,但举荐制度仍然不可或缺。”

原本的明朝历史上,朱元璋可并没有彻底取消举荐制度,而是科举制度、举荐制度并行使用。

在明朝洪武时期,科举制度与举荐制度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交替使用、互为补充,洪武三年,朱元璋首次开科取士,但认为科举选拔的人才‘多长于文辞而少实学’,难以满足治理需求。

洪武六年,朱元璋下诏暂停科举,全面推行荐举制,要求地方官员举荐‘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实用人才。

洪武十五年,因举荐制度弊端频现,譬如滥举、腐败,朱元璋恢复科举,但科举与荐举并行,直至明末。

也就是说,举荐制度从未消失过,而是一直使用。

那么,为何明明朱元璋知晓举荐制度,会出现任人唯亲的可能,但依旧还是使用举荐制度呢?这皆是因为这种制度之所以存在,并且被以往朝代所使用,确实是存在着一定好处的。

这么说吧,朱元璋能如此大肆屠杀官员,并且很快补充上洪武朝官员的空缺,其中科举制所产生的作用还真的不算很大,重要的还是举荐制度。

洪武初期,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蓝玉案’等大规模清洗旧官僚集团,导致中央及地方官员严重短缺,举荐制度就是在此背景下成为快速填补职位的有效手段,再加上其本来就具备着种种好处,又在这个层面上远远强于科举制,因此朱元璋才没有被废掉。

举荐制度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地方举荐,要求各省布政使、知府等官员举荐‘贤良方正’‘孝悌力田’者,直接授官。

第二种是自荐机制,允许民间

有才之士自荐,通过考核后任用。

其强于科举制度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效率,科举制度周期长,采用三年一考的模式,而举荐可迅速响应官员缺口,譬如原本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后,浙江、江西等地官员被诛,举荐制度在数月内补充了数百名基层官吏。

再加上有着因地制宜的天然性,地方官员更熟悉本地人才,能选拔熟悉民情的实干者,原本洪武十九年,苏州知府举荐治水能吏周大昌,成功疏浚太湖淤塞,避免洪灾,这都是举荐制度的功劳。

科举制度任命的都是新官,并且很大概率会被分配到一个陌生的区域,想完成这些事情基本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其中也是有着数据分析的。

洪武六年,朱元璋暂停科举后,通过荐举制一年内选拔了三千七百余名官员,远超科举取士规模,迅速稳定了战后国家的行政体系。

科举制度,并非是没有缺陷的,比如选拔实用型人才,这就不如举荐制度了,科举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侧重文学与理论,缺乏对实际政务能力的考察。举荐制度则注重经验与专长。

“陛下觉得,若是举荐制度中,采用连坐模式,如何?”

这可并非是叶煊想到的,因为原本明朝中后期,就采用的连坐模式。

当然,在这个时间节点,是还没有出现的。

胡惟庸案件中,大多数都是朋党,因举荐而牵连的少之又少,而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举荐制度中采用了连坐模式,逐渐的诞生,从洪武中后期开始直至明末,始终使用。

“连坐制度?”

朱元璋闻言,若有所思,但他下意识的想到了秦朝,随即便言道:“秦朝,采用的就是连坐制度。”

“秦始皇,可是被称之为千古暴君啊,咱若是采用连坐制度,是否有些不太合适?”

叶煊脸色微顿,不过他看出来了朱元璋就是故意这么说的,其实连坐制度很符合朱元璋的想法,而且暴君这种形容从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视角,看法是不同的,对于官员使用连坐制度,和百姓们有什么关系?

只要这方法不对百姓使用,那么你朱元璋就不会成为暴君。

思索片刻,叶煊立刻道:

“连坐制度,仅对于官员使用,也就是被举荐者若是触犯律法的话,举荐者同罪,甚至可以罪加一等。”

“臣倒是认为,秦始皇之所以被称之为暴君,有着种种原因,但还是因为秦朝时期的诸多律法,大多数应用于百姓的身上,而非官员。”

“而我大明朝恰恰相反,自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