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竹难书 作品

第79章 神秘相士

“那就给咱,说说举荐法和连坐法如何结合吧。”

朱元璋随即言道,同时也打量着叶煊。

这家伙。

难道看穿了自己的想法?

亦或者,刚好和他想到一起去了?

举荐制度确实有着很多地方,是科举制度根本无法相比的,他本来就没有想过,彻底取消举荐制度,但也确实是因为这所谓的举荐制度各种问题太大,因此不得不重新构思出一些,限制其的措施。

而连坐制度,他是看起来最符合自己要求的,他很早就产生了这个念头,不过因为那个时候科举停办了,大明的官员选拔,主要就是靠着举荐制度,因为没有办法采用连坐制度。

自己想了这么久,叶煊也想到了?难道这是叶煊随便想想,就想到的?

朱元璋不知为何,产生了些许的挫败感。

“嗯,依臣的看法,举荐连坐制度,应该设计分级连坐制度。”

叶煊道。

朱元璋闻言,若有所思,“分级连坐,你的意思是,这连坐还需要分为不同类型?”

叶煊点了点头。

“正是如此。”

“臣认为,分级连坐追责制度,可以按职位分级,也就是根据被举荐人职位高低划分责任层级,譬如县官级、府官级、京官级,举荐人责任逐级递减。”

“我大明朝的县官级,也就是七品以下的官员,若举荐人举荐失当,罚俸一年,降职一级;若被举荐人重大犯罪,举荐人连坐杖刑五十。”

“府官级,五品至三品的官员,举荐人需提交举荐理由文书备案,若失察,罚俸两年,不得晋升;若犯罪,举荐人降职两级,但免于死刑。”

“京官级,当朝三品以上大臣,举荐人需由三名以上同僚联署担保,若失察,联署者共同罚俸一年,举荐人终身不得参与举荐。”

说完不同级别官员的连坐追责制度后,叶煊想了想,继续道:

“然后就是罪行分级了。”

“普通渎职,譬如行政失误,举荐人罚俸半年。”

“贪腐受贿,举荐人罚俸一年,降职一级。”

“谋逆大罪,举荐人杖刑八十,流放三千里,但不牵连家族。”

朱元璋闻言,并没有立刻赞同叶煊的观点,反而皱起眉头来。

“你这刑法制定的太轻了。”

“谋逆大罪,举荐人才杖刑八十?仅仅流放三千里,还不牵连其家族?这岂不是太便宜他们了。”

“咱觉得,就该杀,千刀万剐碎尸万段,把他们的骨头都给咱砸成灰,然后抄家灭族。”

朱元璋道。

“陛下,宽宏刑法,才是圣君啊...”叶煊想了想,准备这个时候劝劝朱元璋,有的时候在他眼里,刑法太残忍,确实是有些失去人性了,更是血腥。

“呵呵...”

朱元璋闻言,忽然笑了。

然后就放声大笑。

“哈哈哈...”

“咱教给你一个道理。”

“以咱现在定下的国策,以及整个大明朝的情况,这刑法就该定的狠一点,越狠越好,狠到让所有官员惧怕咱,怨恨咱,甚至不愿意在咱的洪武朝当官。”

“然后等到标儿继位了,标儿重新制定新的刑法,减轻各种酷刑,那么这个时候很多人想起咱洪武朝的严刑峻法,就会觉得,标儿真的是一位仁慈、贤明的君王,那么他们就会更愿意忠心于标儿。”

朱元璋脸上露出微笑般,这位帝王此时此刻,露出了很少见的得意之色,仿佛在叶煊面前炫耀一般。

他就是在炫耀。

怎么的。

咱这个皇帝,样样不如你滚叶煊了?

看看。

这一点,叶煊你就没有想到吧。

叶煊确实没有想到,主要是这思维转变的太快,太超脱了,他这里还在想着举荐法和连坐法的结合之事呢,朱元璋却想到了另外一点,同时这也是因为身处于位置的不同。

他怎么会有时间,想这些事情?

“陛下圣明。”

叶煊只有这么一句话说出来,朱元璋闻言满意的点了点头,叶煊能说他圣明,不管真的还是假的,他听着就舒服。

这就比如。

一个傻子,说他圣明。

他只会生气、震怒。

而一位国士,一个聪明人说他圣明。

那就证明,他确实聪明。

这两种的感觉不同,其他臣子说他圣明,他听着怎么就没有任何感觉,而叶煊这么一说,他就心中舒服到极致呢?

朱元璋这边心还飘着呢,叶煊已经继续说了下去。

“除了这些,最重要的,就是举荐监督与复核机制了。”

“臣建议,设立‘举贤司’,这个部门可以算是独立于六部的监察机构,由皇帝直接任命御史负责复核举荐材料,每份举荐需附带三名地方耆老或乡绅的

联名保书,然后设置固定的试用期制度,举荐者需通过三个月至一年的试用考核,譬如知县试用期需完成赋税、治安、农垦三项指标,考核通过方可正式授官,试用期内犯错仅追责被举荐人。”

“对了,臣又想到一点,可以弄一个举荐激励与豁免条款,比如成功举荐奖励,亦或者连续三次成功举荐,而被举荐人任职三年无过失,那么举荐人晋升半级;举荐特殊人才,如治水、算学、医术,赐‘荐贤银’五十两。”

“豁免方面的话,若被举荐人犯罪后主动检举举荐人参与,经查实后举荐人可免于连坐;举荐人若在案发前主动向举贤司自陈失察,仅罚俸,不降职。”

“这样的话,举荐制度的很多毛病也就消失了,不但可以精准追责与权责匹配,还能分级追责避免“一刀切”的滥杀,使责任与职位风险相匹配,臣打个比方,举荐县令失职,举荐人仅罚俸,保留其继续举荐的能力;若是举荐尚书谋逆,举荐人受重罚但家族不诛,减少人才恐慌。”

叶煊这说到一半。

朱元璋忽然言道:

“举贤司?”

“独立于六部之外?”

“你的意思是,这个部门就属于咱,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插手?”

看朱元璋这样子,是露出感兴趣之色了。

叶煊一眼就看出来了,事关收回权力,往往老朱都会表现的很激动,很上心。

而举贤司,确实能让朱元璋,再次收回大量原本就属于皇帝,却被官员夺走的权力。

“对,就是独属于陛下的机构,若陛下同意设立举贤司的话,在臣看来,这大大可以强化朝廷集权与地方制衡,因举贤司直属于皇帝,打破六部与地方的利益链条。”

“比如,我大明朝的某位国公举荐亲信将领,需经举贤司核查其战功,防止武将集团坐大。”

“然后就是能解决一小部门,门阀垄断的可能,因为这其中存在着乡绅联保机制,足以将地方精英纳入皇权监督网络,削弱豪强对举荐的操控,譬如若是江南士族举荐子弟,就需获得非士族乡绅支持,这样完全就可以打破门阀垄断。”

说到这里。

叶煊不禁想到。历史上的各种类似举荐制度的种种弊端。

东汉曾实行“举主连坐但限罪”,但缺乏分级追责,导致后期举荐虚化;

宋代磨勘制度,官员考核与举荐结合,但无独立监察机构,易被权臣操控。

这都是举荐制度失败的地方,而经过他的谨慎处理,使用各种方法,已经让此制度几乎不存在任何问题了,

当然。

这只是现在看来。

若是以后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诞生新的问题的,这并不是玩笑话,因为他能活多少年?朱元璋能活多少年?大明朝又能有几代贤君?

随着时间的积累,到了大明朝中后期,势必会有新的官僚阶层,想办法从这制度中寻找漏洞,从而获得那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

叶煊正思索着这些呢,朱元璋忽然问道:

“咱忽然想了想,这举贤司设立,恐怕很需要钱...”

钱!

叶煊目光微闪,按照他目前的设计,增设举贤司年耗银约五十万两。

嗯。

这对于大明朝而言,其实已经算是个不小的数字了,因为目前王朝初建百废待兴,各个地方都需要钱,在建造类似这种的举贤司,所需的钱绝对不会少到哪里去。

“其实陛下,完全可以用罚俸和贪腐减少的方式,挽回设立举贤司的成本,发俸至少年均罚没约二十万两,而贪腐减少更多,甚至每年一百万两都有可能,这对于我大明朝,绝对是不亏的买卖。”

叶煊说完,看着朱元璋。

他已经说的够详细、够具体的了。

现在就要看,朱元璋同不同意了。

他所设立的制度,势必能带来一定的人才效益,改良后举荐成功率估计,能从洪武朝三成提升至六成。

这样就能解决明朝另外一个问题。

那就是,庸官遍地。

很多明朝的官员,那就真的是庸官啊,特别是部分从科举中走出来的官员,那就是就知道读书,其他的啥都不知道,可不是谁都能踏入到真正的巅峰场合,也就是庙堂中的。

像后世认为的傻子,比如黄子澄、齐泰等人,这些人在大量的科举考生中,可以说是天才中的天才了。

就看,朱元璋愿不愿意执行了。

“咱,同意了。”

朱元璋这次答应的,可比藩王制度痛快多了,叶煊见状有些想笑,这可是针对于官员的方法了,而不是针对你老朱的儿子的,不然你能这么痛快吗?

“那臣,就退下了?有点想回家看看了。”

叶煊轻视道。

“弄的那什么糖吧?弄吧弄吧,咱不参与。”朱元璋摆了摆手,很明显什么都瞒不过他。

闻言,叶煊点

了点头头,对于朱元璋知晓这件事情没有感到任何意外,随即就离开了宫中。

现在很多事情都停下来了。

宝钞提举司、军器局、通文院他也不用去了。

难得清静了几天,可得用这几天好好回家陪陪父母。

等到矿洞坍塌这起案件结束,那自己又要繁忙起来了。

而那时候的事情也不少,这几个藩王可不是省油的灯,甚至于某种方面上,他们比大族们更加难以对付,毕竟都是朱元璋的子嗣。

哪怕犯下重罪,朱元璋估计也不会愿意处理。

叶煊缓步行走在京城的街道上,看着秦淮河两岸的繁华,对于京城而言,似乎每个时代都是盛事,这里热闹非凡,行人来往不断,又卖唱的,有耍刀弄棍的,有算命的。

叶煊对于这些倒是不感兴趣,可路过一处相士的摊子,那人忽然把他拦住了。

“这位小友,不知可愿来让我算上一卦?”

那老者打量着叶煊,露出很感兴趣之色。

叶煊停下脚步,注视着此人。

不用多想,这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相士那么简单,他可不相信,自己就这么走在路上,就有人看自己面容不凡、仪表堂堂,或者有着所谓的命格等等,此人必然是知晓自己,有备而来。

这个家伙,是谁?

想了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他就这么盘坐在对方面前,道:

“你确认,你不认得我?”

那相士脸色微顿,面部的表情随即立刻恢复正常,发笑道:

“哈哈,我只是云游到此地的相士,怎会认得你?”

“不过是见小友相貌不凡,似有繁星悬挂于头顶之上,将来必能位列庙堂之间,所以才想帮助小友一算。”

简单的几句话。

叶煊就已经确认,此人绝对有着不一般的来历,他到底是谁?

思索间。

一个人的名字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他想起来了。

明朝洪武时期,确实是有个很有名的相士,其是姚广孝推荐给朱棣的,能掐会算,好生了得。

随即,叶煊就笑道:

“那我想先给先生算上一卦,不知道是否可以?”

这种反将一军,让这相士老者始料未及,他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道:

“小友也精通相术?”

“略懂而已,略懂而已。”叶煊面容上带着笑意,看起来有些神秘莫测。

“那就请小友算算吧。”这老者道。

闻言,叶煊也不客气,说了起来。

“我观先生面向,恐怕是久居于王侯府中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