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竹难书 作品

第76章 帝王私心,祸乱天下

朱元璋眼神忽然变了,就这么静静的看着叶煊,心中不由的感到意外和惊讶,因为藩王政策制衡文官集体,这是他当年所想到的,也是为何必须设置这所谓的藩王制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以说。

没有这个原因的话。

他可能很早就会对藩王出手了,藩王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他是能看出来的,但还是那句话,有了这藩王制度,那么就算未来出现乱子,这大明朝的天下依旧是他老朱家来坐,但没有这藩王制度,就未必了。

叶煊看着朱元璋的脸色,知道他说对了。

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看出来。

因为朱元璋在洪武时期推行的藩王国策,核心目的之一正是通过分封诸子为藩王,构建以血缘为纽带的权力制衡网络,压制并监控文官集团。

这一设计很明显的能看出来,朱元璋对官僚体系的不信任,以及其‘家天下’统治逻辑中对‘异姓臣子’的天然戒备。

“陛下当初设计藩王制度,其重心就在于以藩王为‘皇权触手’,削弱文官地方势力,用分封塞王的方式,掌控军政要地,陛下将藩王分封至北方边疆,赋予其节制卫所军队、监察地方政务之权。”

“这其中,军事制衡有着天然型的压制文官力量,因为任何时候掌握军权,都是硬道理,而藩王可调动地方驻军,直接削弱了文官掌控的兵部与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北平、太原等要地由皇子镇守,文官难以染指边防事务。”

“同时,藩王还有着行政监督,藩王可越过布政使司,直接向皇帝密奏地方官员动向。《皇明祖训》规定:“凡王国文官,任满考绩,需亲王具结。”文官升迁受制于藩王评价。”

“有着这两条,藩王制度将很大概率能避免,文官做大的景象出现。”

叶煊缓声道。

闻言,朱元璋沉默良久,最终道:“咱,确实是有着这种想法。”

“因为历朝历代,武将勋贵的力量能强大一时,但却永远不能强大,现如今看起来确实是我大明朝的开国勋贵们死死的压住文官集体,可不出三代,文官力量必然强于军队和武将力量。”

“仅是三年一次的科举,就足以让文官集体中不断的涌现出新的力量。”

“而武将的升迁虽然也有,但大多数都是继承爵位,子嗣很难像父亲那般,在军中有着威望,咱又准备让大明朝不再对外扩张,吞并或者攻打其他小国,那么武将力量未来越来越弱,这是必然的。”

“文武互相制衡,这是历朝历代君王的习惯性用法,可咱早就看出来了这种制衡的弊端,两汉时期匈奴之祸存续,武将自然有着用武之地;唐朝时期武力强盛,有着征服远处地域之心,武将自然也有着其作用;而宋朝时期呢,偏安一隅,致使文官力量已经彻底压制了武将力量,叶煊你也知道岳飞吧?这就是文官力量强于军队力量的象征。”

朱元璋一次性说了很多很多,因为他确实很看重自己制定的藩王制度,当初设计时,他已经思索很久很久了。

可能说,这藩王制度确实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

但这天底下,又怎会出现真正完美的方法和制度?若是真的有的话,古人难道就想不到吗?

“但陛下为了让藩王制度压制文官力量,提升了藩王们太多太多权力了,这必然会导致藩王们手中的权利膨胀到一定地步后,产生不轨之心。”

老朱给予藩王最大的权利,就是司法特权。

也可以说是,架空文官司法权。

藩王享有‘亲王犯法,不与庶民同罪’的司法豁免权,而地方文官审理涉及宗室的案件需经宗人府核准。

洪武二十三年,秦王府家奴强占民田,陕西按察使不敢立案,最终由秦王朱樉自行‘罚银十两’了事,文官司法权被藩王压制。

从这件事情,和藩王的司法豁免权也能看出来,原本掌握律法的文官集体,根本无法和藩王相抗衡,这也确实是让藩王力量压制住了文官集体,但藩王给予的权力太大、束缚太小,是有着很大危机的。

除了司法豁免权,藩王们还有着经济特权,挤压文官治理空间。

藩王庄田免税免役,且可通过‘奏讨’强占民田。

而地方文官为完成税赋,不得不纵容藩王兼并,导致民怨指向文官而非皇室。

譬如洪武末年,山西、河南等地藩王庄田占耕地三成以上,文官征粮时需优先填补藩王禄米缺口,进一步激化官民矛盾。

这一点朱元璋很聪明,把经济特权也给了藩王们,藩王们可以完成很多官员们都梦寐以求的土地兼并,而最终民怨的怒火却指向了文官,说是聪明吧,其实就是朱元璋的一个小伎俩。

在洪武朝时期,朱元璋可以用杀人来解决这个问题。

百姓的怒火,针对文官。

朱元璋疯狂屠戮文官。

那么百姓们自然会认为朱元璋是圣君,杀了这么多人,百姓的怒火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

可朱元璋未曾想过,未来并非是每一位君王都敢这般残忍屠戮大臣的,除了开国君王有这个能力,哪位君王能做到乾纲独断的地步?

嘉靖那么厉害,不还是差点被文官给害死了?甚至不得不隐退起来,选择不上朝,最终才活了那么大岁数?

明武宗文武双全,这样一个人物被文官给黑成什么样子了,就是因为他触犯了忌讳,才掉了水中。

这些可以称之为阴谋论,但朝堂之中、庙堂之间、宫廷内外,本就是阴谋家和政治家博弈、斗法的地方,所谓的阴谋甚至还不如真正的事实可怕!

明朝中后期文官力量已经强到这种地步了,更不用谈利用杀官的方式,平息百姓怒火了,这就导致朱元璋在洪武时期设置的藩王制度中,给予藩王的经济特权,最终会成为一柄双刃剑,反过来刺向大明王朝的心脏!

当所有百姓见到他们的土地被藩王强取豪夺,而朝廷却不惩罚任何官员的话,他们的怒火会化作熊熊涛焰,将腐朽的大明王朝淹没!

总之一句话。

朱元璋,考虑的很全面,但终究还不是神仙。

有些事情,做错了不可怕,而是始终相信自己这件事情是正确的,历史已经印证了这一点,朱元璋把藩王的权力,在洪武中后期已经提升到了一个很可怕的地步,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诛杀文官集团核心人物后,再次迅速提升藩王权力。

洪武十五年,命燕王朱棣总制北平都司;

洪武二十二年,令晋王朱棡节制山西三卫。

这番举动,其实也就是以藩王接管被清洗文官的空缺,确保权力过渡中皇权不受威胁,从而再度加强了藩王的力量。

同时这也间接性的导致了靖难的发生。

因为原本大明朝是武将和文官互相制衡,而随着朱元璋大肆清理开国功勋和武将集体,然后不断提升藩王力量后,这就势必会产生藩王与文官的权力博弈。

洪武朝后期,朱元璋又默许藩王干预地方政务。

譬如洪武十二四年,苏州知府金炯因清查隐田触犯湘王朱柏利益,遭朱柏上疏弹劾‘苛敛扰民’,金炯被罢官流放。

此事震慑江南文官,此后无人敢严查藩王田产。

又有‘亲王议政’这项不成文的规定,亦或者可以说是隐性规则,老朱这个人为了提升藩王的力量,在明朝中后期,常召藩王参与廷议,尤其在军事与吏治问题上,洪武二十年北征纳哈出时,命辽王朱植、宁王朱权随军‘观政’,实际架空兵部决策;蓝玉案后,令秦王、晋王举荐武将填补空缺,削弱文官对军职的提名权。

藩王集体和文官集体的矛盾越来越大,那么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其本身就是文官集体推选出来的君王,自然站在文官这边,那么削藩,根本不可阻挡!

每个政策,每种矛盾,实际上都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从而引发的最终事实,比如靖难之役,这就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可不是朱允炆脑子一热,或者黄子澄、齐泰这些人忽然想出来的决定。

思索至此,叶煊道:“陛下,恕臣大胆,不得不言一句,陛下太过于看重‘血缘信任’与‘文官戒备’,陛下心中充满着对文官的深层不信任,因陛下出身百姓之中,视文官为潜在的‘窃国者’,甚至臣曾知晓,陛下曾在《大诰》中直言:‘文臣多诈,以笔墨乱法,以仁义饰贪。’”

“而对比之下,藩王作为朱姓血脉,被预设为‘皇权延伸’,其利益与皇室高度绑定,较文官更‘可靠’,陛下又构建出了‘朱家共治’的体系,,曾通过《皇明祖训》确立藩王‘清君侧’特权,实为将文官集团置于皇室双重监控下。”

“这看起来是好的。”

“从中央层面,皇帝直接掌控六部。”

“从地方层面,藩王监视布政使、按察使。”

“此设计形成‘皇帝—藩王—文官’的权力三角,确保文官无法独大。”

“但此举,也势必会导致,未来的皇帝和文官,势必会将藩王视为敌人,国祸就在眼前!不出三代,必将国内大乱,引发战争!”

叶煊已经把藩王制度很清晰给朱元璋解释出来了,其中所代表着问题等等。

可朱元璋这时,却淡淡的回了一句。

“那又如何?”

“你以为咱不清楚?”

“咱清楚,但咱还是那句话,就算是乱了,未来这天下依旧是藩王入主,不过是小宗替大宗罢了。”

“终究都是咱的后代子孙,乱了又何妨?”

朱元璋话音说的平淡,叶煊知道朱元璋应该确实了解这些后果了,但叶煊深吸了一口气。

他在想。

要不要继续说下去。

有的话说出来,可真的就犯忌讳了。

甚至,这些话太过分了。

他不知道,说了这些话,朱元璋究竟是否会失去理智,彻底愤怒,还是能够冷静下来,分析藩王制度的利弊。

而自己说出来这句话,到底对于自己有什么好处?

为了大明朝?为了针对秦王和晋王?

可能,真的是为了让明朝变得更好一些吧,因为这段时间的相处,他其实真的认为无论是朱标还是朱雄英,都是合格的贤明君主,有着这样的君王,大明将会越来越好,而朱元璋也确确实实是在庇护他。

思索良久。

叶煊深呼了一口气。

道:

“陛下,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弑兄杀弟,囚禁其父?以流血的方式获得皇位?”

“唐太宗李世民,确实是千古圣君。”

“但,也就是因为这场玄武门之变,辉煌鼎盛的唐朝后世非君王嫡长子者,皆看到了另外一个希望,那就是效仿圣明神武的唐太宗,以政变的方式获得皇位!”

“李世民以玄武门之变上位;李显以神龙政变复位;李旦以唐隆政变复位;李隆基以唐隆政变即位;李亨灵武自立;李炎宦官政变上位;李忱宦官政变上位!”

“陛下难道真的想让大明朝,也犹如唐朝这般,皇室血脉自相残杀么?陛下如此重视血脉、亲情,可真的想未来发生这一幕幕,从而被史书上记下么?”

叶煊的话,震耳欲聋。

太子朱标和皇太孙朱雄英,这个时候都有些担心起来了,他们两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中都在想,叶煊的胆子确实是大啊,他们都不敢说出来这种话。

其实叶煊这个时候,也是在强装镇定,他可不知道朱元璋到底会不会生气,而朱元璋若是生气了,是真生气还是假生气?真生气的情况下是不是装出来的?假生气的情况下,是不是心中真的生气了?

若是没生气的话,那么心中深处是不是对自己颇有怨念?

总之,帝王的心思太难琢磨了,这可是老狐狸中的老狐狸。

朱元璋始终沉默不语,良久后,他淡声道:“叶煊,你现在的胆子,倒是越来越大了。”

“竟敢和咱这般说话?”

叶煊默不作声,平常情况下老朱这么说话,那就是没有生气,但今天他说的这些话可谓是大不敬了,更是犯了忌讳,谁知道朱元璋忘没忘心里去?

“不过,你所说的,终究在理。”

最终。

朱元璋忽然叹了口气,仿佛苍老了几分。

这个时候,他竟然显得有几分凄楚和可怜。

“咱,知道这些问题啊,也想过未来可能会发生子孙自相残杀的景象。”

“但,咱又能有什么办法?这天下是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若不制定这种藩王政策,未来让他人篡夺了,又该如何是好?”

“若是咱有更好的法子,还用得着这般吗?”

朱元璋长吁短叹,看那样子仿佛是不得已才这样的,显得很为难。

他年龄很大了,这个时候看起来确实有些可怜。

可叶煊却知道,朱元璋这完全就是装的,什么不得已才这样的,说白了就是自私。

嗯,也不能说是自私。

因为放在封建王朝中,这整个天下所有的人、物都是老朱家的,不过是藩王触犯法律了而已,亦或者弄死一些根本就不值钱的百姓,怎么算是自私了?

在他们眼中,百姓那就是物品,甚至和牛、羊一样而已,他们不会心疼百姓,或者站在百姓的角度来看诸多事情的,他们这种行为不可以说是自私。

而是这个时代,统治者们和食肉阶级的惯性,经过千百年历史的遗留所形成的。

还有,朱元璋之所以露出这个样子,估计是愿意改改这藩王制度了,他就等着自己给出主意呢。

叶煊也没有磨叽,直言道:“陛下,臣有办法,解决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