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煊现在还年轻,听力也不错,在进入文华殿的那一刻,听到了刘三吾要去告状的话。-小¨税¢Cm*s* /最?薪?璋,踕^庚_鑫!哙^
这么大岁数人了,怎么跟个小孩子似的,喜欢告状?
没有管刘三吾要去告状的事情,来到文华殿内,叶煊见皇太孙朱雄英已经准备好了。
“老师,你要听听今日刘三吾老师他们都讲了什么吗?”
朱雄英看了看叶煊道。
闻言,叶煊顿时笑了笑:“不用听了,他们讲的内容,很多对你还是有帮助的。”
叶煊自然而然是看不上刘三吾等人讲的东西的,不过这里是古代封建王朝,朱雄英未来是君王,自然而然也要学习这个时代的种种道理,大明朝依旧是尊崇儒学的,刘三吾讲的很多东西对于朱雄英还是有些用处的。
身为这个时代的人,就要遵守这个时代的规矩。
不过叶煊现在心中很舒服,从朱雄英的这句话,就能看出来这个小子是心中向着他的,嗯,不错不错。
“今日我给你讲讲,文明的演变,以及王朝周期制。”
时间已经差不多了,叶煊也就是准备开始讲解今天的课程,实际上文明的演变以及王朝周期制,叶煊是准备给朱元璋讲的,但朱元璋的思想几乎已经定型了,很难改变。
也很难接受‘王朝周期制’,这种几乎铁一样的定律。
不如给朱雄英讲一讲了,这东西别看朱雄英现在年龄小,可能听着一知半懂,但若是朱雄英长大了回味一下,必然受益无穷。
再者说了,朱雄英是皇太孙,出身于宫廷之间,所接受的教育和获得的知识可不是普通百姓的孩子能够相比的,这也代表着其接受知识的能力、理解知识的能力也遥遥领先,朱雄英未必听不得。
“文明的演变?”
朱雄英很是懵懂的询问着,见状叶煊也没有犹豫,开始讲解起来。
“所谓文明的演变,其实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研究课程,我华夏的文明的演变,堪称一部连续性与变革性交织的宏大史诗。”
叶煊并没有准备给朱雄英讲解整个世界的文明演变,只讲讲中原王朝,华夏的文明演变就够用了。
讲其他的,反倒是本末倒置了。
知识这东西,确实有用,但并非所有知识都是有用的。
能拿来用的知识,才有必要学。
不能拿来用的,给朱雄英讲就没意义了。
比如朱雄英未来注定是要当皇帝的,难道你教他怎么斗蛐蛐的知识?怎么炼丹修道的知识?怎么当木匠的知识?
“文明演变,其核心在于‘多元一体’的文明韧性与‘守正创新’文化精神,我先给你讲第一点:文明根基。”
朱雄英立刻化作一个好好学生,端正的坐了起来,他每次都感觉叶煊老师讲解的各种知识,既有趣又新颖,比刘三吾老师他们讲解的各种文绉绉的东西有意思多了。
刘三吾他们讲的各种儒家内容,自己听了总是犯困,其实他已经很努力,但就是感觉听不进去,老是走神。
可叶煊老师讲解的各种内容和知识,他越听越精神,就感觉和听故事一样。
“文明根基,指的也就是华夏核心体系的形成。”
“首先是地理奠基。”
“黄河至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也就是粟作和稻作,奠定了‘安土重迁’的伦理观,与草原游牧文明形成‘农耕至游牧’的互动结构,共同构建了我华夏文明。”
叶煊这才刚讲,朱雄英就皱起了眉头,他通常不会对叶煊讲的课内容反驳的,可这次却立刻言道:
“老师,你讲的不对。”
“你讲的是华夏文明,提到了农耕文明,可又提到了游牧文明。”
“那么老师的意思就是,华夏文明包括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两种。”
“而我中原王朝历朝历代,皆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确实异族的!他们怎么可能被列为我华夏文明中?”
朱雄英的反应很激烈,这番话让叶煊脸色顿了顿。
他倒是忽略了这一点。
在后世看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都是华夏文明,因为到了那时讲究的民族融合。
而随着历朝历代的各种分裂、融合,虽然看起来中原依旧是农耕文明,异族依旧是游牧文明,但其实双方在血缘上,完全就是一家人。
特别是历史上那些大分裂时期,比如五代十国,南北朝等等,这些时期导致大量的异族进入到中原中,不同种族融合,混血,这导致彼此间根本不分家。
两种文明,都是华夏文明的奠基。
“反驳的好。”叶煊对着朱雄英夸赞道,学生能反驳,证明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想,这可比死气沉沉的儒家书呆子强多了。
他随即言道:“那你觉得,游牧民族是如何诞生的呢?”
这个朱雄英就不清楚了,实际上他根本没学过类似的知识,也
没有人和他讲过,但游牧和农耕,他还是能分析的很清楚的。*幻!想?姬/ +免^肺!跃^渎·
见朱雄英不明白,叶煊讲解了起来:
“根据种种历史记载,匈奴这一族群的先祖,就是我华夏始祖之一‘夏后氏’之苗裔。”
“同时也有着很多北迁的夏遗民,亦或者商周驱逐的异己族群,譬如鬼方、猃狁。”
“周朝时期,分封若干诸侯国,很多诸侯国就是通过吞并周围的大大小小游牧民族,才逐渐庞大起来的,同时亦然有小型诸侯国覆灭,沦为游牧民族。”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皆是我华夏文明,虽然两种文明目前是死敌,但不可否认的是,皆源自于我华夏文明,而最终也尽皆会再度融合在一起。”
叶煊的这番话,让小小的朱雄英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未来真的会融合到一起吗?
这。
不可能吧?
朱雄英的震撼叶煊看在眼里,不过叶煊也没有过多的介绍解释这些事情,毕竟谁能想到短短几百年的时间,全世界的科举和科技的发展,能有如此重大的改变呢?
他随即继续讲道:
“地理奠基之后,就是制度创新。”
“首先是夏朝,正式确立了‘家天下’制度,然后是周代突破,将商朝的‘神权政治’转化为‘德治礼制’,通过分封、宗法、井田构建‘家国同构’体系。
“这其中,若非周朝的话,而今我中原王朝不可能有如此大的版图和领土。”
可以没有秦朝,但不能没有周朝。
因为周朝实行的是分封诸侯制度,同时他分封的诸侯都是边疆区域,实际上是没有任何领土的,这就需要诸侯们不断的去拼命,打下属于自己的领土,这才能首次扩充、构建华夏版图的基础。
“第二,为帝国周期,统一与分裂的循环。”
“第一次大一统实验,奠定了后世中原割据力量,都仕途想要统一的想法。”
“秦始皇‘书同文’统一篆书,使得所有人所用的文字相同,使得文明融合的速度更快,可惜滥用暴力导致速亡。”
“汉武帝“儒表法里”,用经学包装中央集权,开创“士大夫、皇权”共治模式”
“随后是唐宋变革,唐朝和宋朝时期,使得文明演变的标准就是经济革命,以租庸调、两税法等等,使得土地流动性增强,从‘编户齐民’到‘佃户经济’。”
“又有文化突破,以科举制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
叶煊将整个华夏的文明演变,重大的文明演变事情列举了一番,用很简洁的语言给朱雄英讲了清楚。
这很考验一个人的教书能力。
若能力不足的,这一节课估计能讲一两年。
毕竟,真的要论文明的演变,从古至今太多太多的事情可以讲了,而要从中挑选出真正的精髓,却难之又难。
叶煊也并非是自己有这份能耐,完全是后世一位又一位学者用了大量时间,总结出来的。
朱雄英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深度的理解,思索叶煊讲课的内容了,叶煊也给了他思索的时间。
大约半柱香的时间后,朱雄英这才道:“我懂了。”
“学生想请教一个问题,文明的演变到了我大明朝时期,是否会再度出现重大改变?”
叶煊心中恨不得给朱雄英鼓个掌,这个问题问的好。
他讲这节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朱雄英的这句话。
历史上,华夏文明的演变,到了明清这两代,就几乎终止了。
或者说,他们也演变了,但没有朝着更好的方向去演变,而是朝着如何更好的奴役百姓,使得皇权永远不会被改变这个方向去演变。
这对于皇家和王朝统治者而言,这种演变方式自然是对的。
可纵观整个时代的发展,中原王朝文明的演变到了这个时期,势必需要变动,才能追赶上全世界其他王国的步伐!
“而今这个时期,大明朝确实也走到了华夏文明再次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
“若走对了,大明朝依旧处于全世界前端。”
“若走错了,可能就要落后了啊。”
叶煊没有胡编乱造,不说后面的科技大变革,单说这个时间这个节点,一个强大的王朝该做的是什么?
殖民!
这个时期,最适合的就是殖民!
如此才能让大明王朝再度进行文明的演变,依旧遥遥领先于全世界。
而根据他的推算,现在全世界可是已经有殖民主义的萌芽诞生了。+l/a+n\l_a¨n^w\e¨n+x!u^e^.\c¨o~m¢
洪武十年,葡萄牙王子恩里克尚未出生,但葡萄牙已开始沿非洲西海岸试探性航行,为后来殖民非洲埋下伏笔。
也就是后面二三十年的事情吧,加泰罗尼亚地图就标注了西非的黄金贸易路线,
显示欧洲对海外资源的渴望以及准备。
热那亚与威尼斯的商业殖民也已经隐隐开始了,意大利城邦在地中海东岸建立贸易据点,如克里米亚的卡法殖民地,控制‘嘿奴’奴隶贸易,这被视为商业殖民的早期形态。
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殖民也已经开始了。
洪武元年的时候,根据世界历史记载,恰逢奥斯曼帝国攻占亚德里安堡,将欧洲领土作为‘军事殖民地’经营,强迫基督徒缴纳血税。
埃及马穆鲁克王朝通过购买突厥和高加索奴隶组建军队,来进行人口资源的跨区域掠夺,这也是一种殖民。
其实,世界各国历史的发展,都有一种惊人的相似感,看似明朝在殖民这方面落后了,但却因为朝贡体系,出现了‘隐性殖民’。
明朝时期,出现了‘文化殖民’。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划定15个“不征之国”,通过朝贡贸易输出汉字、历法、礼制,譬如赐琉球国王闽人三十六姓,实为软性文化同化。
还有东南亚的华人移民潮,洪武五年禁止民间出海前,闽粤商民已在暹罗、爪哇形成聚居区,这也可以视为自发经济殖民。
当然这里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连小小倭国也在进行‘逆向殖民尝试’,比如洪武二年倭寇劫掠山东,其背后的大名,譬如九州松浦党,就在朝鲜半岛对马岛建立据点,类似海盗式殖民。
而大明朝,现在太适合殖民了。
站在全球视角,各国的殖民浪潮尚未真正开启,欧洲仍处探索前夜,而他带着后世的认知前来,根本不需要让大明朝探索,直接殖民就可以了。
同时这个时期,欧洲国家们和大明朝相比,技术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欧洲船只载重仅200-300吨,而同期明朝已具备建造1500吨级宝船的能力。
现如今大明朝处于全世界的能力最巅峰时期,技术碾压全球,特别是海军实力,早在洪武七年时,朱元璋下令在福建组建水师二十四卫,战船超过两千艘,火炮配备率领先欧洲百年。
大明朝虽然没有远航过,但却有远航经验,因为元朝遗留的《海道指南》详细记录东南亚至东非航线,明初闽粤水手已掌握季风航行技术。
这若是殖民的话,简直就是想打谁就打谁。
本来,大明朝是有着殖民几乎的,可却错失了很多殖民机遇窗口。
比如元朝灭亡后,爪哇满者伯夷帝国衰弱,马来半岛无强势政权。
洪武朝时期,福建移民已在暹罗、苏门答腊建立商业据点,本可成为殖民前哨。
这些机遇,都被大明朝给错过了,至于朱元璋...人家老朱连‘不征之国’都定下了,难道还能想着去殖民?做梦吧。
有老朱的问题,也有大明朝自己的问题,因为海禁政策,后期郑和宝船技术因海禁失传,到16世纪欧洲船队东来时,明朝竟需仿制葡萄牙克拉克船。
明朝最终退出印度洋,直接促使阿拉伯商人的威尼斯垄断体系延续近百年,直到达伽马打破平衡。
若是反事实推演,洪武维持元朝海洋政策,可能形成以明朝为中心的“东方殖民体系”,与欧洲双极竞争。
“老师知道,现在我大明朝,该如何走对这关键的节点吗?”
朱雄英询问道,眼神中带着期待和迫切,叶煊也没有磨叽,直接道:“殖民!”
“殖民?”
朱雄英是第一次听说这两个字,不禁问道。
“殖民,就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通过武力、经济或文化手段,在其他地区建立统治或控制,并长期进行资源掠夺、人口迁移或文化同化的过程。”
“其核心特征是‘中心、边缘的剥削关系,即殖民者为宗主国,从被殖民地区获取利益,而被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往往受到压制或改造。”
叶煊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进行解释,没有做很多复杂的解释,他相信朱雄英能听懂。
“这...”
朱雄英欲言又止。
叶煊这一刻,心中忽然担心了起来。
殖民,其实并非是‘正义’的事情,朱雄英虽然没有受到儒家思想熏陶,但也学了不少儒家思想了,该不会很仁慈吧,拒绝这种事情的出现?
“这也太好了吧!”朱雄英双眼亮了亮,然后言道:
“皇爷爷定下了‘不征之国’,我一直觉得这并非是好事,对于那些小国而言,太无情了。”
“若是我们大明朝能殖民这些小国,而不是弄所谓的‘不征之国’的话,那么这些小国不就有资格进入到天朝上国了吗?他们能学习我大明朝的文化,感受千百年知识的洗礼,甚至能成为我大明朝的百姓。”
“这哪里是老师所说的掠夺,掠夺听起来像是做坏事一样,这完全是在做好事,做善事啊。”
朱雄英给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解和说法。
叶煊脸色顿了顿。
这...
好像这么解释也对!
确实也算是做好事,做善事了!
他知道,朱雄英为何有这种想法,这是因为朱雄英有着‘优越感’!
别说朱雄英了。
换做现如今大明朝的任何一个普通百姓,若是让他面对倭国、琉球、朝鲜之类的小国,都会有这种‘优越感’。
就是高人一等的感觉。
‘优越感’、‘高人一等’,在这里也并非是贬义词,而是人最深处的本性,这是大明朝的强大,带给所有人的荣誉感,任何人都有这种内心最深处的优越感,朱雄英认为殖民是好事,这也很正常。
毕竟,大明朝每年粮食就那么点,自己的百姓还养活不过来呢,能让你们这些其他国家的普通百姓来到大明朝当子民,你们就上高香吧!
叶煊甚至这个时候觉得,站在朱雄英的视角,若是以朱雄英的思维来看待殖民这件事情的话,应该是:你们这群小国应该求着我大明殖民你们!
而不是我们大明朝亲自过去,打到你们殖民!
可千万不要不知好歹!
“老师,这件事情你没有和皇爷爷提吗?”
朱雄英忽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他觉得殖民是件好事,可皇爷爷未必会这么认为的,毕竟皇爷爷是能定下了不征之国这种政策的。
闻言,叶煊叹了口气道:
“并没有提。”
“现在我提出的各种东西很多,大明宝钞的改革、征讨倭国朝鲜、新型火药的制造、我还准备打造新型的火铳和大炮、还有攻打漠北的各种建议,太多太多了,除此之外各种大事小情一堆,而殖民之事也并非是小事,有些不好提了。”
叶煊现在参与到的事情太多了,还有一条鞭法和藩王制度呢,这些有的已经开始了,有的还等待着老朱同意呢,他也不想在建言更多的事情了。
这殖民之事,他就没考虑过让朱元璋同意。
费那么大力气做什么?
还不如等待着朱标继位,亦或者朱雄英时期,在进行处理。
反正老朱也就还能活个不到二十年了。
“老师的意思是,等父亲或者未来我继位了,在行殖民之事?”
朱雄英很快就听出来了叶煊话语中的另外一种意思,对此叶煊也没有隐瞒,道:“确实是如此。”
“那不行,这还要好久呢,万一耽误了大事怎么办?”
朱雄英感觉到了失态的严重性。
华夏文明经历了数次演变,老师已经给他讲解过了,而通过这每一次的演变,他也看出来了一旦发生文明的演变,那必然对整个王朝很重要。
这晚了几十年,恐怕就会耽误了大事!
有着老师在,大明朝自然是越来越好的,老师又在改良大明宝钞制度,估计大明朝也不会缺钱,为什么不能实行宝钞这件事情?
“老师,‘王朝周期制’下节课再讲吧,我有些想皇爷爷了,这就去乾清宫一趟。”
朱雄英起身对着叶煊行了个礼,然后脚步匆匆的向着乾清宫赶去。
那速度,比方才的刘三吾也不逞多让。
这让叶煊就算想拦,也没有机会拦了,可叶煊本来就没想着拦。
“也不知道,老朱能不能听进去。”
叶煊心中自语,他就是故意先讲解‘文明的演变’的,如此才能让朱雄英彻底感受到,历史上的一次又一次的文明改变,究竟会带来哪些重要的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让朱雄英清楚,殖民的这种文明的又一次演变,到底多么重要。
至于为何他不亲自和朱元璋提?
因为朱元璋几乎八九成不会立刻同意的,朱元璋的固有思想很难改变,实际上他若是花费一些力气,比如像改变大明宝钞制度那边,也是能劝得动朱元璋的,可他却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
那就是把这个制度,讲解给朱雄英。
这样的话。
朱元璋这边,就会认为,等自己这个皇帝死后,朱标和朱雄英是绝对会进行‘殖民’这件事情的。
老朱是一个很喜欢给子孙后代考虑的人,这从他制定的‘皇明祖训’和种种制度,以及原本历史上大肆屠杀功臣弟子为朱允炆铺路,都能看出来。
换一种看法,这也是源自于朱元璋对子嗣的不放心。
那么这样就简单很多了。
朱标和朱雄英,一个儿子,一个孙子。
哪能有自己这个当老子的亲自出手稳妥?
朱元璋心中肯定是这么想的,他绝对会担心等到自己百年之后,朱标和朱雄英若是行了殖民之事,出现什么问题和乱子,那不如在自己这一代给彻底解决了。
这样的话。
朱元璋自然而然就同意这件事情了。
也不用他费尽口舌了。
其实这也是叶煊刚刚才发现的一个‘捷径’,这若是他早发现了,大明宝钞的事情也就不用天天和朱元璋废话了。
“去见见朱标吧,然后该想想,到时如何与那群‘大儒’们辩驳了。”
本来叶煊是准备直接去乾清宫,见朱标的,正常情况下朱标都是在乾清宫陪伴着朱元璋处理各种大事小情的,但想一想。
这个时候去乾清宫。
一是有可能见到刘三吾,到时候又要扯扯皮。
二是有可能见到朱允熥,朱元璋会怪罪他殖民这件事情。
思来想去,不如自己先把大明宝钞的第二步,写好了,到时候直接交给朱标。
目前,第一步已经完成了。
朝廷已经颁布诏令,规定宝钞与粮食的官方兑换的比例。
现在一贯宝钞可兑换一石粮食,并允许地方根据收成情况在上下两成范围内浮动。
户部下属的宝钞提举司与粮储清吏司也在共同管理,确保政策执行。
接下来就是准备金体系了。
也就是分级储备体系。
思索间,叶煊不禁在文书上写了起来:
[在京师及运河枢纽设立大型粮仓,存储全国性战略储备粮,规模不低于五百万石,用于调控全国粮价及应对重大灾害或战争。]
[在各行省治所或漕运节点设立水次仓,每省储备五十至一百万石,负责区域粮食调剂及军需供应。]
[各府设立常平仓,储粮约十万石,用于本地赈灾及宝钞兑换。]
[各县设立社仓,储粮约一万石,主要用于季节性调节,如青黄不接时向农民借贷。]
写到这里,叶煊也不禁思索起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粮食来源。
倒是可以把税收改革一下。
将部分实物税改为‘粮钞复合征收’,例如农民缴纳七石粮食和三贯宝钞,这样才能确保国家掌握足够粮食储备。
还有商屯激励。
鼓励盐商运粮至边关粮仓,每多运一石粮可额外兑换一贯宝钞,并给予盐引奖励。
对了,现在不是缺官吗?
可以进行司法纳粮。
扩大《大明律》中的‘纳米赎罪’范围,允许罪犯以缴纳粮食抵免刑罚,增加储备来源。
粮食筹备的问题思索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粮仓建设与改造了。
这里倒是利用前朝旧仓,修复元朝遗留的河仓譬如如临清仓,加固防潮结构,采用夯土夹炭灰的工艺防止粮食霉变。
还有采用砖木结构,屋顶设计为悬山式以利排水,仓底架设地垄确保通风。
每座仓廒容量约两千石,并拌入辣蓼草末和石灰防虫蛀。
叶煊思索间,继续写了起来:
[疏通会通河等主要运河,设立四百处‘浅铺’维护航道,并打造二百艘载重三百石的‘马快船’专司粮食调运。]
[陆路运输方面,每百里设‘急递铺’兼作粮食中转站,推广宋式独轮太平车降低运输损耗。]
[农户缴纳粮食时,由验粮官检查质量,合格后过斗秤重,签发三联‘粮单’,一份户部存档、一份地方存档、一份农户存根。粮食入仓登记后,农户可凭粮单兑换宝钞。]
叶煊这写到一半,他忽然听到文华殿外有脚步声匆匆传来,这让他不禁皱起眉头。
谁来了?
听着脚步声,似乎并不像朱雄英的,而像是一个年轻人的。
确定对方是向着文华殿而来的,叶煊放下纸笔,望向门外,却看到来者是黄子澄。
黄子澄怎么来了?
叶煊就这么静静的看着对方,而黄子澄则面带微笑,道:
“叶郎中,京城中近日来了一位大儒,想见一见叶郎中,不知叶郎中可愿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