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用生命报效朝廷的于谦

人生在世,最怕的就是自己不被人看到和理解。

于谦这一生的前半场也是这样的。

他自从踏入了大明的官场之后,就一直不曾忘记曾经在师父面前许下的诺言。

‘要用生命报效朝廷!’

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只是真正能够理解他的人少之又少。

从他踏入官场的那一刻起,于谦就成了一个异类。

他不与其他官员私交,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他一直是特立独行的。

他本身又属于是寒门士子,在朝中也没有什么裙带关系。

因此,一直都是属于一个边缘化的人。

然而即便是如此,他依然是不改他的初衷,与人不相交,那就不相交好了。

那就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了。

由于他的这种精神,最开始是被姚广孝给发现,推荐给朱棣的。

当时的朱棣年纪还轻,朝中也正是用人的时候,他也比较听劝。

因此,于谦有一段时间得到了重用,可谓是平步青云。

官职从以前的一个不能上朝的编纂,到了能够参与朝廷议事的给事中。

职位上面的品级提升不大,但权力和陛下的信任明显得到了提升,按照朱棣的设想,他历练一段时间,就能够成为某部的重要大员的。

也是前途光明。

然而,于谦在这种重要的位置上,却是铁面无私,不懂得各方的关系。

完全是两袖清风,只要有他抓到的把柄,那么就是无私的上奏,丝毫不顾及任何人的情面,刚开始的确是得到了很多的赞扬,但慢慢的得罪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私底下弹劾他的奏折都递到了朱棣的手上。

那个时候的朱棣,觉得这种人很直,也没有发现什么别的错误,因此就没有过问太多。

可是慢慢的,于谦在朝中的态度变得愈加的强烈,这也是因为大明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的缘故,于谦一切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稳固。

因此,他开始对于朱棣的一些决策进行抨击。

比如朱棣引以为傲的特务机构,比如他的兵屯制度,以及他对于藩王采取的优待等等,都被于谦当朝给点了出来。

有时候弄得朱棣是下不得台面。

很多时候,朱棣非常的生气,就想要杀了他。

好在,朱棣身边有姚广孝,还有徐妙云,他们都祝贺朱棣有于谦,就像是李世民有魏征一样。

当时,朱棣还真的听进去了,他觉得自己不比李世民差,李世民都能容得下魏征,在魏征死后还十分的怀念他,那他怎么可能容不下于谦呢。

就这样,于谦在朝堂上,经常都站在朱棣的对立面,当然这是的的确确的站在事实上面说话,并不是于谦爱当杠精。

可是后来,在朱棣的北伐事情上,于谦终于是彻底激怒了朱棣,朱棣觉得历朝历代,能够像他一样,御驾亲征的皇帝有几个,他这么做不也是为了大明的未来吗。

为大明彻底解决掉北方的麻烦,百姓们不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吗?

他觉得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值得称颂的大义之举。

而于谦则是站在当下民生的角度,因为朱棣的连年征战,导致大明的百姓苦不堪言,税赋加重,战死者众多,国库空虚,大明国内已经是满目疮痍了。

这个时候应该收起好战之心,好好的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才是正确的。

要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两人的说法都没有问题。

朱棣要彻底解决北患的问题其实也是正确的,这一点历史也证明了,大明后期有瓦剌,也有鞑靼一直都不得安生,最后大明的江山还是被北方的女真给夺了。

要是朱棣真的能够解决北患,将漠北大草原都纳入大明的版图。

那么后续有没有北方之祸,有没有努尔哈赤的大清也是未知数了。

当然于谦的角度也没有问题,大明国内的百姓其实过得非常的苦,这一点在历史上也是有记录的,只不过正史都是读书人书写的,他们不会去描写百姓的苦痛的。

只有一些野史记载,就算是在永乐盛世年间,人口的死亡和村庄的消失都超过了朱元璋时期的三倍以上。

有统计当时朱元璋时期,就算是四大案之后,大明户籍在册人口也有1.3亿左右。

而到了永乐盛世,居然只有8000多万人口了。

可想而知因为战争导致的人口下降有多严重。

这几千万的人口下降,当然不是都去打仗战死的。

还有因为打仗的牵涉有关,比如家里的青壮年都去打仗了,家里的生计就成了问题,老人和小孩怎么活?

那个时候,由于一直要打仗,税务压力很大,又没有青壮年可以种田,家中的老人只能扛起锄头去种地,就算去到了地里,累死累活一年也不够交税的。

而他们的儿子在军营里,因为经费的问题也没有补贴可以领的,都是先欠着。

许多的人就这样累死饿死的。

朱棣对于这些事情怎么可能知道呢,就算是当地的官员也不敢如实上报啊。

他们为了交起税赋,只会逼得更近。

但这些事情,于谦是知道的,所以他才要为民请命,请朱棣放弃好战之心,好好的让百姓休养生息。

因为一打仗,士兵们就去战斗了,军垦的土地也没有人种了,最后朱棣自己发明的军屯制度,也起不到好的效果了。

军屯制度就是朱棣为了减轻军费供给,让各个地方的军人在没有战斗的时候,可以自己种地自己吃,不用靠朝廷的拨付。

结果,一打仗,这种制度也没有了作用,就全部得依靠财政补贴,朝政的压力怎么能够不大,国库都被朱棣给打没了。

这一点于谦也知道。

但朱棣这一次却真正的生气了,他将于谦贬为军中养马,随他一起出征,就是想要他看看,他这个皇帝的做法是正确的。

所以,于谦一直都得不到信任,而现在朱高炽对他却是无比的信任。

这就是一种幸福的感觉,朱高炽一上台就让他当兵部尚书,并预见到了未来的京城之危。

这种信任,让于谦受宠若惊,朱高炽甚至直接将自身安危,京城百姓的安危,大明朝廷的安危全部都压到了自己的身上。

于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有一种使不完的力气,在朱高炽离京的这段时间里,逆贼朱高煦围攻京城的这段时间里。

于谦不仅仅要面临外敌,还要面临朝中的各种非议,他压力山大。

但他从来没有叫苦过一次,他要对得起朱高炽的信任。

他决不能让京城有任何的损失。

他要保住京城。

他的苦只能自己往肚子里面咽,找不到任何一个人可以诉说。

而现在朱高炽一句‘你辛苦了。’

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没有多少刻意的赞美,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辛苦了!’

里面就有无比多的信任和感激。

于谦听到这里,忽然鼻子一酸,两眼湿润,但他不愿意朱高炽看到他的软弱,他把脸转向一边,然后躬身一拜。

“这是臣分内之事而已!”

朱高炽对这一切都知道,他也了解于谦的性格,他只是拍拍了于谦的肩膀,然后‘嗯’了一声,表示肯定。

这就是他们君臣之间最好的对话方式了。

而不多时,朱高煦将开始又一轮的猛烈进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