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苹果 作品

第一三五五章 掌控(二合一)

徐州,淮阴。

李徽一行于四月中回到淮阴。关于萼绿华的事情,李徽自然只字未提,只同阿珠说了萼绿华受伤之事,自已不得不停留为她治疗伤势,伤好之后她便离开了。

回到淮阴之后,李徽将萼绿华留下的一些书籍交给谢道韫的时候,聪明如谢道韫显然察觉到了些什么。

“绿华就这么走了?她的好些东西还在我这里呢。我不久前还让人修缮了她的道观,她去年离开的时候,还说要回来的,这也太突然了。”谢道韫轻轻翻着那些书籍说道。

李徽笑道:“萼姑娘乃方外之人,云游四方,闲云野鹤。不像我等凡尘男女,有割舍不了的东西,有放不下的东西。”

谢道韫微笑道:“我猜她也有割舍不了的东西,只是她不说出来罢了。”

李徽道:“你倒是说说,她有什么不可割舍的东西?”

谢道韫一笑道:“度人心中隐秘之事,不太妥当。况且我只是猜测。李郎不妨自已猜一猜。”

李徽讪笑道:“我怎猜得出?”

谢道韫笑了笑,沉吟片刻又道:“李郎该挽留她的。”

李徽笑道:“这可奇了,我挽留她作甚?别人的生活,我怎能干涉?”

谢道韫笑道:“人家冒死相救珠儿母子,何等情深义重,自然要挽留她的。不过你说的也是,她人的生活如何干涉?我只是觉得可惜了。她若留在李郎身边,倒是能帮李郎不少。”

李徽咂嘴道:“我看是你自已遗憾没了闺中密友吧。”

谢道韫笑道:“确实,道蕴确实还有许多问题想要请教她。也不知将来能不能相见。李郎,你说她会不会回来呢?”

李徽笑道:“一切随缘吧。也许一别便是永诀,也许下一刻便能见面,谁知道呢。”

谢道韫道:“若是永诀,李郎会不会很难过?”

李徽伸手捏着谢道韫的下巴,看着她狡黠的眼神道:“你今日很奇怪,我难过什么?我有什么好难过的。”

谢道韫仰头笑道:“你难过什么,心里自知。”

李徽恶狠狠的道:“我难不难过且不说,我知道今晚有人要很难过了。你给我等着,我现在就盼着天黑。”

谢道韫脸色晕红,啐道:“你……你何时才能稳重些呢。”

……

李徽离开淮阴这些天,京城被攻破,桓玄大军攻破京城的消息早已天下知晓。李徽在回徐州的路上便已经知道了这样的消息。

针对目前的局势,徐州上下自然要做出研判和应对。

李徽回到徐州的第二天,荀康苻朗赵墨林陶定等一干官员便齐聚刺史衙署商议此事。

荀康先向李徽通报了所有关于京城被攻破之后所得到的消息,有些是刚刚得知的消息。

“主公,诸位大人。三月下荀桓玄兵马攻入建康以来,动作不断。根据我们得知的消息和公开的消息,桓玄入京之后动作不断,先改元大亨,寓意气象一新。奉陛下之诏,解除禁严之令,表示天下已经太平。他给自已加了一大串的官职和头衔。朝廷旨意,授桓玄执掌国事,授侍中、丞相、录尚书、都督中外军事、扬州牧,并加假黄钺,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有策马入宫,剑履上殿之特权……”

荀康话未说完,赵墨林大笑打断道:“呵呵呵,这小儿,倒是举贤不避已。给自已加了这么多官。三省主官都是他,军政大事一手抓。他怎么不插了翅膀飞上天去?怕不是失心疯了。”

苻朗笑道:“墨林兄,他就是要飞上天呢,否则你以为他想要做什么?”

荀康抚须道:“可笑的不是这个。可笑的是,桓玄自已授意陛下下旨加封于他,他却又公开推辞,说了一大堆冠冕堂皇之语。最后让卞范之王绪等人再次上奏,历数其功劳能力,桓玄再假意接受。还表示遇到合适人选再让贤云云。这才是可笑无耻之处。”

众人大笑。

李徽微笑道:“继续说下去,还有什么消息。”

荀康道:“朝廷已下诏书,命大晋各地官员上表效忠。要地方官员进京述职。集结地方兵马于京城整顿云云。据可靠消息,桓玄已拟定名单,将要对部分大族和地方官员进行惩戒。地方兵马部署也将做调整。”

李徽缓缓点头道:“这是要搞大清洗了。这并不令人奇怪。桓玄入京,意图控制朝廷,这是免不了要做的。地方兵马集结入京整顿,其实便是要消解地方势力,重新掌控地方。桓玄这么快便要动手了,他可真的心急的很。”

苻朗笑道:“我徐州可没接到这样的命令。他怎么不让我东府军集结京城?不请主公上表效忠,去京城述职呢?”

赵墨林冷笑道:“他有这个胆子么?算他识相,倒是没有打我们的主意。”

荀康微笑道:“桓玄可不傻,他知道什么人能惹,什么人不能惹。他若惹我徐州,恐怕是自找麻烦。”

赵墨林大声道:“依我看,这都是暂时的。他整顿了京城和地方,迟早要将矛头对准我徐州。主公,莫如先下手为强,乘其立足未稳,大军压境,赶走了他。”

李徽苦笑道:“出兵的理由是什么?”

赵墨林愣了愣道:“理由?这厮之所为,正是下一个桓温,下一个司马道子。必要篡位的。”

李徽微笑道:“可是他还没有这么做,如何动手?我猜测,现在大晋京城和地方百姓定是对他极为赞誉。要知道,他可是击败了弑君之贼司马道子的。司马道子这几年倒行逆施,得罪了大族和百姓。桓玄击败了司马道子,他现在可是大英雄呢。”

荀康笑道:“主公所言极是。桓玄入京之日,百姓夹道欢迎,箪食壶浆以迎。这些天,桓玄下令发放粮食赈济百姓,百姓欢腾彻夜,赞颂不已,对他抱有极大的希望。呵呵,此刻桓玄确实是如日中天。”

陶定冷笑道:“果真是愚民,也不知道他们高兴些什么?桓玄野心昭然,这些人难道不知?”

李徽笑道:“不能怪百姓。只怪司马道子倒行逆施之故。百姓们吃尽了苦头,自然希望能有人拯救他们。倒不是桓玄多么讨他们喜欢,全靠司马道子的衬托罢了。”

众人纷纷点头。

荀康道:“目前,桓玄派桓谦镇守京口,桓嗣镇姑塾,京城中军已外调两地,城中为荆州军所掌控。整个京城已经全部控制在他手中。目前的情形就是如此。我已派出大量耳目打探消息,一旦有新的消息,将第一时间禀报主公和诸位。”

李徽微微点头道:“之前消息是说,王绪擒获了司马道子里应外合破了京城。王绪这厮,倒是会见风使舵。”

荀康笑道:“太原王氏也是大族之家,却出了这些子弟,真是贻笑大方。王国宝王绪之流,丧德背信,品格败坏。想当年王文度和谢公忠心为国鞠躬尽瘁。若知其族中子侄如此,恐怕泉下难安。对了,有件事要告知主公,听闻桓玄入住乌衣巷谢宅,将谢氏族人全部移了出来。主公和谢氏有故,此事当为主公知晓。”

李徽眉头紧皱,沉声道:“桓玄未免也太过分了,京城宅邸多的很,为何夺谢氏之宅?”

荀康道:“盖因那是谢公居处吧。当年桓温为王谢所拒,大事未成。桓玄的心思……或是报复,或是炫耀挑衅也未可知。”

李徽微微点头。荀康说的不错,这很可能便是故意为之。

“一座宅子而已,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此事不必大力宣扬。我倒是想知道那司马道子如何了?若我没听错的话,你似乎没有谈及他的下落。他被杀了么?还是如何?”李徽道。

“司马道子至今没有确切消息,但定然还没公开处置,否则定有消息。我想,居然司马道子犯下了弑君之罪,他恐难有活路。只是不知道桓玄想要如何处置他。”荀康回答道。

李徽点头,不再多问。接下来,众人针对目前的局势进行了一番商讨。目前而言,桓玄掌控朝廷已经是大局已定,只看接下来他要做些什么。众人一致判断,桓玄篡夺之心明显,恐不久便要行事。只是目前他需要进行内外的清洗,安排自已的人替代内外军政要职。这一切完成之后,桓玄必会有所行动。

众人一致认为,以目前的情形而言,桓玄暂不会跟徐州为敌,双方会保持一个互不干扰的局面。这对徐州而言是可以接受的。眼下百姓对桓玄抱有期待,桓玄也并未篡夺,道德人心上的制高点是在他手中的,当此之时,徐州只需保持观望便可,因为机会尚未到来。

眼下江淮四郡在徐州手中,加快攫取铁矿铜矿的资源,加快火器迭代制造囤积物资火器才是重点。一切都无需操之过急。

李徽甚至决定,拟定奏表上奏朝廷,恭贺陛下铲除弑君之贼司马道子。并写私人信件给桓玄,恭喜他靖难成功,铲除朝中奸佞,重申之前在枞阳达成的协议。表示徐州定不会违背约定云云。

这么做虽然有向桓玄示好甚至示弱之意,赵墨林表示不能接受李徽这么做。但李徽认为,此刻就算是示弱示好并非损失,而是做好表面的功夫,不让对方有可乘之机。

司马道子弑君之罪已是事实,若徐州不表达公开的姿态,便很容易被人带节奏,说出徐州和司马道子之间有勾连这样的话。这样的污蔑虽然站不住脚,但是百姓可不管,会被蒙蔽相信。所以公开表态,便是占领道德的高地,或者起码不为对方乘隙而入,污蔑造谣,这是很有必要的。

而桓玄需要稳住自已,他才能放心的做他想做的事情。自已这番表态,也会让桓玄更加的无所顾忌,为所欲为。李徽要的便是他为所欲为,继续做他想做的事情,自已有耐心等待他原形毕露,人心逆转。

对徐州所有人而言,谈论这些事并不轻松。局势的变化带来新的挑战和机会。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属于徐州的安逸时光不多了。积极备战,以待时机,风雨将至,要做好迎接暴风雨的准备了。

……

都城建康。

自荆州军进城之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司马道子的倒台,让京城的百姓们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而桓玄也做了几件安定人心之事。

朝廷上,桓玄进城当日便觐见了司马德宗。当着群臣的面,桓玄表示,他此次来京城便是为了靖难而来。司马道子弑君篡位,挟持陛下的事他都知道,而如今一切都过去了。他将保护大晋社稷的周全,拥戴陛下坐稳宝座,全力效忠朝廷。

听了这样的话,朝廷上下都松了口气。特别是司马德宗,他本来担心桓玄会做出什么不利于他的事情。毕竟他的父亲桓温当年也是如此。朝廷屡次讨伐桓玄,桓玄就算不篡位,也要逼着自已退位令立新皇。而现在桓玄的表态让他欣喜不已。

朝廷大臣们也松了口气,根据王绪所言,南郡公并无清算之意。只要众大族待之以诚,他也不会计较之前的一些事情。

稳定了朝廷里的人心,桓玄开始稳定城中百姓的心。

城中粮食短缺,百姓们处于困顿之中。桓玄进京城之后的第二天便下令赈济百姓。他深知,没有什么比让百姓们吃饱肚子更让他们感恩戴德的事情了。而这些粮食都是之前司马道子搜刮收敛的粮草,以及大族之家为了讨好桓玄的馈赠。

数量虽然不多,但对于稳定百姓的情绪极为重要。

另外,桓玄开始清算守城中军之前在城中的罪行。他命桓谦桓嗣等人在朱雀门设案接受投诉。针对之前司马道子封城抓捕壮丁搜刮百姓财物期间,中军兵马对城中百姓进行了大量的残害和霸凌的事情,桓玄宣布,但有投诉,一旦查实严惩不贷。并且即便投诉有误,也不追究。

开始无人敢真的投诉,他们不知道这些话是不是真的,担心这都是做做样子。但有的百姓遭受涂炭伤害甚大,心中着实不忿。有的人家妻女被凌辱杀害,已经是彻骨的仇恨。所以抱着豁出去的心态进行揭露投诉。

没想到的是,很快事情便有了结果。当日施暴者被抓了出来,招供之后,当场在朱雀大街众目睽睽之下被斩首。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信任建立之后,顿时百姓如潮而来。过去一段时间,京城百姓受到荼毒的何止一两家,几乎家家户户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仅仅半天,桓谦桓嗣两人便接到投诉数百件。

两人毫不含糊,一一缉拿相关当事之人当众对峙询问,然后予以惩罚。奸淫杀戮者自不必说,当场斩杀。抢夺打人者则以牙还牙,让百姓持竹仗殴打泄愤。一时间整个朱雀大街人山人海,围观之人水泄不通。

两天时间,中军被正法者达六百多人,被下狱者多达千人。城中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无不赞颂南郡公秉公执法,爱护百姓。口碑高涨,人人钦佩。

桓玄得知情形后心中也很高兴。这是卞范之的妙招。这可不是简单的收拢人心之举。这么做有两层意思,一则是表明桓玄爱护百姓的举动,收买人心。二则趁此机会可以光明正大的清肃中军,腾笼换鸟。

在处置那些犯了军法的兵士之时,其领军军官也受牵连。牵连罢免了一大批中军的将领,桓玄从荆州军中调拨上任。虽然明眼人看出来这是桓玄在攫取中军的控制权,但是偏偏无话可说。百姓的投诉,证据确凿,按照军法本就该处置。一切都顺理成章。

仅仅数日时间,桓玄在京城百姓之中的声誉便高涨之极。百姓们得了食物,又消了怨气,顿觉日子有奔头了,觉得这位南郡公的到来,大晋终于能够拨云见日,百姓们终于可以恢复以往的生活了。

安定了朝廷内外的人心之后,桓玄下一步的动作便是名正言顺的攫取朝廷的军政大权。

他让王绪进宫要司马德宗下旨,任命他一连串的官职和优待。司马德宗都觉得三省权力集于一身,内外军权尽归于桓玄之手有些不合适。然而王绪只一句话便让司马德宗闭了嘴。

“陛下能坐稳宝座,大晋国祚得以延续,靠的是谁?陛下要过河拆桥,南郡公好说话,桓嗣桓谦等人可不好说话。陛下万不要犯糊涂啊。”

司马德宗叹息无语。司马道子可恶,不但专权还要夺自已的皇位。桓玄起码是拥戴自已的。若不委以重任,惹恼了他的话,岂非自已连皇帝之位都保不住。如今只能顺从其意,还多想什么?

桓玄假模假样的推辞不肯接受那一连串的军政官职和待遇,王绪等人一番劝说,最后才‘勉为其难’的接受了任命。

虽然表面显得谦逊,桓玄腾笼换鸟和清算的脚步一刻也没停。桓嗣桓谦桓伟等人被委以重任,领军屯扎京口姑塾要塞,整个京城尽入掌握之中。大局初定之后,以清算司马道子同党的名义,桓玄连续诛杀了高素、刘袭、竺朗之竺谦之等二十余名官员。连带其族中财物妻女尽皆抄没。

但是很多人都知道,这些人和司马道子并无关系,根本不是司马道子的党羽。他们只是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对桓玄进京之后的行为进行了揶揄和讽刺。这年头士族们终究有些管不住嘴巴,喝了酒磕了药之后总是有些莫名的疯癫,乱说话。这几位便是多说了些话,让桓玄当众下不来台,便被抄家灭族。

桓玄之所以一直没有处置司马道子,便是以司马道子之口的名义进行攀咬,解决一切敢于挑衅和对自已不恭之人。司马道子现在的身份,他只要咬出一个人,那个人便没有任何的反驳的可能。

司马道子自知必死,他也乐得顺着桓玄之意攀咬。一则顺从桓玄之意可少吃些苦头,苟活一段时间。只要他觉得自已还有用,便不会杀了自已。二则,这也是带着报复的心态。这帮朝臣对自已不忠,桓玄进京,他们以为是好事。那便让他们尝尝滋味。桓玄跟自已比起来,对待他们只会更加的残酷无情,毕竟整个朝廷其实都曾站在桓玄的对立面,他想杀任何人都没有心理负担。

朝廷官员大族们也逐渐咂摸出味道来。一开始还以为桓玄真的会履行他的诺言,不会进行清算报复。但显然这个想法太天真了。不过目前看起来,桓玄似乎只是立威,火并没有烧到大族和其他人身上。只要顺从其意,当无问题。

在这些事之中,王绪出力最大。他现在俨然是旧臣最信任的人,也是桓玄信任的人。因为他是荆州众人和朝廷大族官员之间的纽带。而且桓玄新来乍到,桓氏众人也没有处置事务的熟练能力,王绪则可以保证朝廷的运转。这是王绪最为风光的一段时间,走到哪里,面对的都是谦恭的笑容和目光。

王绪本来打算将自已乌衣巷的大宅腾给桓玄居住。但桓玄却看中了谢安的宅邸。王绪于是命人将谢家众人移出乌衣巷,让桓玄入住。此事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许多人都认为不妥。但一想到高素刘袭等人的下场,便只得闭嘴不言。

桓玄要做的事情当然不至于掌控京城,他需要迅速的掌控京外之地。特别是富庶的三吴之地,那是人口和财富集中之地。务必要迅速的掌握土地财富和人力,他便可以更加稳固的站稳脚跟,巩固自已的地位。为了最后的目标,他要将所有的事情都掌控在手,所有的资源都掌控在手,便可以从容去做自已想做的事情。

于是桓玄让司马德宗下诏,让地方官员进京述职。地方兵马也来京城集结。目的很简单,这些官员必须更换,地方兵马必须控制住,决不允许地方上有人跟自已对着干。

近一个月时间里,桓玄紧锣密鼓,却又有条不紊的推进着自已的计划,一步步的向前迈进。